“圓夢新時代”主題征文作品—— 疏澤民:追光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十年,有繪不盡的壯麗畫卷,也有講不完的精彩故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為充分展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共同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人民網與中國作家協會聯合舉辦“圓夢新時代”主題征文活動,面向社會各界征集作品,用文學形式講述新時代故事。目前,活動已收到大量投稿,自今日起,本網將陸續刊發其中的優秀作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我的夢想里,有一束光,它啟蒙于童年里母親講述的故事。
月光如水,流螢輕舞,鄉村的夏夜格外浪漫。吃過晚飯,洗完澡,我躺在門前的竹床上,看天上被月光刷暗了的銀河,母親拿著芭蕉扇,一邊趕蚊子,一邊講故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不同,但都是革命戰爭題材,故事的主人公有紅軍,有解放軍,有爬雪山時被凍死的軍需處長,有視死如歸的劉胡蘭,有小英雄雨來,有面對敵人殘暴酷刑面不改色的江姐……我被故事里鋼鐵般的英雄氣概所感動,覺得他們非常了不起,一個個在我腦海里閃出一道光。
一天又一天,在故鄉露天涼席上,在老屋門前桂花樹下,在冬日里的火爐前,只要母親閑下來,我們就纏著她講故事。母親是一名老黨員,以前在生產大隊當過宣傳員,肚子里裝著許多故事,講也講不完。我問母親從哪里裝來這么多故事。母親說,好好學習,多看書,把書裝進肚子里,你就有故事了。
“把書裝進肚子里”,成為我少年時代的夢想。那時候鄉下窮,學校里也沒有圖書室。好在哥哥有辦法,不知從哪兒陸續借來了《林海雪原》《地道戰》等革命戰爭題材的書籍,還有電影劇本、連環畫。我像“饑餓的人撲到面包上”,灶膛前,牛背上,枕頭邊,煤油燈下,都有我讀書的身影。讀著讀著,我覺得書本上、文字里,隱著一束光,雖然看不見,但只要閱讀,便能感受得到。受那束光的指引,我時常做著這樣的夢:有朝一日,我也能寫出一本書,或者當一名記者,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踏著晨光,我讀完小學、中學、中專。畢業后,攜帶摘抄的讀書筆記和一箱行李,我來到山區一個偏僻的農機站。沒有電視,沒有電影,沒有書報,基層的生活枯燥乏味。坐在農機站門前的石凳上,仰望滿天星光,我想起了當年的夢想。于是,我報名參加了漢語言文學專業自學考試,三年業余時間苦讀,拿到了大學專科畢業證書。憑著對讀書和文學寫作的一腔熱愛,我和農機站的年輕人創辦了青年文學社,并自辦刻印純文學期刊《鄉村文苑》。幾年下來,我刻印了數百張鋼板蠟紙,推出了十八期文學交流內刊,結交了許多志趣相投的文友。我不曾想到,在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的鄉村,竟然還有許許多多像我這樣喜愛讀書的人和我一樣追光。我們創辦的文學社和《鄉村文苑》,為鄉村文學愛好者提供了創作和文學交流的平臺,這樣的平臺,也成了他們眼里的另一束光。
與書為伴總是有趣的。調回縣城后,我每年都自費訂閱幾份報紙,定時到郵局邊的報亭購買《清明》《收獲》《十月》等文學期刊,在新華書店購買新出版的文學著作,后來學會了在網上淘書。下班回家,坐在窗前品茗夜讀,從不間斷。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書讀得多了,內心漸漸地通透、敞亮,心胸和眼界漸漸開闊。每當心有所感,我都及時記錄,寫成文字。書讀得多了,文字寫得多了,靈氣就來了,投出去的文章陸續見諸報端。后來,我陸續加入了縣作協和省作協、省報告文學學會,成為其中的一名會員,還有幸當選市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和縣級市作協副主席。經常參加文學采風活動,宣傳和推介當地涌現出的先進典型,為時代放歌。這些年來,我采寫的新聞稿件見諸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根據我編寫的劇本拍攝的微電視《映山紅》、微視頻《引擎》《法在身邊》《唱支歌兒感黨恩》在新媒體播映,取得較好的社會反響。源于生活,散發著塵土芳香,我的文字和微電影微視頻作品,也成了一豆螢火,在茫茫的人海里發出微弱的光芒。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發展進程加快,我的閱讀也與時俱進。為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閱讀了有關抗美援朝方面的史料和著作,閱讀了《中國共產黨簡史》和一些紅色經典文學著作,并將閱讀應用于實踐。這期間,我多次帶隊,組織采訪小分隊長途跋涉,翻山越嶺,深入老軍人、老黨員居住地,聽他們講述革命戰爭年代的戰斗故事,講述抗美援朝戰場上鮮為人知的經歷,聽烈士后人講述烈士生前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事跡。炮聲隆隆,硝煙彌漫,刀光劍影,沖鋒陷陣,我仿佛走進母親講述的那些故事里,許多情節和場景有著驚人的相似,那一束束光又在我的眼前重現。采訪歸來,我和隊友根據錄音和搜集的資料,創作出一篇篇人物通訊、報告文學,致敬老兵,為英雄立傳,為老黨員畫像,為時代放歌。那些革命軍人、優秀老黨員,在我們的文字中鮮活,活成人們敬仰的高山。2021年6月,我參加當地市委組織部電教中心采訪革命傷殘老軍人老黨員,制作精品黨課視頻《烽火煉初心》,獻禮黨的百年華誕,被推薦到當地各級基層黨組織集中收看學習,受到廣泛好評。
為講好基層一線故事,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我跟隨鎮、村干部一道,或騎著單獨自下鄉,采訪駐村工作隊、科技指導員,撰寫《大地星光》《玉汝于成》等報告文學,在省作協內刊等媒體發表;采訪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撰寫《我離你最近》《為了麻山的幸福》《一座村莊的信仰》等報告文學,在當地文學雜志、作協公眾號和新華網發表;采訪身殘志堅的勵志脫貧戶、堅守誠信替子打工還債的省級道德模范、靠誠信和拼搏的民營企業家,撰寫《陽光照徹》《一撇一捺》《誠友的二維碼》《微威大器》等報告文學,在新媒體發表;為助力鄉村振興,還從全鎮、全市角度采寫了報告文學《從一片“葉子”到一片“森林”》《鄉風浩蕩》等,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關注。與此同時,我從那些勵志感人的采訪對象身上,汲取了正能量,砥礪自己不斷努力,為英雄畫像,為時代放歌,講好身邊故事。2022年春,我成為當地文學藝術院首屆簽約作家;2022年夏,我順利加入了中國報告文學學會。
一路追光,一路陽光。不知何時起,我追尋的那束光已集成火炬。我手捧火炬,擎光而行,越走心頭越亮堂。就在上個月,我參加文學志愿活動,和十幾位志愿者一道,走進校園,邀請我采訪過的傷殘老兵,為孩子們講述渡江作戰、解放南京、進軍大西南和抗美援朝戰場上親歷的舍生忘死的故事。教室里鴉雀無聲,孩子們睜大眼睛,認真聆聽,一如小時候我聽母親講故事。
我不能確信小時候的夢想是否已實現,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一直在追尋的那束光,已被孩子們承接,高高舉起,越來越亮。
【作者簡介:疏澤民,男,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安徽省作協會員,桐城文學藝術院簽約作家。文字散見于《人民日報·海外版》《新民晚報》《羊城晚報》《遼河》《江河文學》《劍南文學》《北方作家》等報刊;有作品入選《青少年勵志叢書》《烏蘭山文學作品集》《新家園》等?!?/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