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新時代”主題征文作品—— 齊潤艷:遠嫁的玉榮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十年,有繪不盡的壯麗畫卷,也有講不完的精彩故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為充分展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共同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人民網與中國作家協會聯合舉辦“圓夢新時代”主題征文活動,面向社會各界征集作品,用文學形式講述新時代故事。目前,活動已收到大量投稿,自今日起,本網將陸續刊發其中的優秀作品。
“49歲的玉榮同志今天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合格優秀的共產黨員。未來,希望玉榮同志以黨員的標準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堅定對黨的信念,要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記在心上······”
當村支書在吉日格朗吐村村民委員會上莊嚴地說出這些話的時候,玉榮的眼睛濕潤了。伴隨一陣熱烈的掌聲,她站起身哽咽著說:“感謝村領導和鄉親們的信任,感謝這么多年大家對我的包容和照顧,感謝黨對我的培養。更要感謝我的婆婆,愛人對我的體諒和支持。一直以來婆婆把我當親閨女,愛人知疼知熱,讓我在工作生活中無后顧之憂,很幸運遇到這樣一個好家庭,才有了現在的我······”
玉榮是蒙古族姑娘,從小生活在牧區。24歲的時候嫁給22歲的漢族小伙孫玉國。他們從相識相戀到進入家庭,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學習,克服語言和生活習慣上的困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一步一步把苦日子過成了詩。
97年結婚的玉榮是遠嫁,阿爸當初不看好這門親事,認為蒙漢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影響交流和夫妻感情,但玉榮執意要嫁,小伙孫玉國的穩重務實讓這個蒙古族姑娘覺得踏實。婚后的玉榮一直與婆婆生活在一起,她孝順勤勞,善良又有遠見,有格局,在村里的口碑特別好。
第一次在婆家過年的時候,婆婆拐彎抹角地問尋玉榮蒙古族的過年習俗,想盡量給剛剛嫁過來的她關愛與溫暖,讓過年的氣氛和濃濃的親情沖淡她對娘家的思念,盡可能多地保留和順應一些她從小的生活習慣,婆婆托人從縣城買回奶豆腐和炒米給玉榮做小零食;家里人做新衣服的時候,婆婆特意給玉榮做了蒙古袍;還早早備了禮品,叮囑小兩口去牧區給父母親拜早年。玉榮很感動,把婆婆當親媽。,婆婆也把她當親閨女,逢人便說:既然嫁到咱家,就是一家人,就是親閨女。
玉榮在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里很快適應,年夜飯一家人按照漢族的習俗包餃子,餃子端上桌的時候,她會給全家人煮蒙古奶茶,唱蒙語歌曲。她告訴婆婆黃米粘糕沾著黃油白糖吃更美味,從此婆婆愛上了吃甜粘糕。熱氣騰騰的生活里,人心和草原一樣遼闊,玉榮沒有遠嫁的憂郁,暖暖的小幸福時刻洋溢在臉上。
一年后兒子的降生,讓這個小家庭更添喜悅,玉榮骨子里更加堅定自己當初的選擇,她已經把自己融入這片土地,她愛這里的一草一木和每一張親切的臉。她在勞作和照顧孩子的同時,努力在語言上與身邊的人溝通,交流,磨合,慢慢的把漢語說得很順暢。
2017年,因為玉榮兼通蒙漢兩種語言,在國家推行統編教材工作中積極主動地承擔起推廣工作,起早貪黑地走街串戶,與鄉鄰溝通講解。她樸實真誠的話語,清晰透徹的表達消除了村民的顧慮,使統編教材工作在當地推行的非常順利。她認真又任勞任怨的做事態度,深得村里人喜歡。因為成績突出,她被推選為縣人大代表。
有了與全縣優秀致富帶頭人和村民近距離接觸的經歷后,玉榮深刻感受到村里老百姓現在的生活雖然是衣食無憂,教育,居住,醫療條件都在提高,但離真正富裕還有一段距離。也深深意識到農村的富裕不能只靠種地,應該帶領大家搞點庭院經濟。從小在牧區生活的她,耳濡目染養殖牲畜的技術和經驗,帶頭在村里搞起養殖,從一頭牛,兩頭牛開始,慢慢引進和增加到十頭,二十頭,三十頭,在買進與賣出之間有可觀的經濟賬可算,收入在明顯增加,生活質量也在日漸提高,玉榮家嘗到養殖的甜頭。
看到玉榮家的變化,身邊的農戶紛紛來找玉榮,想讓她帶領大家一起養牛。幾經考量,玉榮和幾個一心想養牛的農戶成立了養殖合作社,決心在村里先帶動一部分人通過庭院經濟來實現增加收入的目的。同年她被村民推選為村委會委員。
玉榮每天的工作繁雜,除了村委會的事,還要幫助丈夫侍弄莊稼地,家里種了200多畝田地。大部分時間都是和養殖戶在一起討論牛羊的喂養方式,防疫,市場價格,還有協商貸款等事宜。她從來不說苦,也不喊累,好像身上有使不完的勁。有時白天忙了一天,晚上還要核對合作社的進出賬目到深夜。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主動承攬了所有家務活。
合作社在玉榮的帶領下一天天壯大,要求加入的農戶越來越多,玉榮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最近又有好消息傳來,玉榮的兒子從內蒙古大學美術專業畢業,被上海某藝術公司招聘上崗,電話里說交了女朋友,是土家族,全家人都很高興。玉榮說孩子大了,只要自己覺得合適,有正確的三觀,熱愛祖國和我們的小家庭,哪個民族都沒有差別,56個民族本來就是一家人。想起當初自己這個大齡姑娘的遠嫁更是幾多嬌羞,幾多感慨。他告訴兒子好好工作,好好對待人家姑娘,要彼此包容,理解和疼愛,最好下次回來的時候把姑娘帶回來讓全家人見見!
說起現在的生活,玉榮掩飾不住欣喜,婆婆身體硬朗,愛人健碩,兒子上進懂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富裕。自己的小家富了,帶動全村人共同富裕是當前的頭等大事。
入黨后的玉榮政治站位很高,她總把“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和萬事興”掛在嘴上。她說蒙古族漢族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只要家庭和睦,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融合,互助,溝通,學習,共同富裕是遲早的事,每個人心中的夢想都會實現,我們偉大祖國的“中國夢”也終會實現!
說到夢想,玉榮信心滿滿,她即將要去自治區農廣校學習了,她說要繼續努力,繼續學習新知識,了解新政策,繼續在前進的路上披荊斬棘,把先進的經驗技術帶回村子,不單是為了身邊的人,也是要為自己普通的人生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者簡介:齊潤艷,筆名輕舞,80后,內蒙古作協會員。有作品發表于《綠風》《散文詩》《中國漢詩》《零度詩刊》《長河副刊》《通遼日報》《科爾沁文學》《大風》等刊物,部分作品入選多個年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