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新時代”主題征文作品—— 王安潤:瞭望塔上的人生(外一篇)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十年,有繪不盡的壯麗畫卷,也有講不完的精彩故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為充分展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共同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人民網與中國作家協會聯合舉辦“圓夢新時代”主題征文活動,面向社會各界征集作品,用文學形式講述新時代故事。目前,活動已收到大量投稿,自今日起,本網將陸續刊發其中的優秀作品。
瞭望塔上的人生
從地面到塔頂,涂滿草綠色的瞭望塔有31米高。每天,王先華要沿著“之”型鐵梯一階一階攀上塔頂,然后舉起望遠鏡瞭望。
3000多畝生態林郁郁蔥蔥,猶如沙海中的一片綠翡翠。沿著崎嶇不平的林間小道巡邏、除草、扎籬笆、更換滴灌帶……一天下來,要走整整10公里。
這是護林員王先華每天的工作量,22年來風雨無阻。
從登上瞭望塔至今,王先華腳下的巡查路超過了八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兩圈。柔弱的幼苗長成了挺拔的林木,王先華的人生卻注入了無怨無悔的莊重內涵。
這里是塔克拉瑪干和庫木塔格沙漠交界處,一直虎視眈眈的兩大沙漠是不會給生態林立足之地的。兩三天一次大風,企圖將塔和林從這里驅走。長11公里、寬200米、總面積3300畝的生態林,是31團人向沙漠宣戰的佐證。于兩大沙漠而言卻如鯁在喉,這根長在夾縫中的“綠刺”存在一天,它們就休想合攏,盡管已不到兩公里,其猙獰的面孔觸手可及。
2000年,頂著彌漫的沙塵走在去生態林路上,王先華心潮澎湃。兵團人與沙漠掰手腕由來已久,從沒膽怯也從未退卻過。生存環境再惡劣,瞭望塔不是依舊巍然挺立于茫茫戈壁上?塔在人就在,人在林子就絕不會后腿半步。
那天,王先華提著桶來到抽壓井邊壓水,渾濁的井水從彎頭處溢出,流進鐵皮桶里。王先華舀了一大碗,剛剛喝進嘴里,便“呸呸呸”吐了出來,又苦又咸。仔細一看,一桶水有小半桶都是沙子。兩個女兒跑過來一嘗,揚起腦袋問王先華:我們就喝這樣的水?王先華抬頭望望漸漸熾熱的太陽:是啊,有水喝不錯了。兩個女兒捂著臉,哭著跑回了屋子里。可嗆人的沙塵如影隨形,追進屋子彌漫開來,吐也吐不凈。妻子嘴上安慰著寶貝女兒,卻憂心忡忡。
晚上,蚊蟲開始大舉進攻。“嗡嗡嗡”揮之不去,去了旋即又飛回。即便是用被子把頭蒙住,也難抵它們的瘋狂,畢竟很久沒嘗到人血味了。一夜折騰,一家四口鼻青臉腫。唯有那桶水,沉淀了一晚上,居然可以勉強用了。
兩個女兒,最大的不過十五歲。騎自行車去六公里外的團部中學上學,本不是個事兒,可在這里就不同了。五個沙包橫亙在沙塵路之間,最大的那個高達數丈。得一步一個沙窩子推兩公里左右,自行車才能騎行。汗水和淚水在滴落,委屈和埋怨也在蔓延。在連隊,喝的是自來水,上學不過十幾分鐘的事。姐妹倆不明白,在連隊干的好好的,為什么要來這個讓人無法忍受的鬼地方。精明強干的父親和同樣吃苦耐勞的母親,在哪里不是靠本事吃飯?一個多小時后,姐妹倆灰頭土臉地進了學校。她們不知,一路跟過來的媽媽心在滴血。而瞭望塔上的爸爸,望遠鏡始終都在她們身上移動。
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不然趕不上第一趟課。姐妹倆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和體力,不知比別的孩子艱辛多少倍。長期下去,學習成績能不受影響嗎?妻子整宿整宿睡不著,唉聲嘆氣。她的擔心和孩子們的埋怨,王先華心知肚明。可工作總要有人來干吧?全團男女老少沒黑沒夜建起的林子苗木還小,如果沒人看守維護,國家投入的錢豈不打了水漂?就是在這種情懷下,王先華主動請纓擔起管理和看護生態林重任的。這些,兩個花樣年華的女兒渾然不知。既然選擇了,就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這是王先華的為人。
不久,罕見的沙塵暴毫無征兆地來了,來得讓人猝不及防。轉眼間,沙塵鋪天蓋地,天地間一片混沌,仿佛天空被罩上了一塊毛絨絨的毯子。高大的瞭望塔被滾滾沙塵淹沒,生態林被打的噼噼啪啪怪叫。嗆人的沙塵彌漫在空中,幾米之外不見任何蹤跡。耳朵嗡嗡作響,讓人不寒而栗,大有世界末日來臨之勢。王先華一臉冷峻,這是大自然給的見面禮,正是考驗意志和毅力之時。他倒吸了一口冷氣,樹苗還在幼小期,如果沒人守護怎么得了?面對沙塵暴大舉進犯,退一寸都是不可饒恕咒的罪過!
與沙塵的較量從這天拉開了戰幕。風停了,王先華叫上妻子趕緊來到沙漠邊緣。沙漠邊緣慘不忍睹:小樹苗大片被風吹倒,僥幸立在那里的搖搖晃晃,樹身千瘡百孔。與兩個女兒一樣,小樹苗也是他們的孩子。他們將倒在沙塵里的小樹苗輕輕扶起扶正,一如女兒幼時摔倒之后。孩子需要歷練,樹苗又何嘗不是?這是在與大自然做殊死抗爭,孰進孰退,定會拼個你死我活的。瞭望塔和生態林已立在那里,立在那里就足以顯示人的力量和態度。眼前要做的是鞏固這片來之不易的生態陣地,將生態保衛戰進行到底。培土、澆水、灌溉……一棵、兩棵,直到日頭西陲。
當新的一天如期而至,生態林濤聲依舊。王先華和妻子深情地目送著女兒的遠去的身影,篤地,一種力拔山兮氣蓋世般的感覺像山泉一樣流瀉出來。小樹苗是生態林的未來,只要他們不倒,就能最終將沙塵暴擊倒。這種自信,正從女兒矯健有力的身影上源源不斷地涌來。
夜里,站在瞭望塔上,燈火闌珊的團部盡收眼底。夜市的人聲鼎沸和廣場的音樂律動斷斷續續飄了過來,讓人躍躍欲試,欲罷不能。畢竟相距不過六公里,如果天晴路平抬腳就到。一家人孤孤零零守在這鋼結構的塔下,能做到心無旁騖,委實不易。性格開朗的女兒正青春年少,寂寞孤獨是不屬于她們這個年齡的。花季年華的女兒在躁動著,上一次夜塔,必會引來一場被窩里的“大雨滂沱”。開始,妻子會為女兒的委屈暗暗落淚。
一個清晨,丈夫手持望遠鏡的剪影突然讓妻子心跳加快,血脈僨張。那是她的丈夫嗎?確切地說是這“孤島”上唯一的男人。他是這個家這座塔,甚至這片林的主心骨,更是這茫茫沙海中的壓艙石。這個清晨后,妻子對丈夫的理解上升到男人以及頂梁柱的高度。這是跟王先華生活了幾十的妻子從未有過的沖動,相當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心里驟然光焰萬丈。
當狂風卷著沙塵于凌晨再次闖入林子,肆無忌憚地撕扯窗戶時,妻子遠遠沒有了過去那種恐怖。她相信她男人,他在家就在,塔和生態林當然也會安然無恙的。果然,男人的冷峻與堅毅,讓瘋婆子乖乖敗下陣去。太陽照樣在沙包后面冉冉升起,女兒依舊邁著堅實的步子去上學,瞭望塔巍然屹立,生態林嘩嘩作響唱起歡快的歌。父親是家里的山,山在,什么樣的坎兒邁不過去?是啊,在這沙海深處,王先華就是生態之舟的舵手,三個女人與他同甘共苦,又何嘗不是這葉孤舟上的貼心水手?
妻子推著自行車去了一趟團部,破天荒買回了足夠的魚和肉,還有王先華最愛喝的北京二鍋頭。當她在鍋灶前哼著小調忙碌時,他的丈夫心中的男子漢,依然如故地行走在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林間小道上。除草、扎籬笆、更換滴灌帶……這些沒什么新鮮感,卻需要滴水穿石般的毅力和韌性,因為責任重如泰山。傍晚,王先華回到瞭望塔下的院子卸下水壺、挎包和一天的疲憊。沒曾想到,迎接他的除了一桌子香噴噴的飯菜,還有兩個女兒的笑靨如花,母親的“新大陸”起作用了。從這個晚上起,一個男人攜三個女性堅守沙漠“孤島”,步入生死相依的境地。
一年、兩年、十年……幼苗長成了大樹,在沙漠邊緣筑起了遮風擋沙的綠色屏障。兩個女兒呢?在大漠深處雛鳥般練硬了翅膀后,在一個鶯飛草長的季節飛了。飛出生態林飛出大沙漠,飛向那片屬于她們的蔚藍色天空。這期間,瞭望塔下的一切都在改變,唯一沒有改變的是王先華和妻子守好塔護好林的初心。
王先華早已年過半百,每天,他要雷打不動地觀察樹木有沒有病蟲害,生態林有沒有被破壞的痕跡?每每回來滿臉是沙子,妻子心疼得掉下了眼淚。光陰荏苒,王先華到底磨破了多少鞋子沒有人知道,堅如磐石的身影早已深深烙在這片多情的土地上。
退伍軍人宋財富接過父輩植樹造林工具,參與風沙抗爭。年輕一代護林員姚永川來到瞭望塔下,成為王先華的得力助手。當新增的1000余畝造林為生態環境注入強大的后續力,王先華和姚永川在清除雜草、預防火災。宋財富和幾名護林員每日奮戰沙漠,檢查管道、安裝滴頭……他們清楚,持續植樹造林會讓生態文明的太陽永遠不落。
春天再一次來到瞭望塔。生態林里鳥語花香,花紅柳綠,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延綿1.5公里長的“人”字形棧道將他們引入一片人間仙境。不遠處,大步走著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王先華和思維超前的年輕一代護林員。王先華說,他依然是戰士,一名抗擊風刀霜劍的老戰士。這一點,今生今世不會改變,就如同那瞭望塔般根深蒂固。
他喜歡綠色,更癡迷于大漠聽濤。濤聲就是幾千畝生態林的嘩嘩作響,日夜歡歌。那樣,瞭望塔上的人生才無怨無悔。
統其克村的孩子們
統其克村的孩子們都很陽光,清澈如水的眸子和落落大方的舉止上,絲毫找不到塔克拉瑪干和庫姆塔格兩大沙漠夾擊的痕跡。
218國道以及國道邊的尉犁縣統其克村,無不在兩大沙漠交界處。環境是惡劣的,特別是沙塵暴襲來時根本不按套路出牌。轉眼間,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方圓幾十米不見任何蹤跡,攪得天昏地暗的。不然,夾縫中求生存從何談起?孩子們恨不得抽老天爺一頓鞭子方解心頭之恨。村民們倒是覺得,沙塵暴沒什么可怕的,不然統其克村怎么可能至今還戳在沙漠的咽喉里,一年一年挺了過來。可一旦孩子們被耽擱形成了文化沙漠,那后果就不僅僅是捶胸頓足和哭天抹淚,是會遺憾終身的。這個時候,一位來自冀東南平原的援疆干部走進了村民艾尼瓦爾提·托乎提家。
那是仲春時節的一個下午,孩子們正在村頭玩耍,艾尼瓦爾提·托乎提急三火四跑來,將兒子艾力凱木和他屁股后面的妹妹神神秘秘叫回去了。孩子們很懊喪,老鷹捉小雞玩不下去了,只好悶悶不樂地散去,各回各家。
炕上,溫文爾雅的援疆干部端端正正坐著,濃眉下的眼睛極其威嚴。一張口,艾力凱木和妹妹就驚呆了。怎么可能,一個漢族人能說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很時髦的一個詞匯,從他嘴里出來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尋味,還讓兄妹倆興趣陡長,這個詞匯就是中華文化。這天,中華文化像一朵祥云飄落在艾力凱木和妹妹心坎上,還有兄妹倆對漢族老師的由衷敬佩。漢族老師叫周愛武,承德市衡水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指揮長、尉犁縣委副書記。
周愛武與艾力凱木兄妹倆的小課堂在持續,之后發展到四個孩子。幾乎每個周六他都會如期而至,給每個孩子準備書包和學習用品是必須的。這時,艾尼瓦爾提·托乎提家的窗戶上就會出現許多小腦袋。消息傳開了一段時間后,考學是孩子們唯一出路的理念被絕大多數村民認可。個別的,周愛武將他們擺的平平的。艾尼瓦爾提·托乎提家如一片油菜地,引來成群結隊的小蜜蜂。先是艾力凱木家親戚朋友的孩子,接著是全村的孩子。當鄰村的孩子也涌來時,小炕早已裝不下。索興,艾尼瓦爾提·托乎提將最大一間屋子騰空,小書包愛心課堂就這樣叫開了。
可艾尼瓦爾提·托乎提家很困難,周愛武敏感地捕捉到這點后,想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從懷里掏出一筆錢讓艾尼瓦爾提·托乎提趕緊去買種子和化肥,至于兄妹倆的學費,周愛武負責一半。另外一半,他建議艾尼瓦爾提·托乎帶兩個孩子去摘黑枸杞換取。生長在鹽堿土荒地和沙地上的黑枸杞,多刺多枝還異常堅硬,可紫黑色的漿果含有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多種營養成分,收購價不菲。沒想到,來村子沒幾回的周愛武連這個都知道。在采摘的艱辛中,艾尼瓦爾提·托乎和兩個孩子嘗到了勤勞致富的甜蜜。維吾爾族表達感情的方式很直白,艾尼瓦爾提·托乎提跑到縣城,買回一臺電風扇悄悄放進課堂,為的是讓周老師少出點汗,他的身子可金貴著呢。
這件事不脛而走,小書包愛心課堂頓時成為一座熠熠生輝的燈塔。
來小課堂的,最小的四歲,最大的不過十一二歲,正是花咕嘟年紀。天真爛漫是必須的,可人生的迷茫也不可避免。統其克村歷來毫不起眼,被其他村整整甩了好幾條街。不僅僅是兩大沙漠夾擊的緣故,很重要的一點還在于知識的匱乏和貧窮落后。孩子的啟蒙教育對這個距縣城不過六公里的村子,與空氣和陽光一樣重要。
帕其曼的漂亮在方圓幾十里都是數的著的,但她不是統其克村的,姥姥姥爺是。住在姥姥姥爺家的她去了一次小課堂,就再沒間斷過,后來考到縣城中學也是這樣。那天,周愛武講的是成語“滴水穿石”,帕其曼知道這個成語,但是模模糊糊。周愛武講了成語的出處后說,水滴不斷地滴,可以滴穿石頭。那我們的學習呢,水滴石穿的精神是不是也可以用在讀書上?帕其曼馬上聯想到眼前的老師,他拜師學習維吾爾族語言的故事已經傳開。背維吾爾語單詞著了迷,一頭撞在縣賓館的樹上鼻血長流,當晚的公務活動沒能參加。第二天晚上,當他戴著個大口罩如期出現在維吾爾語老師家時,所有的人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大概就是滴水穿石精神吧?帕其曼恍然大悟,集細微的力量也能有所成就呀。從此學習成績始終穩定在第一名。
那年,迪力夏提12歲,一身野性,精力旺盛的不得了。爸爸沒有辦法,就讓哥哥騎著自行車把他送到了小課堂。不料,周愛武非常喜歡這個皮膚黑黝黝、眼睛亮亮的男孩兒。起初,迪力夏提非常不適應,他愛動。隨著周愛武有的放矢的教學,尤其是那一口維吾爾族語,一下子拉近了與迪力夏提的距離。迪力夏提提的問題,周愛武都能讓他滿意。漸漸,迪力夏提喜歡上了這位漢族老師。孩子們說,老師是個大卡的(大干部),讓他注意點。迪力夏提說,我才不管呢,他是我的朋友。朋友,在這個不到2000人的村子是不敢輕易出口的,尤其是在迪力夏提的嘴里說出,那必有大原委。一天晚上,迪力夏提當著全家人的面一語驚天:長大了,他要去當兵!自然,全家人都沒睡好覺。哥哥通過弟弟的小伙伴們才整明白,周愛武給孩子們講了許多軍人的故事,國防意識在青蔥少年迪力夏提的心里開花了。之后的日子里,迪力夏提變了,開始坐的住了,愛讀課外書了,還開始思考一些問題。誰也沒有想到,這小子會成為小書包愛心課堂里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
眼睛圓圓的、臉蛋紅撲撲的麥麗亞來小課堂時,心里背負著一座冰山。一年前,堂哥西爾艾力·艾比和戰友們跳入兩米多深的孔雀河中,成功將一對內地游客營救上岸。遺憾的是堂哥不幸溺水身亡,獻出了自己年僅24歲的生命。堂哥是庫爾勒市公安局巡警大隊協警,英俊灑脫,前程似錦。突然間堂哥走了,全家上上下下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麥麗亞怎么也走不出這巨大的陰影。當她來到小課堂,頓時被一股奶茶般馥郁的氛圍所包圍。周愛武問長問短,用暖心的故事和貼切的哲理寬慰啟迪著麥麗亞的心智。同學們圍上前來,簇擁在左右,排遣著她內心的痛苦和焦慮,溫暖著她冰冷冰冷的心。麥麗亞明顯地感覺到,友誼是一縷和煦的陽光,正把她里里外外照了個透。從這時起,她對集體主義有了全新的認識。在小書包愛心課堂,面對這樣一位漢族老師和幾十個同齡人,她有一萬個理由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唐詩、宋詞、三字經、游戲……周愛武的博學和靈活的教學,讓小課堂里時常充滿歡聲笑語。
小書包愛心課堂創辦第二年底,周愛武結束了第一輪援疆工作回到河北。霎時,盛滿六七十個孩子的小書包愛心課堂如同一葉飄搖不定的輕舟,向何處去?統其克村兩委沒有讓鄉親們失望,輕舟一天也不曾擱淺,新來的大學生迅速接過了周愛武手里的接力棒。而且教學條件改善了許多,圖書資料也增添了不少。家長們情不自禁地加入進來,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中華文化學習熱潮。這時,一份份牽掛,穿越千山萬水從冀東南平原源源不斷地來到統其克村。
誰也沒有想到,就在全村老少最思念小書包愛心課堂創始人的2017年金秋時節,一個熟悉的身影突然重現統其克村。周愛武被任命為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黨委副書記、副師長。那一刻,全村沸騰了。每一位受過他資助、啟迪和教誨的大人孩子無不熱淚盈眶。周愛武一刻也沒離開過這片情深意切的土地,對小書包愛心課堂和孩子們的思念從未停止過,微信一直代表著他那顆火熱的心。縱然隔著千山萬水,也擋不住他對統其克村刻骨銘心的愛和孩子們的牽腸掛肚。
當2022年的夏陽普照統其克村,艾力凱木、帕其曼、麥麗亞先后走出考場,準備填報高考志愿。大學畢業不久的迪力夏提,則在等待一個莊嚴的時刻——參軍入伍。艾力凱木當醫生的志向沒有絲毫改變。麥麗亞人民警察的政審已經通過,將踏著堂哥的光榮足跡前進。淚水從帕其曼美麗的大眼睛里溢出,她告訴我們,她報考了河北的大學,想離老師近一點好照顧大病初愈的周爸爸。
兩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燃氣泄漏意外事故幾乎奪走周愛武的生命。經過近八個月的生死搏擊,周愛武浴火重生,重返鐵門關市工作崗位,創造了全國燒傷領域醫學奇跡。在帕其曼她們一幫子孩子死活鬧著要去看他之時,周愛武再次閃射出體恤他人的人格魅力。不久之后,他在全村老少淚眼朦朧中走進小書包愛心課堂,又在依依不舍的深情里揮淚告別。現在第三輪援疆工作臨近尾聲,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山山水水奉獻了十個年頭聰明才智的周愛武,能不讓他的學生們牽掛?
父親節這天,帕其曼與周愛武有這樣一段對話——
父親節快樂,爸爸。祝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每天開開心心的。
親愛的女兒!謝謝孩子!爸爸也祝你一切順利,開心快樂,前程似錦,金榜題名!
這一天,統其克村的孩子們給周愛武發的信息雪片似飛到他的手機上,孩子們的思念、擔憂和祝福情真意切,血濃于水。大病初愈的周愛武熱淚盈眶,早已泣不成聲。
如今,走在統其克村潔凈的街道上心曠神怡,家家戶戶花紅柳綠,貧窮落后早已被幸福的生活趕入塔克拉瑪干。英模之家、農家書屋、縣圖書館館外流動服務站、石榴花巾幗大講堂相得益彰、交相輝映。興平鎮文化站負責人麥爾哈巴氣質不凡、裝束得體,她指著小書包愛心課堂說,馬上安空調,還要大規模擴建,它可是咱統其克村人的頭號功臣。往后誰敢提文化沙漠幾個字,就是在戳鄉親們的心窩子了。
精氣神十足的艾尼瓦爾提·托乎將我們引入他家一塵不染的院落。那間功不可沒的屋子今非昔比,地毯上擺著長條沙發和滿是食品的小桌,精美的掛毯、普通的小黑板,還有師生們親密無間的合影都在墻上掛著。當年,就在這間屋子,一位來自冀東南平原的援疆干部點亮了統其克村中華文化的星星之火。被多家媒體報道后,小書包愛心課堂早已家喻戶曉,漸漸成為統其克村人的精神高地。
文化潤疆大潮涌動,百舸爭流的壯景正在天山南北勢不可擋地呈現。勇立潮頭的,不乏統其克村孩子們矯健的身影。
2022年7月1日于烏魯木齊
【作者簡介:王安潤,供職于新疆兵團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