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國家公園叢書”: 是自然的山水,也是人文的厚土
2021年10月12日,我國第一批國家公園名單正式公布,分別是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5個國家公園,總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生長在陸域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國家公園”,是指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域或海域。能夠被命名為國家公園的區域,都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保護范圍大,生態過程完整。國家公園不僅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寶貴的自然遺產、地理財富和生態保護與生態文明的標志,也是新時代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征之一。
誰不為自己的家鄉能成為國家公園而感到自豪?誰不想為美麗的家園獻上一闋深情的贊歌?正是出于這樣的意愿,在國家公園管理局的領導和專家的悉心指導下,大象出版社邀約5位青年作家參與,共同襄成了一套“我的國家公園叢書”。作為一個主題出版、主題創作的成果,這套叢書不僅凝聚著作家們的激情、熱愛與使命,同樣也承載著編輯出版者的責任與擔當。
打開“我的國家公園叢書”的5部長篇兒童小說,遼闊的大地詩意、濃郁的大自然氣息,伴著山谷叢林的鹿鳴、猿啼、虎嘯和群鳥的歡唱撲面而來,使人頓時有置身在光影斑駁、溪聲盈耳、生命飛躍的山野和雨林深處之感。
這套原創小說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們的故事分別取材于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唐明、曾維惠、魏曉曦、鄧西、潘云貴這5位作者,不僅是當下兒童文學界實力派青年作家,而且他們的家鄉,他們出生、成長或工作的地方,也分別在這5個國家公園所在的區域。所以,他們在小說創作中都充分調動且融入了各自的童年記憶、生活積累與真切的體驗。與其說他們是在創作一部國家公園題材的小說,不如說他們是在為新時代里各自的鄉土家園書寫“志”與“傳”,是在抒寫自己家鄉的山河之美和時代之變。
《河源清澈》的作者唐明,從小沐浴著三江源的日光和四季的風雨,在嘩嘩奔流的雪水河邊長大后,至今仍然留在三江源地區的格爾木工作。清澈的河源不僅養育了世代居住在高原上的多民族兄弟姐妹的生命,也濯洗出這位女作家像河源一樣清澈明亮的文筆。透過三江源人家的時代之變,可以看到新一代高原孩子身上閃耀的像陽光一樣明亮的“河源精神”。
《我的大熊貓鄰居》的作者曾維惠,是巴山蜀水的女兒,養育她長大的那片山山水水,也就是“國寶”大熊貓的故鄉,稱大熊貓是自己的“鄰居”,一點也沒有夸張。所以在她的筆下,無論是描寫自然景觀,發現珍稀動植物,體驗風土人情,聆聽神奇傳說,都帶著溫情。因為家鄉的竹木、鳥獸、雨絲、云影,在她的心里都記得清清楚楚。
《東北虎豹守護人》的作者魏曉曦,童年時代在小興安嶺林區度過,白樺林、松樹林、冰爬犁、小木屋、伐木人……大興安嶺林區和小湯旺河兩岸獨有的人事、名物與四季風情,她從小就耳濡目染,因此她的筆下不僅有林中虎嘯、山澗豹影,還有濃郁的松針、蘑菇、圓木、木刨花、達子香和野百合的芬芳,有伐木人與森林動物留在雪地上的清晰足跡。
《秘境回聲》的作者鄧西,家住海南五指山下,熱帶雨林的物候變化和風風雨雨,也就是她日常生活中的陰晴晦明。跟曾維惠、魏曉曦的“鄰居”不同,與鄧西為鄰的動物朋友,是生活在綿延起伏的五指山、黎母山中的黑冠長臂猿、坡鹿、水鹿、孔雀雉、云豹……熱帶雨林的綠色懷抱,是這些生命共同的家園。
《云邊的歌》的作者潘云貴是閩江和武夷山之子,也是5位作者中最年輕的一位“90后”。他說起閩江河口的自然濕地和武夷山的動植物,同樣如數家珍。在他的筆下,故鄉蔥蘢的林木清香,武夷山的綠水青山所具有的神秘魔力,以及新的時代之變給年輕一代帶來的新的夢想與新的期待,像高天的流云和優美的音樂一樣,同樣具有幫助讀者走出陰影、克服恐懼、讓心靈變得堅強的治愈力量。
每一座廣袤的國家公園,無山不美,無水不秀。植物的蔥蘢與繁盛,動物的友善與靈性,鄉民和孩子們對自然的敬畏、愛護與發現,還有在“天人合一”般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地域文化土壤里生長與沿襲下來的淳樸的傳統風習、獨特的人文風情,伴隨著小說故事的展開,都一一得到了生動而細膩的呈現。作家們的創作風格各具豐姿,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他們的文字皆如青草綠樹一樣,在“國家公園”的沃土上自然生長出來,散發著大自然的清新氣息,也帶著密林深處、萬物有靈的神秘味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套小說呈現的是美麗中國、和諧家園和當下時代之變中的新故事與大主題,可以讓少年讀者在領略中華歷史和地理之美、山河之美、生態之美的同時,也感受到當代中國人民的奮斗之志、創造之力與生態發展之果。而設立國家公園的價值與意義,尤其是對未來的中國和世界將會產生的影響,在每一本小說里也不難感知。作家們把對此類問題的思考也巧妙地融入了小說之中,相信也會具有潤物無聲的力量。
毫無疑問,以國家公園為背景的兒童小說,最中心的“主角”是大自然。以自覺的生態意識和一種寬廣的“大地倫理”,書寫人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抒發對生命和對自然的認識、敬畏與熱愛,是這套小說共同的追求。因為每一方能當得起“國家公園”的山水,毫無疑問也足以成為大自然文學誕生的深厚土壤。然而,國家公園不僅僅是一座自然公園,也不應被視為一個單純的地理意義上的區域,而是應該放到一個更為遼闊的,交織著自然、地理、歷史、人文、民族融合等多種元素的大視野中去看待。
所以,在這5本小說里,除了大自然的山河之美,還有無處不在的歷史之美、文化之美,還有對當下中國各族人民的奮斗之志與創造之力的表現。在《像河源一樣清澈》里,美麗的鄉愁與小男孩一家如影隨形,曾經世代居住在這里的牧民,成為守護國家公園的中堅力量;在《東北虎豹守護人》里,小興安嶺林區的民俗風情和傳統生活日常,被作者融入各種細節描寫之中,豐盈而生動;在《云邊的歌》里,與武夷山區的泉流、竹濤、鳥鳴一樣具有治愈力的,還有那悠悠不斷的農家茶謠和武夷風習。在《我的大熊貓鄰居》里,無論是描寫自然景觀,發現珍稀動植物,體驗風土人情,聆聽神奇傳說,都帶著溫情。因為家鄉的竹木、鳥獸、雨絲、云影,在作者的心里都記得清清楚楚;《秘境回聲》中,兩個男孩一起保護家鄉的雨林、守護珍貴的黑冠長臂猿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獨特的雨林環境下,人與動物的相互依存、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由此也可見,在作者們的心中和筆下,國家公園既是自然的山水,也是人文的厚土。歷史和人文,同樣是國家公園里氣韻生動和飽滿的“氣場”。
鳥類研究專家、自然文學作家約翰·巴勒斯,以畢生精力去發現和描述大自然,他在晚年曾感嘆道:“一只被打死并被做成標本的鳥,已經不再是一只鳥了。”因此,他勸告孩子們,不要去博物館里尋找自然,而應該讓父母帶著孩子去山野、公園或海灘,看看麻雀在頭頂上飛旋,聽聽海鷗的叫聲,甚至跟著松鼠到它那老橡樹的小巢中去看個究竟。是的,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無言的和無助的,甚至瀕臨絕跡的動物與植物,都擁有自己不可抹殺的生命的尊嚴、履歷與故事。每一個人,都應該從小就慢慢懂得,并且開始學會以大自然為家,與鳥獸為鄰,和昆蟲作伴,并且用自己的愛心,編織成守護大自然的芳草苗圃和美麗花園的柵欄,甚至用自己的文字,向更多的人發出請求關愛與救助的呼喚。
我們把這套壯麗的山河之書、大地之書和生生不息的奮斗故事,獻給正在成長的新時代少年們。期待著有一天,朝氣蓬勃、志存高遠的少年們,會帶上“我的國家公園叢書”,走向他們的詩與遠方。去漫游美麗而遼闊的國家公園,置身在大自然的山谷叢林中,盡情地聽那鹿鳴、猿啼、虎嘯和群鳥的歡唱,現場感受林濤回響、山溪奔騰、蒼鷹翱翔那萬物有靈且美的景象。
也許只有這時候,我們才能更加真切和強烈地感受到,祖國的江山是如此嫵媚多嬌,養育著偉大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這片水乳大地,是如此萬紫千紅、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