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態的盜版侵權正嚴重危害網絡文學健康發展
根據《2021年中國網絡文學保護與發展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網絡文學盜版侵權損失規模達62億元,盜版侵權損失規模已占網絡文學總體市場規模的21%,近5年盜版侵權損失更是高達311.4億元,85.4%的作家遭遇過侵權盜版事件,頻繁遭受侵權盜版的比例高達42%。
無疑,盜版侵權正極大地擾亂我國網絡文學的市場秩序,嚴重影響了網絡文學行業的發展質量、發展效益。當前,已經形成了一個由搜索引擎、應用商店和廣告聯盟為主體的,利用網絡文學流量變現的免費閱讀商業模式的監管漏洞而形成的,潛在的新形態的盜版侵權利益共同體。例如,一些搜索引擎對盜版網絡文學網站、應用的“推廣”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通過搜索引擎搜出來熱門網絡文學作品,排在前列的很多都來源于盜版網絡文學網站、應用。一些互聯網“大廠”瀏覽器中的搜索引擎為了吸引流量,在自身不直接存儲盜版小說看似無責的情況下,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判斷出訪問者閱讀的內容是網絡文學作品,然后用人工智能技術手段將盜版內容進行閱讀“優化”,使得其用戶擁有更好的盜版閱讀體驗,從而以侵權的方式為自身積累“忠實”用戶。而相關應用商店和廣告聯盟,基于其自身的經濟利益,并不會主動辨析相關網絡文學內容是否存在盜版侵權問題,而是僅僅以是否能給其帶來足夠的流量這一經濟指標來判斷,這就造成了相關渠道和平臺事實上縱容了網絡文學盜版侵權,不僅屢禁不止還日漸猖獗。
正是基于這樣的結構性原因,網絡文學盜版侵權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完整的產業鏈條,從網站、應用的設計和運營、盜版內容導入到廣告聯盟的互利,再到搜索引擎的流量分發,整個網絡文學盜版市場已經形成產業化和規模化的態勢。除此之外,移動端網絡文學的盜版侵權已由移動端向自媒體平臺、短視頻、H5頁面以及小程序等新的媒介形態轉移,正呈現出整體性的隱蔽化、地下化、分散化加速擴散態勢。尤其是近年來,以免費閱讀為代表的網絡文學領域的流量變現商業模式日漸興起,在該模式下運營者為了獲取大量免費讀者實現流量變現,出現了為吸引眼球而故意制造低俗內容的問題,只要可以導入流量甚至默認與盜版侵權等違法行為合謀。很多對網絡文學行業聲譽造成極大影響的非法網站、應用和自媒體平臺,就是采用了以低俗內容、盜版侵權內容等引誘讀者騙取流量的盈利模式。更有甚者,一些盜版侵權網絡文學網站、應用和自媒體平臺為了騙取流量,在正版內容的基礎上還會額外添加一些色情或其他違法違規內容,這種做法不僅給正版作品和原創平臺造成經濟損失,還會對作者和平臺的名譽造成嚴重不良影響,極大地破壞了網絡文學市場的閱讀環境,損害了網絡文學行業的整體形象。
新世紀以來,我國網絡文學發展較為迅速,但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相對較為滯后,相關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似乎很多,但實際上我國網絡文學相關法律法規立法層級較低,處于“規多法少”的尷尬境地,不能對盜版侵權等違法經營活動起到很好的震懾作用。而且,在內容上也不夠明確與細化,使得在對盜版侵權等違法經營活動監督執法過程中容易產生爭議,監管措施的落實存在諸多困難。 因此,一方面,應進一步壓實搜索引擎、應用商店和廣告聯盟等利益相關平臺的主體責任,加強打擊力度,從源頭斬斷盜版侵權的利益鏈。另一方面,只有進一步出臺一系列具體的法律條款和實施細則,對以盜版侵權為代表的網絡文學各個環節的違法違規行為加以有效約束和制裁,才能更好地規范網絡文學行業秩序,推動網絡文學繁榮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