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兵本色
山連著山,綿延不斷。云疊著云,連成一片。作為全旅第一個“兩型全能”發射架指揮長,何賢達坐在部隊營房臺階前,目光穿越崇山穿過云彩,投向遠方。
夜已深沉,一陣刺耳的警報聲劃破夜空,一場檢驗“兩型全能”的無預告拉動演練突然打響。一時間,戰車轟鳴,鋼鐵長龍朝著大山深處疾馳而去,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一
“隨機換崗換型!”隨著演練指揮所特情導調一聲令下,新老兩型導彈悄然起豎,雙劍并肩,直指蒼穹。
25年來,何賢達用一個接一個的“第一”見證了軍旅生涯的鐵血榮光。
想當年,新訓還沒結束,指導員徐小光就找到他:“想不想留在這兒?培養你當班長!” 指導員想把這個好苗子留下。
“我要去導彈部隊!”
指導員打心底喜歡何賢達這樣的兵,并不強留,何賢達也就如愿被分到某導彈旅。可剛一報到,正趕上旅組建骨干集訓隊,何賢達被抽調到炊事班。
“連長,我是沖著導彈來當的兵,我不想去炊事班,我專業學得好,不信你隨便考。”何賢達一肚子委屈,不服氣。
“不聽指揮的兵算不上合格兵,這都干不好,還有啥值得考?”連長沒給何賢達好臉色。
一看這架勢,何賢達犟脾氣就上了頭:“沒人教我就自己學。”到了炊事班,何賢達一邊賣力氣干好本職工作,一邊借來導彈專業教材,悄悄地學起來。沒有訓練儀器,何賢達找來各式各樣的物件,模擬搭建導彈車的操作臺,用紙箱子畫出操作儀器面板,模擬在“導彈車”跑位操作。遇到實在搞不懂的就記在小本本上,瞅準機會跑到訓練場上請教老班長,但凡能想到的招數他都想到了,學導彈專業著了迷。
“小何,你這點火上灶的,還想點火上天?”有戰友調侃他。起初,何賢達還有點羞澀,一說就漲紅臉。時間久了,他習慣了,平靜了下來。
一晃半年。何賢達不僅廚藝大有進步,導彈專業的相關知識也學到了很多。
“小何,全旅組織導彈專業考核,所有人都能參加,去試試?”何賢達終于有機會走上了比武場。
出乎很多人意料,何賢達竟然在導彈專業考試中獲得了第3名的好成績。上臺領獎,領導讓他講兩句。
“我是一個兵,我的理想就是離打仗更近一些,就是爭第一能打贏!”硬邦邦的幾句話,贏得掌聲陣陣。
數月后,何賢達被調整到轉載班,成為了一名導彈轉載號手。看著眼前這個“大家伙”,何賢達恨不得吃睡都在吊車上。
“我伺候的可是千金難得的寶貝疙瘩,一毫一厘都差不得!”何賢達近似癡情地迷上了跟導彈相關的一切,從吊水桶到吊磚頭,再到吊起筷子放進瓶子,何賢達勤學苦練就是為了把自己的手臂和吊車的吊臂連成一體。
“班長,給我點花生米。”一天,何賢達急匆匆地找到炊事班長,拽著他來到訓練場。看著滿臉疑惑的班長,何賢達故作神秘,把準備好的一根銀針裝到吊車吊鉤上,花生米固定在泡沫板上,然后啟動吊臂,輕輕移動。只一次,細細的銀針正中“靶心”,給花生米做了一次精準“穿刺”。
何賢達一吊成名。
二
“國慶50周年首都舉行大閱兵!”這條消息瞬間引爆全旅,一時間,連長、營長的房間里人擠人。
“能去天安門接受檢閱,擱誰不得笑醒?”憑借“一吊準”的絕活,何賢達贏得了受閱的機會,百余次轉載,無一差錯。國慶節當天,三軍列陣,紅旗飄揚,長劍壓軸,威震全場。難以抑制的自豪、驕傲在何賢達心中翻滾,他熱淚盈眶:“今天,這輩子都忘不了。” 義務兵何賢達,光榮地火線入黨!
返營歸建,何賢達“升級”當上了轉載專業教練員,成為全連第一個“戰士教員”。
“命令你部擇機再發射一枚導彈。”2002年8月,一營受領試驗發射任務。“沒有‘1號手’咋打彈?”原來此時擔任“1號手”的連隊指導員已離隊,帶隊的副營長繞著帳篷一圈又一圈踱步。“讓我試試吧。”看著眼前的“愣頭青”,副營長苦笑一聲:“小何,這事可不是逞強的。”“1號手”涉及的電路、油路、氣路等專業書籍對一些官兵來說如同天書一般。當時,“1號手”都是由高學歷干部擔任,還沒有士兵擔此大任,也難怪副營長這樣說。
“副營長,我先給你演示演示?”何賢達信心滿滿。早在兩年前的閱兵場上,他就把目標鎖定在了“1號手”,每天著了魔般“偷學偷練”。
“行!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看著平時一向穩重的何賢達如此堅持,副營長決定一探虛實。
戰地考場,旅總師、發射營長、專業教員來了一場“三堂會考”:不管是口令,還是實操,樣樣精準到位,教官一致按下“通過”鍵。2002年,何賢達成為同型號導彈部隊第一批士官“1號手”。
這一干就是10年。10年間,何賢達一次次點火,仰望蔚藍的天空,追看那留在空中的美麗弧線,緊握雙拳聽到“精準命中”,爆炸聲宛如就在耳邊。
“永遠保持沖鋒的姿態!”何賢達一次次給人驚喜,贏得一路掌聲。
2012年,旅隊增編擴架。“現在指揮長都是干部擔任,再加上干部調整性大,數量上難以保證需要。” 如何盡快培養出足夠的發射架指揮長成為旅領導急迫要解決的難題。
“何賢達早幾年就提過挑選部分士官擔任指揮長的建議。”這時,有人又想到了何賢達。
“指揮長的數量跟不上增編擴架的發展速度,你有什么想法?”旅領導問計于何賢達。
“讓我試試!”何賢達沒謙虛更沒遲疑。“老辦法,先考考唄!”
考!上戰場的資格證就得在硝煙中考!不久,上級組織導彈發射指揮長資格認證考核,全旅百余名干部、士官同臺競技。何賢達一舉奪魁,如愿拿到“指揮長”的資格證,成為全旅第一批士官指揮長。
翌年,西北大漠,戈壁亮劍,何賢達第一次以指揮長身份執行實彈發射任務。
“精準!”末區傳來捷報,何賢達開創了該型導彈軍士指揮長指揮發射的先河。
那年5月,火箭軍某新型導彈集訓式比武在某訓練場揭開戰幕,多支導彈勁旅、數百名導彈號手齊聚沙場,礪劍爭鋒。何賢達作為種子選手領隊參加,卻因參加某項重大活動姍姍來遲。當他從千里之外的任務現場馬不停蹄趕到比武場時,前兩輪比拼已鳴金收兵,某發射架以995分的高分暫居頭名。
“只有5分的空間,這次要想拿第一懸了!”有人替逢考必拿第一的何賢達捏了一把汗。
“996分起步,擂臺比武就要拿第一!”要拿第一,靠實力說話,何賢達顯得底氣十足。
比武當日,理論考核、故障判讀、實裝操作、戰法運用,課目一個接著一個輪番上場,從下午4點一直鏖戰到次日凌晨2點,爭奪異常激烈。預判成績“出爐”,何賢達率領發射架奪得997分,一舉實現反超。
“何賢達當真有這么神嗎?”就連處處“找茬”的考核組,都覺得能得這么高的分難以置信。考核組決定啟動“鷹眼系統”,沒想到這一“回看”居然又給何賢達單元找補回了被扣掉的3分。
原來,在何賢達被扣3分的火力突擊后隱蔽偽裝環節,何賢達所帶的發射架結合戰場環境和戰斗進程給出了比“參考答案”更具挑戰的“最優解”……
三
2014年,何賢達帶領發射架奉命西征。這次又將迎來新突破:一架N發。何賢達主動要求打難度最高的最后一發:“打仗不僅有常規打法,突破極限往往能出奇制勝。”最終數發連射,發發命中。
數發連射、機動發射……挑戰一個接著一個,演訓一步步向實戰無限接近、無縫對接。
“不選預定陣地,采用無依托方式,命令隨機下達,接令即刻發射。”那年深秋,何賢達接令帶領發射架奔赴“陌生地域”執行發射任務。一聲巨響,驚雷掠地,隨著巨大的轟鳴聲響起,何賢達掏出隨時揣在胸前口袋里的一個小本,寥寥幾筆在上面畫下一幅導彈簡筆畫,編號“7”。
戰車輾轉,戰報又至。剛剛返回營區,何賢達又上高原,他將擔任旅第100枚導彈的發射架指揮長。
此次實彈發射是該旅跨入“百發百中”行列的關鍵一戰,也是一營“導彈發射先鋒營”榮譽稱號授稱10周年的“獻禮彈”,榮譽和壓力并重。
有人建議:是否給何賢達再配上精兵強將,確保穩妥可靠?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關鍵時刻不能前怕狼、后怕虎!”營黨委會上,作為營黨委委員的何賢達態度堅決:“就要趁這次機會,鍛煉新號手。”
發射單元確定,除了何賢達以外,其余號手均沒有實彈發射經歷,甚至有一半號手定崗還不到3個月。
塞北飛雪,呵氣凝冰,高海拔的戈壁灘氣溫直逼-30℃。發射零日,發射車因底盤短路無法啟動,何賢達抄起冰冷的工具鉆入底盤,迅速更換啟動裝置預熱塞排除故障。最終,導彈越過茫茫雪山,精準點穴。
勝利歸營,一枚金燦燦的一等功獎章戴在了何賢達胸前。
2009年,何賢達參與某型號裝備返廠維護。在對測控計算機進行通電檢查時,發現芯片讀取數據與原始數據偶爾會有出入,多次測試,仍然如此。廠家給出答復:偶發故障,沒有影響。
如果偶發那次正好在戰場上怎么辦?是只有這一臺如此還是該型號都有這種偶發的可能?是原始設計紕漏還是操作原因……疑問始終縈繞心頭,何賢達從不容許可能影響打仗的差錯隱患從自己眼中漏過。
何賢達較起了真,他扛起背包住進車庫,開始對全旅所有裝備進行測試,大規模采集一手數據,為保證數據可靠,每臺裝備測試均不少于100次。一個月下來,海量數據證明:問題絕非偶然。同時,一份詳盡的故障分析報告放在了裝備總設計師、項目主任的案頭,廠方組織驗證,結果與何賢達的判斷完全一致。廠家及時對裝備進行升級改制,成果在該型號導彈中推廣使用。
2017年,何賢達隨營隊參加紅藍對抗演練。導彈剛剛起豎,導調組就宣布:“兩名號手遇襲重傷,退出發射。”這一招著實讓何賢達措手不及,盡管他立即重新調整組織力量,奈何隔行如隔山,臨時面對新專業,眾人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點火超時,敗走麥城。這是何賢達第一次打了敗仗,有人以導調出了怪招狠招替他減壓,可何賢達非但不為自己找理由開脫,反而自我加壓反思自問:“戰時還會有比這更狠更難的,難道只能坐以待斃?”
平時演練無解,戰時必敗無疑。“減員操作!”何賢達大膽探索提出這一導彈操作創新思路,并帶領一班悄悄搞起了“實驗田”。經過一次又一次研究論證和模擬試訓,終于摸索出“相鄰替補、一專多能”的減員訓練操作規程,從減1人到減3人,從定崗減到隨機減,一步步減到極限。在此基礎上,何賢達再進一步,瞄準極限條件下“號手隨機互換”目標,帶出第一個全崗操作單元。
四
2019年,何賢達帶著還未正式列裝的新型號裝備參加火箭軍組織的試點培訓考核。雖說裝備尚未列裝,還沒有具體的操作規程,何賢達卻從一開始就對標作戰實際檢驗裝備。在他看來,這正是優化裝備操作規程的絕好機會,一定要對接實戰拿出能打勝仗的操作規程。他結合實戰要求,充分預想戰時各種復雜困難條件,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推敲、一項功能一項功能審查、一個部件一個部件檢驗,梳理提出66條問題情況與優化改進建議。工業部門專家不禁感慨:“不愧是鉆打仗能打仗的兵專家,打心底欽佩這樣的兵!” 工業部門對照這66條建議對裝備一一進行優化改進,為部隊裝備換型打下堅實基礎。
去年,新裝備列裝后第一次全旅考核如期而至。換型后第一次參加考核,所有單元都很謹慎,生怕哪里出了差錯。真是應了那句話,怕什么偏偏就來什么,眼看“點火”在即,通信卻沒能如期開通。這時候幾乎所有單元都在全力排障搶通,何賢達卻果斷啟用無線通信,成為此場考核唯一成功通關發射的單元。
“為什么敢冒這個風險,況且通信距離已經超出了戰標,你怎么敢用?”
“我之前反復測試過,托底!”面對考核組的疑問,何賢達心里清楚導彈操作從沒有冒險之說,只因心里托底。像這樣把功夫練到極致,把本領變成本能早已成為他的不變追求。
“你是兵的樣子,兵是你的影子。”今年6月初,“優秀政治教員標兵”擂臺比武在某基地正式開賽。各旅團推薦的以政治干部為主的48名精兵強將同臺競技。何賢達侃侃而談,成為唯一勝出的軍士選手。臺下,該旅女子測試排戰士臧玉嬌忍不住拍手稱好。聽聞何班長要授課,她特意趕到現場觀賽。
去年“七一”,臧玉嬌與何賢達一起赴京參加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途中,新黨員、新班長臧玉嬌向老黨員、老班長何賢達提了兩個問題:“怎樣才能帶好兵?怎樣才算帶好兵?”
“自己硬,讓自己的兵也硬。”何賢達的回答讓臧玉嬌頓感格外解渴,她堅信這就是帶兵的真經。
真經不只是用來念的,而是靠一天天一次次干出來的。“帶著干”就是何班長干出來的帶兵真經。
寒冬,獵人意志訓練場上冰水刺骨,年過40的何賢達扛著最重的圓木沖在最前面;出公差,苦、累、臟活誰也搶不過他;和新兵一起列隊行進,他的口號聲是最洪亮的……
老班長何賢達做出好樣子,也帶出好樣子的兵。三營六連連長白宇思對何賢達這個老班長、好樣子理解得更加深切。
那年,白宇思畢業分配到一營,聽說要到一連一排當何賢達的排長,還要住到一班。要當“兵王”的排長,白宇思頓時感覺壓力山大,一夜未眠。
沒想到,白排長上任第一天,何賢達就搬上小板凳“自報家門”,介紹排里情況。為了盡快幫助白宇思適應崗位,何賢達主動讓出指揮長的位置,回到“1號手”崗位。一次,營里組織“五實”演練,白宇思自我感覺還不錯,可演練一結束,何賢達就把他拉到一邊,遞上一張寫著21條建議的紙條,從指揮口令到跑位時機,每一處都扎扎實實地挑出了不足。僅僅兩個月后,白宇思就通過了認證考核。
何賢達任班長21年,帶過的兵中有22人入黨,8人考上軍校,6人提干,20人走上班長崗位,帶領全班3次榮立集體三等功,22次奪得上級軍事技術比武冠軍,“第一班”名副其實。
微風輕拂,烈日酷暑。操作訓練場,戰車轟鳴,熱火朝天。
幾經周折仍未成功,大廳一角,轉載班幾名年輕戰士正眉頭緊鎖:讓眼前這個“大家伙”挪個地兒,實屬不易。
求助的目光投向正在帶領單元進行換崗操作的何賢達。蹬車、調整、指揮,在何賢達的幫助下,導彈安全“搬家”。
一張張青澀的面孔,讓這位43歲的老兵不由想起自己年輕時的模樣。
導彈摸了千萬遍,訓練間隙,何賢達最享受的還是望著導彈的感覺。他看到的不僅僅是龐大的戰車、雄偉的彈體,還有一個硝煙彌漫的戰場。何賢達心中熊熊燃燒的那團火越來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