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樂對中華文化的愛生生不息” ——對《聲生不息·港樂季》視聽美感的思悟
今年4月至7月,連續三個月,芒果TV、湖南衛視聯袂香港TVB,共同整合資源打造,同步在兩地播出了一檔“連臺本”式的電視文藝節目《聲生不息·港樂季》。為期一個季度的長時段播出,同時也是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特別打造的以“港樂”為標簽的節目,能否勝任這一具有強關注性的重大時代主題表達?
4月17日,《聲生不息·港樂季》(以下簡稱“港樂季”)甫一亮相就以別開生面的呈現方式與厚實深刻內容吸引了觀眾視聽。數月下來,其觸達率超過50億,收視率2億多人次,僅香港本土收視率就超過2300萬人次。在疫情極大阻隔了人們現場觀看文藝表演的情況下,“港樂季”一枝獨秀地再現和重塑了它的視聽效果。港樂的歷史價值、文化貢獻、藝術魅影、思想張力從人們的記憶深處再一次浮現出來,真可以說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部大型文藝節目具有宏大的藝術雄心,它以為“港樂”寫史的抱負,把“港樂”的發展按70、80、90、00、10年代分階段呈現,時間跨越半個世紀,堪稱“宏大敘事”。它用歷史影像、歌星簡歷、藝術閱歷、流行曲線、風靡潮汐、經典詞曲,展示了港樂的發展歷程與風格演進,節目更是用歷史評價、人物回憶、現場講述、老歌新唱等方式,彰顯了“港樂”在當時的巨大反響和對后世的深刻影響。這種歷史梳理、回顧、重讀、再評、致敬,讓觀眾再一次發現港樂生生不息的奧秘和它給予我們的重要的歷史啟示和藝術啟迪。
在內容選擇上,“港樂季”分為12集,每集一個主題,展示了一系列人們耳熟能詳的金曲。其中,“我的驕傲”包括《海闊天空》《初戀》《無條件》等,“愉快少年事”包括《我要你的愛》《月半彎》《千千闕歌》《最佳損友》《憑著愛》《世間始終你好》等,“城市人生”包括《下一站天后》《敢愛敢做》《跳舞街》等,“葡萄成熟時”包括《紅日》《真的漢子》《雨中的戀人們》《葡萄成熟時》等。第10集是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特輯,特輯用音樂回顧了內地和香港人民共同經歷的愛國情事、香港回歸、北京奧運會、搶險救災、抗擊非典、戰新冠援香港、國家慶典等大事、喜事、盛事。《我的中國心》《萬水千山總是情》《東方之珠》《中國人》《強》《我的驕傲》《當我想起你》《愛是永恒》《無言感激》《我和我的祖國》唱響舞臺,激情四射。此外,還有兩集是金典頒獎盛典。“港樂季”在流行、娛樂、時尚、青春、潮流的藝術風格和輕俏的美學趣味中,注入了莊嚴、盛大、隆重的儀式感和歷史感。這使節目在美學風格上別開生面、獨具匠心。其間既有港樂對內地文藝的影響案例,也有內地音樂在港樂中的現身,兩者深度互動。歌手的選擇和組合是由內地和香港的實力派合作完成的,老、中、青和Z世代新人同臺共唱。方式是組隊競唱、比賽。節目賽制更是獨出心裁,不斷制造挑戰,使現場充滿緊張、激烈、對抗、比拼、變化,老歌新唱、舊瓶新酒、改頭換面、推陳出新,舊日旋律在這里煥發出勃勃生機和青春氣息。林子祥、葉倩文、李克勤、李玟、楊千嬅、李健、曾比特、周筆暢、毛不易、炎明熹、安崎、林曉峰等16位常駐歌手,各盡其才。以各種方式加盟的香港歌手,從譚詠麟、張學友到張明敏、陳貝兒,其間還反復致敬了港樂詞曲作者黃霑、許冠杰、顧嘉輝、鄭國江、盧國沾等。客觀地說,在這一次兩地合作全面回顧“港樂”發展史以前,大多觀眾可能都不會意識到“港樂”生生不息的奧秘,也不會想到“港樂”里原來有這么多堪可珍惜的價值和意義。從“港樂季”展演、重唱的港樂作品中,可以發現這樣幾個價值維度,是它們構成和支撐了“港樂”的藝術大廈,而且每一個維度都闡釋了“港樂”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與規律,揭示了“港樂”怎樣才能生生不息的寶貴經驗。其一,港樂具有“中國風”。在“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的中國音樂傳統中,港樂堅守著文化認同、家國情懷、愛國精神。中華文明幾千年形成和傳承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港樂的發展史中始終貫穿其中。《東方之珠》《中國人》《我的中國心》《萬水千山總是情》等不僅膾炙人口于一時,而且經久傳唱于一世。它們是歷史精神的傳承,也不斷被注入新的時代感情,既是鄉情鄉戀的放大,也是家國情懷的在地性濃縮。其二,港樂具有“中華韻”。港樂的歌詞創作有其重要的風格、流派和傳統,那就是對中國古典詩詞的化用。在這方面,它曾經在兩個向度上引起史家盛贊。一是它的文學性從歌詞界溢出,對處于低落、低潮、低谷的香港文學賦予了新機和刺激,引領了文學發展的新方向。這就是文學史家所言:“如將香港歌詞納入文學之中,或會為香港文壇帶來突破。”二是此一詞風給予內地歌詞創作以極大影響,帶動和提升了創作界繼承與創新的能力。這種詞風是對母語文化、中國經典的堅守、認同、回歸、尋根,在歌曲的流行和流傳中潤物細無聲地推進了文化的傳承認同。歌手林子祥在節目中深情地說:“港樂對中華文化的愛生生不息。”在現代化的大都市香港,這種典雅詞風使其具有了中華文化的古色古香和典雅高貴,彰顯了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氣質。其三,港樂具有“中國聲”。這體現在香港流行歌曲的語言特色上。港樂以粵語為主,但也有廣泛的普通話演唱。兩種方式都曾出現過有意味的流行一時的情況。普通話版曾在港地成一時風尚,粵語港樂又曾風靡內地。這是兩地文化深度互動的有力表征。而粵語演唱的本地化、在地化現象,事實上是中華語言文化多元一體格局下的產物,展現了漢語與方言的關系。粵語,又稱廣東話、廣府話,流行嶺南、兩廣等地,是漢民族遷徙歷史的產物,是眾多方言中保留中古漢語成分最多的方言之一。清代學者陳澧認為粵語音調合于隋唐韻書《切韻》,“實隋唐時中原之音”。在普通話、英語、粵語并存的語言環境下,港樂堅持以粵語為主,從語言學上看,也是一種深刻的中國認同和文化堅守。粵語的多入聲、多音調的語言特色,豐富了港樂的表現力,構成了港樂的獨特音律,為豐富中華音樂做出了寶貴貢獻。其四,港樂具有“中華情”。它以包容開放的態度吐納古今東西。港樂題材的豐富性、現代性、時尚性,是它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港樂不僅容納古風、武俠風、民國風、都市風、民謠風、校園風、爵士樂、歐美風,廣泛參與各種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音樂也極大推動了港樂的傳唱。港樂極力書寫生活風,大幅度、大力度地消化和處理豐富復雜的當代生活、當代情感,在表現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上可以說是獨樹一幟、標新立異。許多創作都達到了驚人的哲學高度,深深觸動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靈魂。《數字人生》《珍重》《忘記他》《當你見到天上星星》等,對應著許多人的人生故事。譚詠麟所獲“譚校長”昵稱的來由,正表明港樂明星的民生情懷和音樂境界。《聲生不息·港樂季》成功地為觀眾展示了港樂發展史中積累和應該堅持的四個維度及其構成的文化軌道和發展理性。
“港樂季”是一次對港樂的全面藝術盤點、總結,是一部形象的、影像的、視聽的港樂發展史。節目高度肯定和評價了港樂發展史的“主旋律”是利港、利民、利國的,具有促進社會文化發展的正能量,具有歷史貢獻和文化經典價值。與此同時,港樂發展的歷史主旋律仍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它在香港回歸祖國建構文化心理的共情共鳴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它為香港青少年確立愛港愛國價值觀和家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它在中西文化碰撞、傳統與現代交匯中確立清醒的文化立場和正確的文化選擇做出有益而可貴的探索;它為內地深度展開改革開放提供了文化上的示范、實驗、借鑒和啟迪。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