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穆塔里甫創作中的抗日愛國題材作品
黎·穆塔里甫(全名黎特夫拉·穆塔里甫)(1922—1945)是維吾爾族現代愛國主義詩人,他是維吾爾族現代新文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自1937年開始文學創作,直到1945年23歲去世,創作了很多作品,1957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和198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分別出版漢文版《黎·穆特里夫詩選》和《黎·穆塔里甫詩文選》兩部。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文學作品里面有很多是以我國抗日愛國為題材的。他在1938年9月寫的《中國游擊隊》《斗爭》等詩歌中表達抗戰時“炸彈如雨,毒氣彌漫天空”中“我們英雄的游擊隊挺起胸膛”的戰斗精神,表現“我們愈戰愈強,前進再前進!沿著勝利的途徑”的畫面。在1938年10月,他寫了共112行的長詩《中國》,詩中寫到:“我們反帝的意志,/是剛強的、猛烈的,/瞧呵!/我們在進行著翻天覆地的/使敵人簌簌發抖的斗爭。”詩作表達出有信心迎接一場戰之必勝的戰斗。
1939年秋,黎·穆塔里甫在家鄉伊犁中學畢業來到迪化(烏魯木齊),考入省立師范學校讀書。這對他一生的思想和創作有著決定性意義。為了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陳潭秋、毛澤民等一大批優秀共產黨員來到新疆開展工作。黎·穆塔里甫求學的省立師范學校,以及后來工作的新疆日報社,當時都是由中國共產黨員擔任主要負責工作的。五四以來的革命文化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通過報刊雜志被大量介紹傳播到新疆。革命真理和進步思想對詩人世界觀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讀書期間和工作當中,黎·穆塔里甫還受到茅盾等文學家的影響,學習了馬列主義文學理論并積極參加了各種抗日文學活動。在這些因素的引導下,他的文學創作各方面明顯進步與提高,形成了文學創作的黃金時期,開始在《新疆日報》《反帝戰線》等報刊上發表以反對日本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為主線的愛國主義題材作品。
黎·穆塔里甫更激昂的抗日戰爭題材作品如長詩《愛與恨》和《英雄的歲月》《創造解放的花園》《五行詩》《火山》《五月之歌》《巨人蘇醒了》《祖國至上,人民至上》等詩歌作品,以及散文《她的前途光明遠大》、雜文《“皇軍”的苦悶》、話劇《戰斗的姑娘》《暴風雨后的太陽》等,都是在這個時期寫出來的。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抗日戰爭時期廣大人民抗日愛國的激情和戰爭取得勝利的堅強意志。詩人當時在中國共產黨人主編的《反帝戰線》雜志1941年第6期維吾爾文版上發表的詩歌《巨人蘇醒了》,清晰地流露出對中國人民“舉起鐵拳”粉碎日本侵略者,戰爭必勝的堅定信念,詩人這樣寫到:
盧溝橋一聲敵人的炮響,/把沉睡的巨人驚醒于夢鄉。/腥風血雨中“速戰速決”的叫囂,/在巨人心中激起怒火萬丈。/他說:“做奴隸可恥,沉睡并非祖傳,/奮起抵抗呀,快奔赴戰場。”/他大步走上戰場,定要決一死戰,/仿佛眼前已升起解放的曙光。/他舉起鐵拳把魔鬼擊得粉碎,撼山的蚊蠅從此身陷泥塘。/作惡多端的毒蛇終于自取滅亡,/鴨綠江的激流沖得它暈頭轉向。/聽,巨人已經吹響了進攻的號角,/勝利的旗幟已插向解放的戰場。
1943年詩人寫下了著名的敘事長詩《愛與恨》。長詩的故事是動人的。長詩的主人公“張”,因思念自己的未婚妻,而從前線逃回家來,見到了他父親和未婚妻。可是,他的年老的父親、未婚妻都以憤怒和冷淡的態度接待了他。他父親斥責他,他未婚妻“渾身不斷地打顫”問:“你那青年人的志氣,/究竟在哪里?/你那永恒的誓言,/究竟在哪里?/這難道算你,/當了戰斗的英雄?/這難道算你,/打垮了蠻橫的敵人?/她又說:你該知道,/真正的愛情,/只能在斗爭里成長;/它從斗爭里汲取血液,/像火焰一樣放射光芒。”青年人“張”感到羞愧萬分,又重回前線,投入了硝煙彌漫的戰場。長詩生動地表達了這樣一個主題:跟帝國主義戰斗拯救國家于危難是每個公民的神圣責任。誰要是熱愛自己的祖國,并為它浴血奮戰,誰就是英雄,就會受到尊敬。
這個時候,詩人黎·穆塔里甫還寫了散文《她的前途光明遠大》、雜文《“皇軍”的苦悶》等。《她的前途光明遠大》以擬人與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偉大祖國“粉碎了敵人形形色色毒辣的手段和陰險的鬼計。她強大的力量振奮了人民,震動了全世界”。作品以火熱的激情謳歌了中國人民當時所進行的英勇的抗日戰爭。《“皇軍”的苦悶》寫兩個日本士兵之間的對話:“這么說,擺在我們面前的就只有死路一條了?”“別說是死,恐怕你的親人連你的尸體也看不見了。”作品告訴人們,侵略中國的日本侵略者的下場,只有死路一條。
黎·穆塔里甫還創作出了抗日戰爭題材話劇《戰斗的姑娘》和《暴風雨后的太陽》。這些劇作當時上演,在群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戰斗的姑娘》寫于1941年4月,共三幕劇。詩劇中有抗日游擊隊員趙明星、熱情機靈的姑娘玉蘭和她的朋友李亞芬、玉蘭的父親、母親以及鬼子軍官等人物。作品主要通過普通農村姑娘玉蘭和李亞芬成長為抗日游擊隊員的歷程,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去,建立嶄新的新中國的主張與信念。玉蘭為戰士縫制軍衣,組織婦女游擊隊參加革命做貢獻。劇中她對朋友李亞芬說:“真理的經典武裝了我的頭腦,/這經典來自延安——革命的圣地。/它回顧了中國黑煙蔽天的過去,/它指明了中國光明遠大的前途”……“只有人民戰勝了敵人的時候,/中國婦女才會獲得解放。”
《暴風雨后的太陽》寫于1943年,是獨幕詩劇。劇中的故事是:青年游擊隊聯絡員往游擊隊住的地方送信,在路上遇見了敵人,和敵人們展開了一場肉搏,結果受傷暈倒在地。敵人將之抓住并關起來,但游擊隊員決不向敵人屈服,上級派送的那封信被他藏在舌頭底下,他什么都沒有說。最后,他在晚上悄悄地掙斷了捆綁,天剛亮就逃出來,但敵人追上了他。青年游擊隊員終于沖破槍林彈雨,在逃跑當中碰到了老游擊隊員。這時候敵人追過來,其他游擊隊員也及時趕過來,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斗。青年游擊隊員在英勇的戰斗中受傷,最后游擊隊員們消滅了所有的敵人。詩劇最后以游擊隊員們高喊“打倒日本侵略者!中國人民解放萬歲!”而落幕。
黎·穆塔里甫在這兩部話劇中,表現了游擊隊員們的英勇氣概,熱情歌頌了他們在這場斗爭中的先鋒作用和犧牲精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暴風雨后的太陽》里,上級派來的青年游擊隊聯絡員和隱藏著放哨的老游擊隊員之間的對話當中,我們看到了“延安發出了奮起抗戰的號召,那里的一位巨人引導我們走上戰斗的最前線”這樣的對話內容。而在《戰斗的姑娘》這一詩劇中,我們更突出地看到出現革命根據地的心臟延安和領袖毛澤東的名字。這不僅體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對于當今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具有很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