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堅守、探索與開拓中不斷創新 ——第五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品巡禮
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是當前我國兒童文學的最高獎項,處于世紀之末的第五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也的確有著沉淀過往開啟新篇的重要意義。世紀之交,隨著網絡的興起、全球化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生活迎來了更多的變化和更加廣闊的視野,思維方式也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兒童文學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作家們在堅守、探索與開拓中不斷創新,不僅傾情于現實題材兒童文學的創作,引領小讀者展開對社會人生與精神成長的思考,也關注自然、關注科技,引領小讀者關注新的思想高地。
本屆評獎的范圍為1998—2000年創作的各類兒童文學作品,共有181部和81篇作品參評,最終產生了20部獲獎作品,作品涵蓋了兒童文學各個門類及各個階段。在本屆評獎中還有三大亮點與變化,一是完善了評獎門類,新增設了“理論批評”和“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兩個獎項,其中短篇佳作的設立為發掘和培養有潛力的兒童文學作家提供了更好的平臺。而令人遺憾的是本屆“理論批評”獎項作品空缺,這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文學評論對兒童文學創作領域的關注還比較少,兒童文學理論批評還不夠活躍。二是寓言《美食家狩獵》和科技文藝作品《非法智慧》的入選填補了之前二三四屆的空缺。三是產生了首部獲獎的傳記文學《嚴文井評傳》(巢揚),作品通過對作家個人生平的解讀,提取創作年譜表,對我們了解其人及兒童文學貢獻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書封底有這樣一段話:“只要我們心里有孩子,中國就會有音樂,有花朵,有希望。中國永遠是中國。”一代兒童文學大師的創作姿態和情懷盡在其中。
在陪伴與引導中啟發成長
獲獎作品涵蓋了從低幼到兒童到少年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兒童文學在低幼階段首先應該是快樂的文學、幽默的文學,用淺語的表達,引領他們認知事物,豐富語言,培養良好習慣和品德。本屆獲獎作品中鄭春華《幼兒園的男老師》、湯素蘭《笨狼的故事》、谷應《中國孩子的夢》等,均著眼于書寫單純美好活潑有趣的童年生活。
鄭春華《幼兒園的男老師》洞察了當下幼兒教育男性老師缺失帶來的思維方式及剛性力量的缺失,通過引領小讀者遇見一個與眾不同的幼兒園老師,去彌補現實中男老師缺失的遺憾。歐陽老師帶領小朋友去游泳、堆沙堡、爬山,認識和觸摸這個世界,小朋友們從中學會了勇敢、堅強和助人為樂。幼兒園中女性老師的細心呵護和溫柔陪伴固然重要,但在幼兒心理建設和個性形成上是不完整的。作者呼吁可以承載一座座小山的大山一般的歐陽老師的回歸,為幼兒建立和諧的兩性成長環境。湯素蘭致力于“本土”滋味的童話書寫,作為本屆唯一的獲獎童話《笨狼的故事》,描述了一只叫笨狼的狼與它的朋友們之間發生的趣事。天真可愛的小笨狼點點滴滴的故事傳遞給我們內心最初的淳樸真情,笨狼的“笨”其實源自他的善良與可愛。作者之后持續創作笨狼的相關故事,先后出版了《笨狼和他的爸爸媽媽》《笨狼的學校生活》《笨狼和聰明兔》等,被小讀者親切地稱為“笨狼媽媽”。當年讀笨狼的孩子,現在都已經成年了,可是笨狼的故事還在延續,這也證明了“笨狼”是多么受小讀者喜歡。不只是孩子們,成人也很容易被它吸引,從中燭照自己的初心。好的作品歷經時間的洗禮,愈發光彩照人,《笨狼的故事》就是如此。
谷應的兒童散文《中國孩子的夢》是一本歷史與未來、想象與現實相交融的作品。作者用時12年,親歷大江南北,采訪、拍攝,用深情的文字記錄和展示了孩子們多彩多姿的世界,從中不僅可以了解我國56個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景觀風貌,展現中華民族的大美山河畫卷,也能觸摸到小朋友的內心和夢想。本屆寓言類的獲獎作品是孫建江的《美食家狩獵》。歷屆兒獎中,寓言獲獎是極為有限的,在第二三四屆中均為空缺。寓言是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我國現代寓言創作的作家隊伍數量較少,孫建江是一位集兒童文學“理論、創作、出版”三種身份于一身的作者。作品內容涉獵廣泛,寓意深遠,文字表達精致而凝練,以小故事寓大道理,適合少年兒童閱讀。
以勇氣與智慧激勵成長
少年兒童是智慧與勇氣的代言人,他們充滿朝氣和活力,代表了希望與未來。本屆獲獎作品中,不僅有抒寫愛國主義情懷的作品,還有鼓勵探險精神和科技人文相結合的作品。本屆獲獎作品《永遠的哨兵》《小霞客西南游》《非法智慧》皆表達出一種堅韌勇敢、無畏向前的力量,讓我們看到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的青少年都是智慧與勇氣的化身,代表著向上的精神力量。
抗戰題材的兒童小說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那是一段中華民族鳳凰涅槃的歷史記錄。張品成的《永遠的哨兵》講述了小紅軍的傳奇故事。戰火紛飛的歲月雖然已離我們遠去,但其中的精神始終值得去傳承和發揚。吳然的《小霞客西南游》有著濃郁的鄉土情結和穩定的兒童視角。作家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營養,敘事中融入幻想性和思想性的表達。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名中學生,在讀了《徐霞客游記》后,對旅行產生濃厚興趣,萌生了當個小霞客游遍全國的想法,于是在一個假期里開始了西南之游。作品既把讀者帶入令人流連的山水之間,又講述了民族、文學、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識,既豐富了小讀者的視野,也激發了小讀者親歷祖國山河的愿望。張之路是一位極具創作力的作家,他的作品涉及小說、童話、科幻等多種體裁,屢獲各類兒童文學獎,他的很多作品還被改編成影視劇作品,深受兒童喜愛。本屆獲獎的小說《非法智慧》是一部幻想性與現實性、科學性與人文性緊密結合的校園題材小說。小說以腦科學研究為切入點,假想了芯片植入大腦用于治療帕金森氏癥、聽覺障礙、癲癇病的新科技手段,并由此牽出科技背后的陰謀與善惡之間的較量,最終主人公們憑借智慧和勇氣,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價才挽回了一切。作品充滿想象力,故事環環相扣,情節引人入勝,而且具有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作家借作品中腦科學家陸翔鳳的一段話,道出了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科技潮面前,更需堅守的人性關懷、道義底線。
在成長蛻變中達成自我
成長是兒童文學繞不開的母題。在成長過程中,有太多需要表達、傾訴、分享的東西。本屆獲獎作品《中國兔子德國草》《屬于少年劉格詩的自白》《隨蒲公英一起飛的女孩》《吹響歐巴》都關乎少年的成長。
周銳是中國兒童文學領域的“幽默大師”,他常表達自己想做一只“有尾巴的青蛙”,這條尾巴代表的是童年期的天真純潔和永不枯竭的想象力。他寫的故事充滿童心童趣,獲獎作品《中國兔子德國草》輕松、幽默又溫暖。作品以細膩的筆調記錄了一個在德國漢諾威出生并長大的中國男孩愛爾安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愛爾安身上綻放的童年獨特的光彩和快樂令人印象深刻。男孩的智慧、善良、獨立、自強,既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積淀的傳承,同時又是一種與世界文化的融合。秦文君將兒童文學寫作當成一生最美的事業,她的作品堅守兒童本位,以現實主義為基調,通過描寫家庭、校園生活,啟迪兒童成長。《屬于少年劉格詩的自白》包含了12個悲傷與快樂、強者與弱者、寬容與不寬容、未來與命運的“自白”,深刻記錄了成長的痛楚、艱難和思考。走近劉格詩,便翻開了一位少年的心理日記,會觸動同齡人的共鳴,也會生出原來如此的釋然。薛濤中短篇小說集《隨蒲公英一起飛的女孩》收錄了《生日禮物》《藍飄帶》《隨蒲公英一起飛的女孩》等22篇作品,后被收入湖北少兒出版社“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經典書系”。作品中充滿了對生活和情感的詩意表達,還有一種豁達和灑脫的靈動之氣。薛濤通過描寫那些陽光、憂愁、幸福、悲傷的小故事,在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的關系間找尋最真的情感,觸發對生活、生命意義的哲思,引領小讀者在共情中習得理解、寬容、善良,學會愛并逐漸成長。
以詩眼感受世間美好
世間所有的美好都是相通的,雋永的文字猶如動聽的音符,可以為孩子們打開一扇文學之門,讓他們愛上文字。本屆獲獎的詩集和散文集,文字優美,語言精練,集思想性與藝術性于一體。金波老師本屆的獲獎作品《我們去看海》采用“十四行詩”的形式寫就。詩人以充滿韻律感的詩句抒寫鄉情、親情、友情,展現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和孩子們的心靈之美。王宜振的《笛王的故事》用純真的童心視角,真摯的情感,為孩子們構造起一個夢幻的世界。品讀這些作品,猶如行走在天地之間,輕吟淺唱中,皆是對生活的愛意。高凱的《村小:生字課》則攜著濃郁的鄉土氣息,以質樸的原生態筆調,生動呈現了鄉村小學生上生字課的鮮活畫面,濃郁的鄉音如同畫外音一般在耳邊響起。
孫幼軍被譽為“一代童話大師”,本次獲獎的《怪老頭隨想錄》是一本“隨筆”,是作家對兒童散文寫作的一種富有新意的探索。作品采取作家和兒童兩代人展開文化傳遞和精神對話的形式,關于兩歲時候“黃色小枕頭”的故事、關于“小黑狗”的故事,每一篇讀來都身臨其境。作品的文字樸實、感情真摯,穿過塵封的歲月,那些成長的困惑和膽怯,依然能夠鼓舞到小讀者。
回歸自然探尋生命意義
大自然文學、生態文學創作的持續升溫,是兒童文學創作該時段的一個表征。本屆獲獎作品《黑葉猴王國探險記》《大絕唱》蘊含著競爭、共生等天人關系的生態思維與自然法則,也蘊含著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人與地球和諧發展的理念,這樣的作品比其他文學題材更能直抵少年兒童的精神領地,引導他們面對挫折、磨礪意志、敬畏生命。
中國大自然文學的興起、發展與作家劉先平的名字緊密關聯。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創作野生動物王國探險小說《云海探奇》以來,劉先平數十年如一日執著跋涉,五上青藏高原,四探怒江大峽谷,三次穿越柴達木盆地,兩次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他以藝術實踐豐富了大自然文學的內涵。劉先平認為,一個沒有探險精神的民族是危險的,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寫作給孩子們提供可貴的探險精神。本屆獲獎作品《黑葉猴王國探險記》是一部融探險性、科學性、知識性與兒童性于一體的紀實文學作品,記錄了劉先平等一行深入貴州黑葉猴自然保護區實地考察、追蹤黑葉猴蹤跡的過程。峽谷、河流的壯美奇觀,近距離的接觸黑葉猴,揭開了這個珍稀物種的神秘面紗。當讀者隨作者艱辛的步履探尋大自然的神奇奧秘時,能感受到來自大自然震撼人心的魅力。方敏的《大絕唱》被稱為生命狀態小說,作品以動物的視角描寫人與河貍之間的故事,記錄了一個尋求綠洲的新種群——沙田村人類的到來如何打破了兩岸動物原有的生態平衡。作家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和悲憫,嚴肅又深刻地探討生命,傳達自然的真諦——地球不僅僅只是人類的家園,也是一切物種的家園。
精品的價值在于傳世久遠,經典的意義在于常讀常新。在本屆獲獎作品的回顧與總結中,我們看到了在時代洪流中堅守、探索、開拓的兒童文學。作家們關注現實、關注當下,努力通過作品打通少年兒童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連接。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兒童文學創新的大幕徐徐拉開。透過獲獎作品,可以感受到題材、形式在變,作品的格局也在變,當然,也仍有許多未達成的期待。誠如本屆評委會主任束沛德的評價:“近年來我國兒童文學創作日趨活躍,但與3.7億少年兒童的閱讀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目前,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完美結合,真正讓廣大小讀者拍手叫好、難以忘卻的文學精品還是太少。”
(由崔昕平兒童文學名家工作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