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圈那些麻煩又好笑的事
談吐風趣的作家、具有伯樂精神的出版人、如山的書卷和好聞的油墨氣味……提起與書籍和文學創作有關的世界,相信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如此一派溫馨高雅的景象。不過,在著名英國小說家繆麗爾·斯帕克筆下,“文學圈”并非加了濾鏡般平靜美好,倒是充滿了不少讓人哭笑不得的麻煩事。
《處心積慮》《肯辛頓舊事》 (英)繆麗爾·斯帕克 南京大學出版社
繆麗爾·斯帕克(Muriel Spark,1918—2006)是一位在世界范圍內頗具影響力的英國作家,她出生于蘇格蘭愛丁堡,一生旅居美國、意大利多地,年輕時曾在外事部門和雜志社工作。繆麗爾的著作豐富且別具一格,以幽默詼諧的文風、嚴肅現實的話題而聞名,先后斬獲包括布克獎在內的眾多獎項,其代表作之一《布羅迪小姐的青春》曾被改編為電影,獲奧斯卡獎。她晚年寫下的兩部代表作品《處心積慮》(1981)與《肯辛頓舊事》(1988),是她對自己所熟悉的書籍世界——文學圈與出版業的生動復刻,充滿了令人無奈和啼笑皆非的事件。這兩部作品今年推出了中文譯本。
《處心積慮》如同一幅復雜的作家文人群像圖,圍繞著有志于成為作家的女主人公芙蕾爾展開:她正在構思自己的第一部小說,在偶然的情況下加入“自傳學會”工作,負責對成員的自傳進行加工潤色,不料學會的統領者昆丁爵士是個熱衷于操縱人心的邪惡之徒。于是,芙蕾爾的小說似乎與現實中交匯了,怪事接二連三上演……《肯辛頓舊事》展現的則是出版業光怪陸離、百廢待興的景象:年輕的寡婦霍金斯太太是一位出版社編輯,她剛正不阿且心直口快,直呼一位趨炎附勢的蹩腳文人為“尿稿人”,因此遭到一系列蓄意報復,仿佛陷進了一個被精心織就的謎團:屢屢丟掉工作,生活遭到嚴重破壞,身邊人受到威脅并喪生……
寫下這兩本書時,繆麗爾已經年過七十,積累的漫長寫作生涯為這位小說家提供了寶貴的素材,不少情節都源自她年輕時的職業經歷,也非常能代表她的文學思想。它們就像“姐妹篇”,擁有一些相似的特質和內核:聚焦“二戰”后的倫敦文學界,展現了文化圈層的怪異百態和20世紀自由、獨立的女主人公形象,夾雜著懸念迭起的“破案”過程等等。跟隨繆麗爾的文字,讀者仿佛經歷時空轉換,切身穿越到20世紀40年代的英國倫敦文學界,在書籍與文人之間來一次“復古風”的漫游。
《肯辛頓舊事》中的霍金斯太太是一位性格和善、令人信賴的出版社編輯,年方二十七歲的她已經是戰爭遺孀,微胖的身材和“毒舌”讓這個人物仿佛自帶笑點,而她在職業領域的正直堅守又令人肅然起敬;《處心積慮》中的芙蕾爾則是一位作家,她以輕松和戲謔的姿態對待生活和人際關系,仿佛游走在現實之外,將觀察到的一切當作文學創作的素材,充分享受生命的饋贈。盡管風采各異,她們卻有著鼓舞人心的共同特點:正直和率真。霍金斯太太對糟糕的寫作和不道德的作家白眼相待,多次拒絕出版下流文人的作品,她的信條是:“人若不誠實,什么生活都無法圓滿地繼續下去。”而芙蕾爾將昆丁爵士的卑劣都寫進小說,即使失去出版機會也不做修改。她們都因為對真理和道德的探索與堅持惹惱了邪惡人士,導致自己的生活中大小麻煩不斷。不過,她們也都有著“不食人間煙火”的勇敢,面對惡意與報復絕不退讓,瀟灑地給對方來了個“過肩摔”,讓邪惡在正義面前黯然失色。在敘事的始終,兩位女性角色一往無前的樂觀精神和堅定信念都像是間歇但連貫的鼓點,為故事中的陰霾注入光亮。
除了兩位女主人公,繆麗爾還塑造出各種仿佛有血有肉般立體的人物,不少都體現出性格上的反差,呈現出漫畫般的詼諧感,如總希望對他人進行精神操縱、實則外強中干的“權威”,自戀而狹隘、毫無才華的蹩腳文人,在選取作家和作品方面欠缺專業眼光的出版社合伙人……這些活靈活現的人物輪番出場,一起為讀者搭建起“二戰”后倫敦文學圈的舞臺現場。
作家、出版人、學會……文人墨客往來的知識世界似乎總給人以“陽春白雪”的高雅印象,但在繆麗爾筆下,文學界不復想象中光彩耀人,如同走下舞臺的明星,展現給讀者素面朝天的本來面目,充滿了令人咋舌的千奇百態,這種“現實性”也讓人感受到微妙的親切感和幽默感。在《肯辛頓舊事》中,讀者能近距離地了解到“二戰”后英國出版業(或許也是時至今日各國出版業)的運作及其面臨的一系列麻煩:經營不善和倒閉、微薄的薪水、與權貴的微妙聯系、擠破頭想進入行業的關系戶、死纏爛打著希望出版自己糟糕作品的作者。繆麗爾的描寫如此寫實:“我厭煩了整個出版界,渴望能夠像以前一樣走進一家書店,選擇一本書,不想知道她背后所有制作過程。”類似的自白看似樸實無華,卻又因真實而顯得有幾分可愛。
乍看來,兩部小說都有著嚴肅的主題,關乎藝術與現實的關系、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它們的敘事也是與現實緊密結合的,是時代背景、社會環境以及作者本人經歷的近乎真實反映。不過繆麗爾的寫作魅力在于,可以讓讀者在故事的“正襟危坐”之外感受到別樣的幽默,就像她自己所說的那樣:“給人以樂趣,這永遠是我的首要目標。”她說自己將寫作看成最愉快的表達方式,十分善用幽默詼諧的表達方式,讓愉悅的感受從字里行間不時撲面而來。兩部作品中,主人公以置身事外的旁白視角,用“毒舌”的諷刺對事件的發展和相關細節做出評論,于是整個故事便不會因緊張的節奏而陷入陰翳,通篇洋溢著輕松和明快的氣氛。而另一方面,作者將顯然是從個人生活中提煉出的洞見植入故事中,為文本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和樂趣。比如在《處心積慮》中,繆麗爾便借著芙蕾爾的話告訴讀者一些小“道理”,諸如:失眠不一定是壞事,它的質量完全取決于失眠者在思考的事情;如果在寫作時無法集中注意力,那么養一只貓會是個好辦法;減肥是可以成功的,秘訣就在于偷偷地將你的食量減半……類似的語句一本正經中又帶著些不尋常的樂趣,時時讓讀者停下來略作思考、忍俊不禁。
作為以文學圈為描述對象的小說,兩部作品的寫作形式也非常有趣,實際上,它們就像環環相套的文學游戲,本身就是關于小說創作的“元小說”,在敘事中對文學這種藝術形式創作展開探討,也呈現了作者本人的洞見。《處心積慮》帶領讀者探索了現實與小說之間的聯系,闡釋了虛構作品的藝術魅力,正如書中提到:“小說家是制造神話的人;小說藝術的神奇之處在于,講故事的方法是無窮無盡的,創作方法本身就帶有神話的性質。”《肯辛頓舊事》則探討了道德與創作的聯系,揭示了毫無道德的權力濫用,同虛假的爛俗寫作實則是一回事,從自由意志、想象力、真相、歷史等角度探究了文學創作的過程。
繆麗爾·斯帕克一生寫下大量小說,涉及的題材范圍也十分廣泛。《處心積慮》《肯辛頓舊事》兩部“姐妹篇”就像共同打造了一趟輕松又愉悅的倫敦文學界參訪之旅,由行業內的資深作家繆麗爾本人擔任向導;而在這趟旅途中,你所感受到的,或許不僅是來自文字的純粹愉悅,還有藝術、希望、道德、正義等力量源泉,它們等你發現,然后追隨笑聲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