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詩意若耶溪
李白說:“遙聞會稽美,且度耶溪水。”中國之大,奔騰于峽谷山間的溪流,何止千千萬萬。但有著如此多的傳說和故事,有著如此多的不朽詩篇,若耶溪獨一無二,直與黃河、長江這些大川大河相頡頏。若耶溪,紹興城南,發源于若耶山,流入鑒湖,幾十公里長。“若耶”(又名若邪、耶溪)一名源自古越音,既有越地才有的音律之美,又充滿古老的神秘感,名稱典雅優美,歷史底蘊豐厚,人文氣息濃郁,成為文化地理學上一個極為耀眼的存在。
不只是一條江南名溪,不只是浙東“唐詩之路”上的一個節點——如果這么認為,那就低估了若耶溪。它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詩溪”。
寫若耶溪的詩歌,燦若繁星。謝靈運、賀知章、孟浩然、崔顥、李白、杜甫、綦毋潛、白居易、劉長卿、賈島、溫庭筠、王安石、梅堯臣、蘇東坡、秦觀、陸游、楊萬里、辛棄疾、王冕、王守仁、徐渭、王世貞、吳偉業……要是編一套《若耶詩詞全集》,應該是很厚的。
寫得最多的人自然是陸游,以“若耶”“若耶溪”入題或入詩的至少幾十首。陸游是紹興人,沒得說。可是從四川來的大詩人李白也為若耶溪寫了一堆的詩:“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鏡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比他寫自己故鄉的詩還多。
要特別記住南北朝詩人王籍,他比李白早兩百年。以若耶溪為題材,第一首最著名的詩是王籍寫的《入若耶溪》。其中“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聯是千古名句,放在唐朝也是一流的。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是因為若耶溪。被譽為“地方志鼻祖”的《越絕書》說:“若耶溪而出銅也”“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鑄劍鼻祖歐冶子用這里的銅加上其他地方的鐵鑄成了“天下第一劍”湛盧劍。史載,歐冶子為越王勾踐鑄造了五把寶劍,分別是: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又為楚昭王鑄了三把寶劍:龍淵(后名龍泉)、泰阿、工布。他還是鑄劍師莫邪的父親、干將的岳父,開創了中國冷兵器的先河。他鑄造的這些寶劍,某種意義上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刀光劍影、波譎云詭,每一把寶劍都是一個故事。
“天下第一劍”湛盧劍最為有名。此劍三年鑄成,“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斗耀,星斗避怒,鬼神悲號”。戰國爭雄,此劍所向披靡,大放異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此后,這把寶劍時隱時現。唐代名將薛仁貴、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相傳都曾使用過此劍。岳飛之后,湛盧劍下落不明。
有人想用土地、城池和千匹駿馬去換純鈞劍,越王動心了。懂劍者告訴越王,即便這些城池裝滿了金子,即便這些河流裝滿了珠玉,都不足以去換純鈞劍。于是越王拒絕了誘惑。
西施,中國“四大美女”之一。西施浣紗而沉魚的地方有兩種說法,或浦陽江,或若耶溪。至于西施采蓮,大概就是在紹興,畢竟若耶溪是中國的采蓮之源。
李白的《子夜吳歌·夏歌》:“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這首詩寫西施采蓮,畫面呼之欲出,就像一部微電影。“人看隘若耶”,是寫圍觀的人太多,把若耶溪兩邊都擠窄了。從那之后,采蓮成了若耶溪的傳統。寫采蓮的詩詞,不可勝數,都美到了極點。采蓮是古代江南的一個產業,但若耶溪,始終是采蓮的發源地、代表地。宋代詩人秦觀的《采蓮》開篇寫的就是若耶溪:“若耶溪邊天氣秋,采蓮女兒溪岸頭。”一直到清代,朱彝尊《越江詞》,仍然不忘記西施采蓮:“山圍江郭水平沙,過雨輕舟泛若耶。一自西施采蓮后,越中生女盡如花。”
除了西施之外,若耶溪還流淌著太多的傳說和故事,故事的主角有帝王,有高僧,有詩人,有官宦,有隱士……試舉一例,傳說漢太尉鄭弘少年時以砍柴為生,一日,他在若耶溪邊拾得一箭,歸還箭主人。箭主乃神人,問其愿。鄭弘謂,愿早刮南風、暮刮北風,以利山民運舟。此地果然出現朝南風暮北風,當地人稱為樵風。與其他傳說相比,這個故事充滿了人文關懷。
殊為可惜的是,后來不知何故,若耶溪改名為平淡無奇的平水江。與若耶溪這般名滿華夏相比,那終究是遜色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