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救援
【中國故事】
夏日的上午。廣東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菠蘿救援總部。
王治勇穿一身工作服——橙色褲子、黑色無領汗衫,汗衫上印有醒目的菠蘿救援標志。我心頭不禁閃過一絲疑問,禮拜天也要穿工作服?
“穿工作服,首先省錢,不用再買衣服;其次隨時出發,奔赴救援一線。”
大熱天,辦公室也沒開空調。他為省電,平時不開。蚊子在我腿下、身邊亂飛一氣,我忙不迭拍打。“就這個條件。”他赤裸的胳膊上,多處留有被蚊蟲叮咬的痕跡,還有因參加救援而留下的道道疤痕。
茶幾上,放著煙灰缸。
“抽煙嗎?”
他搖搖頭,“早戒了,抽煙太費錢。不要說抽煙,我現在留光頭,自己用剃須刀就能搞定,理發錢也省了。”他嗓門大,普通話中夾雜著一縷川音。年紀雖比我小,但北方漢子似的大臉盤上一臉滄桑,是飽經歲月打磨和浸泡的“光影”。
“一想到還有那么多人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就停不下來。”
“小菠蘿”
你會有疑問——一個四川細伢子,怎會跑到佛山并成為聲名遠播的“菠蘿救援”的領頭人?
1977年,王治勇生于四川達州北山。那地方山大溝深,父母又都是農民,家庭拖累重。四年級時,王治勇不想上學了,他要省下錢讓學習好的哥哥繼續讀書,自己跟隨父親南下打工。他們披霜戴雪從達州火車站登上去廣東的列車,但是,興沖沖地抵達佛山后,老鄉先前說好答應要他們的磚廠由于轉包而工作“泡湯”……夜里,他們冒著風雨沿321國道毫無目的地前行。翌日,采石場、農場……一家家打問,只要能棲身,吃上一口熱乎飯,哪怕睡草棚、豬圈,干多累多重的活兒,都行。
一家磚廠收留了他們。王治勇個子小,裝窯、出窯的活兒干不了,就拉板車轉運磚坯或成品磚。每次裝幾百甚至上千斤磚塊。拉車時,咬住牙,俯下身,死死摁住車把。但路不平,遇到溝溝坎坎,車身稍一顛簸,體重只有六十幾斤的他就被“撅”在半空,上下不得。父親和工友“救”下他,幫他將車拉到平緩的地方……一段辛酸的歲月。
有段時間,王治勇經老鄉介紹去一家農場干活。老板娘見王治勇又黑又瘦,干不了什么力氣活,就叫他放牛,牛也不多,五頭。
老板娘對王治勇很照顧,他感覺就像媽媽一樣。
“農場老板娘是我打工路上遇到的第一個好心人。老板娘叫我‘小菠蘿’,因為我那時身高不到一米五,像個長不大的菠蘿。”
王治勇在以后的創業中,無論辦小賣部、批發部,開維修店、物流公司,名稱中都有“菠蘿”二字。
一顆來自大巴山麓流浪、漂泊的心在南方慢慢生根、發芽。
志愿心
2008年初,南方冰災。王治勇的運輸車隊剛成立,接到一個電話:“有貨要送去災區,接不接?”
“接!”
到現場一看,是電塔、電線等搶修供電的設施。
妻子提醒:“冰天雪地,可不好運。”
王治勇一拍胸脯:“這貨我送!”
但司機害怕。
“我開一臺車!”
老板身先士卒,兩位經驗豐富的司機不再猶豫。
加長卡車冒著雨雪出發。王治勇此前未跑過長途貨運,車至京珠高速英德段時,道路結冰,坡多且長,很難剎車——繼續走,異常危險;半途而廢,他不甘心。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以兩車“夾”一車的方式行進。好不容易抵達廣東乳源后,根據救災指揮部要求,電塔還需要送往災情嚴重的大橋鎮。
從縣城到大橋鎮不到40公里,但路更不好走。
他們決定將3臺車連接,用后面的車拖住前面的車,以增加頭車防滑能力。
王治勇帶隊,像蝸牛一樣小心翼翼行駛。路窄,彎多,有上坡、下坡,有的地方結冰、覆有厚雪。車身既長且重,前擋風玻璃還不斷被霧氣遮掩,影響視線。當車輪側滑時,鋼絲繩一下繃緊,后車司機狠狠地踩剎車,防止前車滑落。王治勇握方向盤的手臂繃如彎弓,不住顫抖。
兩三個小時后,物資被安全送至目的地。王治勇下車,冷風一吹,感覺異常冷,手探進棉衣一摸,內衣被冷汗浸透。
物流生意做得不錯,這年8月,王治勇成立物流公司。錢賺得多了,一度虛榮:“愛攀比,當時就用上了大哥大,經常大魚大肉。”昔日那顆“小菠蘿”,體重增至180斤,變成“大菠蘿”。
又幡然醒悟。
“回想來佛山這十幾年走過的路,如果沒有這么多人幫助自己,又如何能有今天?那自己應該為社會做點什么?”
2012年8月,他成立物流義工隊。將物流公司交由妻子打理。妻子反對:“我不懂管理,這么大一個攤子交給我,我咋應付?”
禁不住丈夫軟磨硬泡,妻子妥協:“管可以,但管不好虧了本,不要怪我。”
“一語成讖”。不到10年,昔日紅紅火火的“菠蘿物流”門可羅雀。妻子的身份由“老板娘”變成“老板”,如今變成一個看大門的人。
“物流公司收入好的時候,利潤都被我用來搞志愿服務。妻子跟著我受了很多苦。”當著我的面,“細伢子”眼里閃爍著盈盈波光。“朋友也嘲笑我,說你剛吃上肉,就想做好事往臉上‘貼金’了。”
他沒有退卻,一顆“志愿心”反而“膨脹”——2014年,組建菠蘿義工愛心聯盟,成立菠蘿義工服務中心;2016年6月,菠蘿救援隊成為佛山首個獲民政局批準的民間救援組織——佛山市菠蘿救援服務中心。
拿到“牌照”時,王治勇喜極而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牌照可以凝聚更多想做好事的人。
“N+1”
2016年,王治勇像個陀螺似的圍著災區轉。
6月間,江蘇鹽城阜寧,一場突如其來的龍卷風、冰雹、特大暴雨肆虐,田地被毀,房屋被拔。王治勇帶救援隊伍星夜疾馳1700多公里趕到。25日早6點多,晨曦微現。救援車隊駛入龍卷風過后的中心地,烏云壓境,狂風呼嘯,車輛左右漂移。
王治勇發出吼聲:“馬上救援!”
清理廢墟,排除次生災害,協助供電部門搶修電力。使用破拆工具,將一道道斷墻卸開,對房屋進行加固,將埋在廢墟里的糧食、衣物、錢財等搜尋出來交到村民手中。
7月間,安徽桐城孔城鎮、潛山王河鎮發生水災。3日下午,王治勇帶領隊員趕到災區。暴雨間歇,忽而又至,洋蕩圩一片汪洋。村里雖經自救,仍有97名村民被困。
夜,暴雨暫歇。隊員在村干部指引下一家一戶搜救。河面下漁網密布,水草叢生,水中還有折斷的樹木、倒塌的電線桿、斷成兩截的鐵絲和電線。隊員們借助頭盔應急燈發出的光亮,小心翼翼地駕駛、躲避,遇到不明情況,跳入河中徒手推船。為防止出現意外,一根繩索將隊員“拴”在一起。
“有人嗎?我們是菠蘿救援隊的。”肖鯤、何騰遠等隊員一聲又一聲的呼喚在水面飄蕩。
靜寂無聲。
暴雨又傾瀉。視線受到干擾,水勢上漲,搖搖欲墜的房屋隨時會坍塌,但隊員沒有停止搜救。
97名群眾終被安全轉移。一位93歲高齡的老人說什么也不肯將救生衣脫下還給救援隊,“我這條命,是你們撿回來的,這個救生衣,我不脫,多少錢我都要買下來,哪天我走了要帶上它一起入土!”
王治勇看著老人,邊笑,邊哭,心中堅定了信念——將應急救援做下去!
7月20日,湖北荊門屈家嶺管理區通過當地志愿者聯合會發來緊急救援請求。
“災情就是命令,馬上出發!”
20日晚23時10分,救援隊抵達屈家嶺。雖明月當空,卻無一點詩意,多處已被水淹沒,深不見底。求救部門擔心夜晚救援會有危險。
“我們請戰,連夜營救。”王治勇道。
救援第一處,是一家三口人。因鐵門阻擋,沖鋒舟無法駛入。救援隊員在齊肩深的水中游至小女孩身邊,將她架在脖子上送上沖鋒舟。女孩不斷啜泣,隊員安慰:“我們來了,沒事的。”第二趟進入,將大人接出來。整晚,一趟趟往返,救出57名群眾。
翌日上午8時,洪水未退,又驕陽似火。隊員們剛吃了點東西,得知一名孕婦被困。
人命關天,何況兩條人命!
救援隊員迅速趕往目的地。
“救命!救救我!”
隊員從皮艇翻入孕婦居住的房間,經1個多小時努力,將頂著西瓜一樣大肚子的婦女安全救出。幾天后,孕婦順利產下一名男嬰。
隊員不舍晝夜,每天搜救達16個小時以上。由于皮膚持續暴露在烈日下,多數隊員出現脫水、面部及四肢被灼傷情況。
王治勇累倒并昏迷在抗洪搶險現場。他倚靠在一座宅院門口,腦袋向外耷拉,鞋上、腿上全是半干的黃色泥漿,左肩掛著的對講機信號頻閃。
衛生室。一位老農哽咽著對醫生說:“快救救這個好人啊,他是因為救我們才累倒的。”
王治勇醒來后,面對醫生的勸說,笑笑,又搖搖頭。
后來,他說,還真有點怕再也醒不過來了。
每次救災,媽媽都要發信息給他:“要注意身體,回來給我們養老。”
“我們的隊員,在救災前,都簽‘生死狀’,真的是含著淚水在奔跑。”
2017年6月,王治勇和隊員出現在江西修水。普降暴雨,洪水湯湯,修水已成澤國。由于任務艱巨,半月間,王治勇先后調5批隊員前往增援,攜帶了沖鋒舟、橡皮艇、破拆設備、無人機等。
一個個孩子被抱了出來。
一個個老人被抬了出來。
半月,共轉移被困群眾近千人,搜索面積近5萬平方米。
但是,在救災中被洪水沖走的3名杭口鎮干部匡美建、鄧旭、程扶瑤始終沒有找到。
“好好摸一下樹底下,要搜查仔細。”王治勇徒步涉水摸索搜救、叮囑。
洪水齊腰,樹木七歪八扭,交錯的枝丫掛著稠密的樹葉在水面漂浮。王治勇俯身查看時,水沒過前胸。張玉霞拿根竹竿往樹底下輕輕探試,慢慢撥拉。
后來,大學生村干部程扶瑤的遺體被發現,王治勇率隊員趕往現場處理。
現場痛哭聲撕心裂肺。
精疲力竭之時,大地當床,明月當被,王治勇和隊員們枕在石頭上,英雄遇難、遺體搬運的畫面在他腦袋里晃來晃去……
救災結束時,一名隊員去水果店買哈密瓜,連跑三家店都沒買到。
“店老板一看我穿著菠蘿救援隊隊服,說你們千里迢迢來救我們,我們怎么能收錢?”
那名隊員索性脫了外套進去——也不行,沒得商量,拿,隨便;買,不賣。
7月10日,救援隊返程。王治勇決定悄悄離開。
失聯干部英雄匡美建的夫人趕到救援隊駐地守候,但被王治勇“擺脫”。她在電話里向王治勇哭訴:“你為什么要偷偷走,為什么連一個道別的機會也不給我。”
一些市民得知消息后,開車一路追趕,最終在高速公路上的一個服務站將他們“截停”,然后“派”一位在佛山順德開家具廠的老板全程“押送”。
翌日。晨4時。當菠蘿救援車隊駛出高速公路獅山出口時,公路一側站滿了人,他們是在佛山經商、務工的修水人,等了一夜。而在菠蘿救援總部,200多名修水人拉橫幅列隊,眼含熱淚呼喊:“謝謝你們!”
王治勇和隊員們熱淚盈眶。
“用真愛幫助別人,給人以溫暖,這就是中國公益的力量!”
2020年6月,廣西桂林陽朔縣城南鳳樓村,漓江二級支流金寶河畔。平日,風景美不勝收,若再有霏霏細雨點綴,云山掩映,云霧氤氳,如人間仙境。
只是,此刻,烏云遮天蔽日,暴雨傾盆而下,河水上漫,道路被淹,一片汪洋。
但人們還心存僥幸,望望天,山里的雨,來得急,去得也急,或許就過去了。
7日清晨,河水涌入院中,車輛被轉移。早餐時,河水涌入一樓大堂、餐廳、客房,淹過人的腳踝、小腿……游客被困酒店二樓。
求救!王治勇獲悉陽朔遭遇洪澇災害,迅速集合隊伍。
張玉霞!到!
甘文興!到!
…………
王治勇帶隊,車輛載著專業救援設備,連夜趕往災區。8日晨6點多,到達鳳樓村。先轉移40多名大人、小孩后,來到不遠處的酒店附近。
雨勢減退。河水泥沙俱下,如黃河之水湍流不息。
迅速制定救援方案。先向對岸“甩”一條救生繩索,這頭綁在粗壯的樹上,并鉚三處以“牽制”,那頭也綁在粗壯的樹上,系緊捆牢,一條橫貫幾十米河面的生命之索在迅疾的河風中不停搖晃。繩索上,又“甩”出兩條各二十多米長的繩索,一條掛在張玉霞腰上,一條掛在甘文興腰上,若出現意外,兩條繩索可以救倆人的命。
張玉霞奮力將沖鋒舟推下水。上舟,立沖鋒舟頭,左手抓繩索,并以半蹲姿勢目視前方。甘文興立舟尾,亦半蹲,左手操舟。
雨勢加劇,噼里啪啦如倒豆子。
張玉霞揮動右手,下達指令:左斜向45度!
甘文興推動操縱桿,轉動控油手柄。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水域情況極為復雜。左側有一道滾水壩,無風、無浪,水流舒緩時,水從壩頂漫過,形成一灣靜水,群峰倒映其中,美輪美奐。但河水若泄洪時,便形成巨大漩渦,浪花翻卷之中的“水洞”像滾筒洗衣機的水一樣不斷翻滾,卻不流動,若人被吸住,很難逃脫;另一側,也有一個滾水壩,僥幸從這邊逃脫,會再落入另一個水洞,九死一生。
沖鋒舟在激流中劇烈搖擺并艱難行進。至河中央時,張玉霞調整前進方向;借助水流沖擊,甘文興調整前進動力,并小心翼翼躲避漩渦。經過幾分鐘顛簸,沖鋒舟靠岸。甘文興未熄火,借助動力將沖鋒舟頂死在岸邊,張玉霞則將“船頭繩”遞給先前已送到對岸以承擔接應任務的隊友,由隊友將“船頭繩”固定,避免沖鋒舟被水流沖動。
張玉霞伸出手,被困30小時的第一批乘客上舟!
沖鋒舟每次載客不多。獲救者后來回憶:“沖鋒舟由兩個‘菠蘿’勇士駕駛,和三個被救者一組,往返兩岸間十余次,大約在上午10時終于把50多名驢友全部安全接到了岸上。”
大獲全勝,有驚無險,無一傷亡。兩岸歡呼聲一片。
“義務救援,讓我從一個女生變成了一個女漢子,在救援隊,沒人當我是女人!”張玉霞今年38歲,貴州人,個頭不高,模樣端莊,但干起活來真像個男人。
在菠蘿救援服務中心,有一張“救援地圖”:自2014年至今,菠蘿救援足跡遍布17省,救援876場,救助9112人;提供技能培訓16150場;累計服務524088小時。
“苦行僧”
一段視頻。菠蘿隊員在訓練,片名為《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江海之上,霧靄茫茫,波浪翻卷,驚濤拍岸。
金沙江上。隊員開足馬力,沖鋒舟劈波斬浪,如蛟龍穿越,連續做“S”形動作。
大亞灣海域。隊員駕駛沖鋒舟快速行進,浪花淘盡英雄;故意沖向漩渦,瞬間被巨浪席卷、人仰馬翻……隊員唐旭被狠狠地拋向礁石,幸無大礙。
廣州從化激流。面對重重“路障”,隊員駕駛沖鋒舟快速靈活地躲避并逆流而上,“落水”的隊員在激流中“掙扎”“自救”,或逆流,或順流,橙黃的救生服在洶涌的白浪中不斷隱現。
潛水。森林防火。地震救援。無人機空投。高空繩索救援。特種車輛爬行。危險化學品堵漏。車輛破拆……一次次,都在挑戰他們的體能和技能極限。
如此強度,吃得消嗎?
“救援工作并不是僅靠一腔熱血就可以做得很好,它需要嚴謹的態度、科學的理念和扎實的技術作為支撐和前提,否則是對生命的漠視和對職業的褻瀆。”王治勇說。
如此拼命,為了什么?
救援分文不取。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砸鍋賣鐵也要干。
那是為名?
王治勇獲得全國“最美志愿者”、中國優秀青年志愿者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2017年11月,獲得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2021年6月,中共廣東省委還授予菠蘿救援黨支部“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錦旗、獎章、獎狀、感謝信,充棟盈車。
——如果以這樣的“有償”標準看待菠蘿人,您的格局是不是有些低了。
王治勇帶我上二樓。樓道盡頭有間“雷鋒紀念館”,一張巨幅海報上,有年輕的雷鋒形象,也有一句話:我要向雷鋒學習。
“一個人的夢想與追求,只有與社會的需求,人們的期盼,祖國的富強聯系起來、才會有始終如一的動力、取之不盡的源泉、用之不竭的力量。”
“前10年,我親力親為;后10年,我們會不斷開發接地氣的服務項目,做好事也要不斷創新,不創新,好事都沒得做!”
他和他的隊員,真的是“苦行僧”,一年四季,雖辛勞而不舍。
但他們的心,如“山上松”,一年四季,呈蔥蘢之茂。
皆天下之好人也!
(作者:許 鋒,系國家一級作家,廣東文學院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