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與機器人文化”主題沙龍舉辦
7月25日,由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和中國作家協會社會聯絡部主辦,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承辦,《世界科幻動態》雜志、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德語國家研究中心、德語奇幻和科幻文學師生共研項目團隊協辦的“世界科幻與機器人文化”主題沙龍在線上舉辦。沙龍就機器人與科幻等前沿話題進行深入探討,吸引了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近兩百名師生參與交流。
沙龍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程林副教授主持,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副院長茅銀輝教授致開幕辭。沙龍聚焦中國、德國、美國、法國和日本等國家的機器人現象,涉及科幻、哲學、社會學、歷史和技術等跨學科領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劉永謀教授在“機器人想象與美國技術文化”主題報告中指出,美國機器人想象分別以上帝與惡魔、主宰與仆役、保衛者與反叛者三個主題展開,以機器的人化和人的機器化兩個維度延伸,美國主流科技觀也隨之發生過兩次重要轉變。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吳湜玨珊老師以“歐洲人形自動機發展中的法國性”為題,梳理了從自動機(automaton)到人形機器人(android)的發展脈絡,并通過宗教倫理、宮廷文化、機械熱潮、啟蒙情感和哲學話語等方面闡釋了人形自動機在法國的獨特面向。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王瑜副教授在報告“日本科幻動漫中的機器人形象——以《鐵臂阿童木》為入口”中指出,日本二戰后獨特的科技和政治歷史語境共同孕育了阿童木這一形象,同時阿童木形象背后的人機關系也反映了二戰后日本對機器本體論的疑慮。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程林副教授在題為“德、日機器人文化探析及中國‘第三種機器人文化’的構建”的報告中提出,應重視機器人文化背后的人文文化傳統研究,采取跨文化視角來探討機器人倫理與想象,提出區別于歐美或日本機器人文化的中國獨特機器人文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林歆老師回顧了捷克科幻劇《羅素姆萬能機器人》中機器人(Robot)鼻祖與人類的矛盾肇始與升級,探討了恰佩克所構想的人機關系的三個發展階段及其無限遞歸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小平教授、中山大學江暉副教授對上述發言作了精彩點評。陳小平在肯定上述報告價值的同時,從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工程學的角度補充了關于機器人文化差異性、機器人的科學理解以及機器人科學人文想象的思考。江暉結合發言嘉賓的主要觀點,進一步指出對科技與文化的雙向建構模式進行學術探討的必要性,以及縱向的歷史視角與橫向的跨文化視角結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