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桃源、寒山與赤壁——古代詩文名篇中的特殊意象
    來源:文匯報 | 楊焄  2022年07月21日08:44

    古人在四方漫游,搜奇探勝之余,每每濡墨揮毫,盡情描摹眼前的各種風物,給讀者留下鮮活生動的深刻印象。然而正如李賀“筆補造化天無功”(《高軒過》)一語所形容的那樣,有些才能卓異的作家還能憑心造境而虛擬成辭,并不必寓目輒書而語貴征實。

    盡管由此導致其筆端點染鋪陳的物色并不能對應眼前萬象紛呈的景致,但在后世傳播與接受的過程中,這些特殊的作品由于諸多機緣湊合,仍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和摹仿的對象。

    桃源:化虛構為現實

    身逢晉宋易代的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卻秩序井然的方外世界,桃源中人為逃避戰亂而遁入絕境,“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看似離奇荒誕的情節,卻寄寓著厭棄暴政、復歸渾樸的理想。從六朝開始,“桃源”就成為文士命筆時驅遣的重要典實。家國淪喪而屈身事敵的庾信暗自袒露內心的痛悔,“懷抱獨昏昏,平生何所論。由來千種意,并是桃花源”(《擬詠懷》其二十五),事已至此,夫復何言,唯愿遠離紛擾,別無奢望。戰火紛飛中冒險回家探視妻兒的杜甫,記錄下滿目瘡痍的沿途觀感,“緬思桃源內,益嘆身世拙”(《北征》),顛沛流離的現狀更讓人情難自已。深陷黨爭而憂讒畏譏的秦觀再次接到調令,不禁哀嘆“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踏莎行》),用凄苦迷離的景象抒寫彷徨失所的苦痛。仕途蹭蹬的張可久遙想起“桃源洞,打魚人,因閑問話到柴門”(《寨兒令·山中》)的情景,渴盼著脫略行跡的生活。開創陽明心學的王守仁又藉此闡揚哲思,“桃源在何許,西峰最深處。不用問漁人,沿溪踏花去”(《山中示諸生》其二),展露出孤懷獨往的胸襟。這些遭際各異的作者不約而同都將“桃源”視為超塵脫俗的象征,堪稱陶淵明的異代相知。

    誤入桃源的漁人盡管在歸途刻意留下標記,但稍后聞訊而來的太守和高士最終都無功而返。隱秘的“桃源”究竟位于何方,難免令人感到好奇。陶淵明在開篇提到“武陵人捕魚為業”,很容易引導后世將文中的桃源等同于現實中的武陵(治今湖南常德)。孟浩然娓娓道出泛舟武陵時的場景,起初江面曲折迂回,“莫測幽源里,仙家信幾深”,所幸不久峰回路轉,“水回青嶂合,云度綠溪陰”(《武陵泛舟》),耳目之間頓覺滌盡囂塵。張喬則另辟蹊徑,述說在“武陵春草齊”時登山尋幽的見聞,“路遠無人去,山空有鳥啼。水垂青靄斷,松偃綠蘿低”(《尋桃源》),油然生發迷途早返的感慨。劉長卿又轉從即將遠游的朋友身上著筆,“常愛武陵郡,羨君將遠尋”,悲嘆因受俗務羈絆,未能一同前往,“洛陽遙想桃源隔,野水閑流春自碧”(《送郭六侍從之武陵郡》),只能設身處地揣想對方的行蹤,聊以平復心中的悵惘。這些詩人或隱逸不仕而放曠山林,或身在魏闕而心存江湖,烏托邦式的“桃源”無疑帶給他們莫大的慰藉。《桃花源記》另有譏刺世事的意味,著眼于此,借古諷今的也不乏其人。王昌齡在貶謫途中經過武陵,因故稽留遷延,對政事民情多有了解,“先賢盛說桃花源,塵忝何堪武陵郡。聞道秦時避地人,至今不與人通問”(《武陵開元觀黃煉師院》其二),慨嘆面對現實繁重的徭役賦斂,桃源人想必也不堪其擾,顯然是借題發揮,藉此疏泄憤懣。

    將武陵視作桃源似乎順理成章,可原文其實并無明確交代,這也為后人繼續推尋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性喜漫游的李白(一說為許堅)就將位于皖南山區的黟縣(今屬安徽黃山)視為另一處桃源,稱許道“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小桃源》)。據說當地有樵貴谷,“中有十余家,云是秦人,入此避地”(祝穆《方輿勝覽》卷十六),與陶淵明所述確實如出一轍。蘇軾在追和陶詩時則明確指出,“天壤間若此者甚眾,不獨桃源”,還借助友人之口說起自己夢中所見的仇池(位于今甘肅西和)“可以避世如桃源也”,并徑稱“桃源行不遠,杖藜可小憩”(《和桃花源》)。祖籍福建的李綱鄉情深摯,覺得前人圍繞桃源的猜測都不足為據,閩中深山大壑,人跡罕至,“何須更論神仙事,只此便是桃花源”(《桃源行》)。出任浙江遂昌知縣的湯顯祖又將目光轉向浙東,“括蒼山里一桃源,似楚桃源較不喧”,比起楚地武陵,這里的桃源更加寧靜宜人,不愿屈己徇人的陶淵明也將“折腰終此寄田園”(《麗陽十憶·桃源》)。性好山水的洪亮吉更是大膽推測,“我知栗里宅,即是桃花源”(《桃源行》),陶淵明躬耕栗里(今屬江西九江),儼然桃源中人,何必舍近求遠,再去武陵探尋呢?

    晉宋以來與桃源故事類似的傳說在許多地方都有流傳,陶淵明很可能在此基礎上增飾潤色,其實并未親歷其境。歷代文士興致勃勃地要將虛構的“桃源”指實,顯然是徒勞無功的。但仔細尋繹其原委,倒并非緣于追奇逐異。在鋪敘桃源故事時,姚勉就痛切地指出,“愿令天下盡桃源,不必武陵深處所”(《桃源行》),能夠安享自由富足的生活,不正是人們的共同祈愿嗎?明乎此理,則“桃源”究竟在哪里,乃至是否真有“桃源”,其實都無足輕重。正如極具批判意識的黃宗羲所言,一旦失去自由富足的保障,“即無桃源,亦何往而不可避乎?”(《兩異人傳》)

    寒山:變泛指為特指

    唐人張繼雖然存詩無幾,可一首《楓橋夜泊》卻是膾炙人口的佳作。早在北宋就有人為之刻石樹碑,明清兩代又相繼重刻。未能訪得詩碑的姚配就略感遺憾,“流傳佳句自唐朝,詩版還隨劫火銷。只有疏鐘添客恨,瀟瀟暮雨過楓橋”(《夜過寒山寺》其二),只能在雨中漫步,體會詩中的凄迷況味。歷代文士游歷楓橋,往往點竄隱括其成句。遠行赴任的陸游在此思緒萬千,“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風月未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宿楓橋》),不由觸動對茫茫前途的隱憂。親歷明清嬗代的陳維崧切身體驗到“楓橋漁火星星處,鐘聲客舫初度”(《齊天樂·楓橋夜泊用湘瑟詞楓溪原韻》),頓時勾起對如煙往事的追憶。吟詠時直接提及詩人名號的也不在少數,“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高啟《泊楓橋》),“風流張繼憶當年,一夜留題百世傳”(沈周《和嘉本初夜泊楓橋》),“欲尋張繼停舟處,一片蒼山暮色橫”(褚逢椿《過楓江憩寒山寺》),“今日重來憶張繼,暮煙疏雨草蕭蕭”(張鵬翮《楓橋》),真可謂人以詩傳。

    不過稍事推敲,張繼詩中的“寒山寺”究竟應該如何理解,不免令人生疑。正如宋末湯仲友所說,今日所見位于楓橋之畔的寒山寺,“孤塔臨官道,三門背運河”(《楓橋》),并不坐落在山上,稱作“寒山寺”頗覺蹊蹺。據諸多宋代方志記載,這座寺院原名普明禪院、妙利普明塔院,或徑稱楓橋寺,并沒有“寒山寺”的別名。宋人題詠之作,如張師中《楓橋寺》、孫覿《過楓橋寺示遷老》、張镃《過楓橋寺》、程公許《楓橋寺小憩》、李龏《游楓橋寺》、俞桂《楓橋寺》等,也均無“寒山寺”之稱。南宋末周弼雖有《楓橋寒山寺》,但其中“江楓吟詠工,幽寺冷遺蹤。不改前朝路,猶聞半夜鐘”云云,顯然是針對張繼之作而言的,題中的“寒山寺”也只是因循相承而已。直到明代的文獻中,才明確改稱為“寒山寺”。興許覺察到有些名實不副,又有人將其與唐代詩僧寒山牽附在一起,認為寒山曾在此居住,故后世便以此為名,以示紀念。此說一直沿襲至今,甚至將難以考知的建寺時間上溯至南朝梁代,但因缺乏早期史料佐證,恐怕難以憑據。不僅如此,如果再追蹤一下張繼此詩在早期的流傳,情況就更為復雜了。中唐時高仲武編選《中興間氣集》,收錄此詩時題為《夜泊(一作“宿”)松江》。松江盡管也流經蘇州,但與楓橋相距甚遠,和楓橋寺并無關聯。據此推斷,張繼當初神思飛馳,未必就在楓橋之畔;即使確實泊船于楓橋,且近旁已建有寺院,也絕不會稱作“寒山寺”。楓橋附近環繞著靈巖、天平、支硎等諸多山脈,張繼所說的“寒山寺”當系泛指位于周邊群山上的寺院。后世因詩題中有“楓橋”二字,就想當然將詩中的“寒山寺”坐實為楓橋寺,并改換寺名以便與之相符,為了自圓其說,又進而輾轉附會上詩僧寒山。

    隨著寺院名稱的更迭,“寒山寺”由泛指轉為特指,相關題詠也應運而生。風流自賞的唐寅對寺內鐘聲尤為敏感,“譙閣更殘角韻悲,客船夜半鐘聲度”(《姑蘇八景·寒山寺》),在其表面的佯狂不羈下,另有不為人知的凄苦。編選過《唐人萬首絕句選》并收錄張詩的王士禛冒雨入寺,賦詩邀寄兩位兄長,“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其二),在孤寂中期盼著手足早日歡聚。因為改換寺名時牽附到禪僧寒山,有些詩人也會順帶提及。得償所愿的王庭贈詩給寒山寺僧,說起自己“為憶鐘聲尋古寺,得因遺象識寒山”(《過寒山贈在昔》),總算不虛此行。夜深時才匆匆趕來的袁翼就沒那么幸運,“烏啼月落句仍在,拾得寒山僧不逢”(《楓橋夜泊》),眼見寺門緊閉,只能徒呼奈何。有些詩在不經意間提到周圍環境,如“古寺西邊路,青山滿目中”(王稺登《寒山寺》),“寺樓直與眾山鄰”(陸鼎《寒山寺》),注意到圍繞楓橋的群山,也有助于理解張繼所謂“寒山寺”的本意。

    張繼提到的“夜半鐘聲”也引發過許多紛爭。歐陽修率先提出質疑,認為“三更不是打鐘時”,詩人只顧“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六一詩話》)。但許多人不以為然,并舉出各種寺院在夜半敲鐘的證據。詩人們對此也留意觀察,袁翼在深夜聆鐘后就說“百八聲清方夜半,江楓漁火認茅庵”,自注中還強調“寒山寺鐘至今夜半乃撞,知唐人非誕語”(《八秋詩和王窗山明府韻·秋鐘》)。不過張繼當日臨景構造,唯求興象之合,“寒山寺”既是泛泛而言,“夜半鐘聲”也未必確有其事。當然,萬籟俱寂的夜空中回蕩起低徊悠揚的鐘鳴,確實增添了不少空靈清朗的韻味。寒山寺在清末曾整修一新,參加落成儀式的嚴震即席賦詩,有云“即今引得蓬萊客,愛聽鐘聲跨海來”,還援引座中日本學者的話,說張繼此詩“日本亦傳誦到今”(《丁未孟春楓橋寒山寺修葺落成即席呈陳筱石中丞》其二),足見余音裊裊的寒山晚鐘對域外讀者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赤壁:從誤認到確認

    蘇軾晚年回顧畢生坎坷,曾不無激憤地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屢遭遷謫的經歷確實對其身心造成極大傷害,可動輒得咎的困境也促使他痛定思痛,在創作中不斷沉潛砥礪。遭遇“烏臺詩案”后,他在黃州(今湖北黃岡)開始了第一段貶居生活。前后四年多時間內,他數次游覽當地的赤壁山,接連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組“赤壁三詠”在宋代就備受推崇:纂輯過《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的王十朋對此青睞有加,盛贊“讀公赤壁詞并賦,如見周郎破賊時”(《游東坡十一絕》其六);精于評鑒的胡仔推許《念奴嬌·赤壁懷古》“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又提到“近時有人和此詞,題于郵亭壁間”(《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九);有人在黃州參觀蘇軾故居,曾“行書《赤壁賦》于壁間”(張世南《游宦紀聞》卷一);至于曹冠《哨遍》(“壬戌孟秋”)、劉學箕《松江哨遍》(“木葉盡凋”)、林正大《酹江月》(“泛舟赤壁”及“雪堂閑步”)、劉將孫《沁園春》(“壬戌之秋”)等,更是相繼將前、后《赤壁賦》剪裁后隱括入各種詞牌,藉此抒懷自遣。

    在江漢流域共分布著五處“赤壁”,據史料考訂,位于嘉魚(今屬湖北咸寧)的一處才是三國時爆發赤壁大戰的舊址。不過在蘇軾前后,都有人將黃州赤壁誤認為昔日魏、吳兩國的激戰之地。出任黃州刺史的杜牧有不少詠古之作,“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赤壁》),“可憐赤壁爭雄渡,唯有蓑翁坐釣魚”(《齊安郡晚秋》),體味著盛衰興亡的無常。入蜀赴任途經此處的陸游觸景傷懷,“君看赤壁終陳跡,生子何須似仲謀”(《黃州》),悲嘆自己懷才不遇而瓠落無成。對于黃州赤壁是否為三國古戰場,蘇軾在創作時倒是不無疑慮,“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奴嬌·赤壁懷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在自書《赤壁賦》時有跋語稱,“傳云曹公敗處,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郎曄《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引);待實地勘察后也坦言,“黃州守居之數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知果是否?”(《東坡志林》卷四)語氣都有些游移不定。

    盡管黃州赤壁并非真正的歷史遺跡,可由于蘇軾“赤壁三詠”獨具的魅力,仍有人將錯就錯,將兩個不同的“赤壁”牽合在一起。繪制過東坡小像并以行書《赤壁賦》聞名的趙孟頫就說,“周郎赤壁走曹公,萬里江流斗兩雄。蘇子賦成奇偉甚,長教人想謫仙風”(《題四畫·赤壁》),捕捉住周瑜和蘇軾意氣風發的瞬間。深受東坡影響的元好問則另有感觸,“得意江山在眼中,凡今誰是出群雄?可憐當日周公瑾,憔悴黃州一禿翁”(《赤壁圖》),惋嘆蘇軾年輕時雖猶如周瑜一般顧盼神飛,但歷經摧折終至消沉頹唐。評閱過《東坡詩選》的袁宏道又稱許道,“周郎事業坡公賦,遞與黃州作主人”(《過黃州》),將兩人并推為黃州最重要的象征。來自蜀中的李調元更是不遺余力地夸贊鄉賢,“赤壁已無橫朔氣,黃州尚有洞簫聲”(《黃州》),金戈鐵馬終告煙消云散,文采風流卻能垂諸久遠。

    為避免以訛傳訛,有人索性轉而確認黃州赤壁自有擅場,不必再和赤壁古跡較長絜短。治學謹嚴的王炎辨別真偽卻并不以此為軒輊,“烏林赤壁事已陳,黃州赤壁天下聞。東坡居士妙言語,賦到此翁無古人”(《題徐參議畫軸三首·赤壁圖》),將黃州赤壁的名聞遐邇歸功于東坡的絕妙詞章。裒輯過黃州文獻的朱日濬也認為不必糾結,“赤壁何須問出處,東坡本是借山川。古來勝跡原無限,不遇才人亦杳然”(《赤壁懷古》),慶幸山川物色得以與才子翰墨彼此遇合。同樣罹遭文禍的潘耒認為蘇軾所作自寓深意,“聊借英雄發感慨,移山走海在筆端。一詞兩賦照千古,山名煊赫垂不刊”,得有東坡表彰揄揚,黃州赤壁足堪不朽。身為黃州本地人的劉子壯也毫不諱言,“赤壁千年古跡疑,漫勞過客訪殘碑。雖無一炬周郎烈,卻有三秋蘇子詞”(《赤壁》),黃州赤壁被證偽固然不無遺憾,但仍有東坡為其添光增色。

    既然黃州赤壁足以自立而無需比附三國遺跡,就此直接與蘇軾神交冥契的文士也所在多有。侘傺失志的辛棄疾慨嘆“雪堂遷客,不得文章力”,對其遭遇感同身受,“望中磯岸赤,直下江濤白。半夜一聲長嘯,悲天地,為予窄”(《霜天曉角·赤壁》)。力圖興復的文天祥也心有戚戚,“我亦洞簫吹一曲,不知身世是蜉蝣”,更幻想能召邀東坡傾吐衷腸,“玉仙來往清風夜,還識江山似舊不”(《讀〈赤壁賦〉前后二首》)。曾為《蘇文忠公詩合注》撰序的錢大昕對其作品自是熟稔在胸,在觀摩畫作時就揣想畫家未及展現的情景,“危巢夜半驚棲鶻,知是當年長嘯聲”“絕壁登臨應更快,笑它二客未風流”(《題爻吉兄〈赤壁圖〉》),蘇軾當年“攀棲鶻之危巢”“劃然長嘯”,而“二客不能從”(《后赤壁賦》)的颯爽雄姿似乎就在眼前。被譽為東坡再世的張問陶也想落天外,“我似橫江西去鶴,月明如夢過黃州”(《過黃州》),仿佛化身為東坡筆下“橫江東來”“掠予舟而西”(《后赤壁賦》)的一羽孤鶴,繼續傳遞著原作中縹緲神秘的余韻。

    當陶淵明、張繼和蘇軾在潛心摹寫的時候,或凌虛蹈空而并未身臨其境,或泛詠山水而并非確有所指,或承訛踵謬而不免牽合比附,并不完全拘泥于身經目接的真實場景,但并沒有影響后人對這些作品的由衷喜愛。而原本出于冥搜玄想的桃源、寒山和赤壁,更是在歷代文士樂此不疲的追摹仿效之下,經由衍化遞嬗而層累積淀,最終凝結成意蘊豐富、情韻悠遠的特殊意象。

    (作者為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中文系教授)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野外|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re99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欧洲精品久久| 2022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 国产在视频线在精品|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香蕉| 日韩精品视频美在线精品视频|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东京热| 思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日本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蜜芽|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bv在线观看| 亚洲自偷精品视频自拍|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app| 精品91自产拍在线观看二区| 人妖系列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情侣自拍| 国产精品福利影院|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黑人| 国产亚洲精品VA片在线播放| 久久只这里是精品66|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小说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超清 |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16| 亚洲精品狼友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卡1卡2卡区别| 99精品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国色精品va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狼友在线播放| 老司机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亚洲欧洲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