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童書”頻現市場,專家呼吁:高門檻行業不能不設門檻
“全國580家出版社,579家都在出童書。這是出版界不精確的統計,但反映了一部分現實。”近期,“問題童書”頻頻成為社會關注話題,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任健提出,童書出版主體的極度泛化,必然引起重復出版、跟風出版、低折比拼、殺價競爭等行業亂象。“前10年,童書市場規模高速放大的‘虛火’,掩蓋了本應重視的行業深層次問題。以‘高質量發展’理念及其相應的制度創新、政策設計,促進行業發展,刻不容緩。”
在近日由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出版傳媒研究院主辦的“新時代背景下童書出版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任健列舉數據:開卷發布的“2021年少兒圖書市場分析報告”顯示,去年童書市場增速放緩,相較2020年同比上升1%,而2016年這一數字高達28.8%。童書占據整體圖書碼洋的比重仍然達到28.2%,然而在少兒暢銷書榜上,作者、IP呈現高度集聚之勢。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大偉同樣注意到:童書暢銷榜前列,原創少、引進多;碼洋貢獻率中,新書少、“老面孔”多。
“童書出版的基本數據表明,童書出版規模持續擴張遇到了‘天花板’,原創能力不足,影響后續發展。同時,童書出版的新賽道,比如兒童科普、不同年齡段的學科閱讀已經出現,但相應的作者、IP儲備及服務支撐能力明顯不足。”任健說。
“1977年,全國少兒讀物只有不到200種,成規模的專業少兒出版社寥寥;2018年起,每年出版的少兒讀物達到4萬多種。童書規模突變與書香社會的營造、城鎮化進程、童書行業的專業成長、商業手段創新、新一代父母重視兒童閱讀等因素都有關,兒童閱讀正慢慢向社會化和時尚化轉變。”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提出,童書體量增加是可喜的,但更值得關注的是童書的生命質地,“在這方面有待提升的空間巨大”。
“從題材來看,中國原創圖書幻想類作品想象力相對薄弱;原創圖畫書缺少一些大格局。”秦文君說,新媒介的興起,讓青少年兒童的接受方式發生變化,“小讀者要求有懸念的故事、有趣味的角色,需要一種‘輕閱讀’,游戲精神的呼聲很高。當然,優秀的童書不但有趣味,同時要有藝術個性。童書商業大潮之下,大量速成品沖擊著兒童文學和童書的理性,創新和個性缺失,模仿之作多。”
在秦文君看來,童書要基于品質、基于兒童、基于人性,童書的最佳狀態是可以代際相傳的。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學斌則從“童年觀”角度提出,童年是四位一體的社會、歷史、文化建構,而少兒讀物出版作為童年文化物化形態的核心環節,是童年文化生態的重要構成。
“強調童書背后的童年觀,實際上就是要把握住一點——童書姓‘童’。”任健認為,童書發展要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前提是營造與童書出版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行業生態。“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行業準入與行業主體的優化及淘汰。一個極高門檻的行業幾乎不設門檻是如今的怪現象。”此外,還要打造與童書專業出版相匹配的編輯隊伍;對圖畫書、插畫內容的創意、設計與出版,要有相應的導則、指引、規范,劃清底線邊界,在此基礎上鼓勵創新;要鼓勵新技術、新裝備加持內容,但要從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出發,組織力量做長期、量化的跟蹤實驗評測與研究。
“過去對童書的測評比較注重紙張、材質、油墨等方面,這些當然很重要,但內容的‘適童性’,即所謂‘童年觀’的心理、認知與對身心健康與個體發展長期影響的科學評測更重要,這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任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