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福建文學》2022年第7期|孫紹振:演說朱自清
    來源:《福建文學》2022年第7期 | 孫紹振  2022年07月21日08:29

    孫紹振,1960年畢業于北大中文系,現為福建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福建省作協副主席。主要學術著作有《文學創作論》《文學文本解讀學》等。2009年韓國學術情報出版社出版《孫紹振文集》八卷。主要散文集有《面對陌生人》《靈魂的喜劇》《美女危險論》《滿臉蒼蠅》《愧對書齋》《榕蔭問月》,主要演講體散文有《演說經典之美》《演說經典之魅》《孫紹振演講體散文精選》。

     

    開 場 白

    今天一進會場就很意外地開懷。昨天有關人士給我打“預防針”,后天是清明節,放假,不少調皮的,也就是頭腦靈光的,早就提前學習杜牧,在這細雨紛紛的時節,去借問酒家何處有了。今天來的人可能很少,希望我神經堅強一些。我當然無所謂,相信自己臉皮的厚度、自尊心的彈性,是足夠的。但是,進來之后,居然座無虛席,都是非常陽光的、非常漂亮的,特別是男同學,平均顏值都高過女同學(笑聲)。當然不論男女,都是滿臉春光,眼睛里閃耀著期待真理播種的神色,讓我老頭子頓時產生一種返老還童的感覺,虛榮心有點膨脹。我馬上想起了我的朋友舒婷。什么?男朋友還是女朋友?當然是女朋友,她是女的嘛。當然,不是美國人所說的girl friend那種超級親密的意思,而是好朋友,括弧女性。這里講講,你們不要亂傳,傳到她丈夫陳仲義耳朵里,要和我打架的,他是足球運動員,我吃了眼前虧,你們賠不起。(笑聲)

    那是1987年、1988年吧,美國一所大學邀請舒婷去朗誦她的詩歌。當年,去美國是相當稀罕的,首先,拿到中國公民的護照不容易,其次,美國領事館的簽證這一關,也挺懸,弄不好就是拒簽,白忙活。1990年,我去德國,那時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家公派去進修的,光是填表,到北京去,就折騰了一個星期?;貋淼群炞C,五十六天。舒婷比我早兩年,前后折騰了兩個月。從美國回來后,她告訴我,美國大學,特別選擇了星期六晚上,廣告滿天飛,中國詩人,普通話、福建方言朗誦,大肆宣傳。她走進會場,好生奇怪,居然不是什么會場,就是個小小的咖啡室。等了一會兒,人來齊了,幾個呢?一共八個。辦了兩個月的簽證,居然只有八個聽眾,當然,還有一個是會議主持人,加上一個,就是舒婷。相比舒婷那樣的紀錄,我的虛榮心變成了自豪感,最初的感覺是,這是老夫的人氣啊。起碼二十倍于舒婷?。ㄐβ暎┑牵哌M來轉而一想,不一定啊,如果題目不是講朱自清,而是講孫紹振什么的,來的人可能就和舒婷差不多了,臺階上也許有人,但是可能是來看我的洋相的。(笑聲)

    一、有一種愛是沉重的持久的內疚

    朱自清太豐富了,一下子講不完,我選擇《背影》和《荷塘月色》,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對他的前期思想和藝術進行解密。

    這兩個作品,諸位在中學時都念過,肯定覺得都懂了。如果我同意你們都念懂了,來講什么呢?講廢話、空話、套話,不是我老孫的強項。我之所以要講,就是肯定諸位沒有真懂。這一點,恕阿拉直言。這個“阿拉”不是普通話,也不是你們南京話,也不是朱自清先生的揚州話,而是上海話。為什么要“阿拉”一下呢?因為朱先生這篇《背影》不是在家鄉揚州寫的,而是到上海去“阿拉”了一下才寫的。

    語文啊、文學啊,這個東西,有一種天然的感染力,讓人一見鐘情,讓人陶醉,尤其是像《背影》《荷塘月色》這樣的經典,沒有難度,一望而知,沒什么看不懂的。早在一百多年前,中小學語文改用白話文,老師就非常苦惱,學生都一望而知了,上課講什么?葉圣陶先生就轉述過中學老師的苦悶,“語體文沒有什么好講的”。后來呢,有些老師就想出些點子來,制造些難點,最流行的法寶,就是段落大意的劃分。本來,我想,這不是小兒科嗎?可是,當了十幾年大學教師,遭遇一次挫折,才知道,這可是個高精尖的難題。那是1978年,朋友的孩子在高中念書。老師布置預習《鴻門宴》,分段落大意。孩子分不來。她爸爸找到了我,幫幫孩子的忙吧。這篇文章我相當熟悉,但是,從來就沒有考慮過分段。按我的理論,第一,分段屬于形式邏輯的劃分,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可是我知道,中學教參里有權威的、標準的、唯一的答案。第二,一切邏輯的劃分都是相對的,假定的。文章是個整體,劃分只能是相對的,不能絕對化。絕對的劃分,就可能把文章整體、文章的脈絡,也就是文章的生命線割斷。我做大學生的時候,讀過亞里士多德的一本什么書,他說,人的手是很美的,如果把它從身體上割下來,就可能是很可怕的。當時,我很有感觸,在筆記上,還加了一句,手割下來,固然可怕,若是換成頭,比如美女的頭是很美的,如果割下來,那就很恐怖了。出于這樣的考慮,我就老老實實對朋友說,我會教語文,什么都會,就是不會分段。朋友生氣了,孫紹振,你不要太懶惰了,憑著多少年的友誼,就不能勞您大駕,動一動腦筋嗎?我沒有辦法,只好鉆研了一番,劃分了一下,應付過去了。過了很久,至少有一兩年吧,偶爾和孩子聊天,說到《鴻門宴》的分段。第二天正好老師提問到她,她就按我的劃分說了一下。那老師聽了半晌說不出話來,沉吟了好久,才從牙縫里說了四個字:“絕對荒謬?!保ù笮β暎?/p>

    劃分段落大意,還是小兒科,后來,特別是近年來,引進了一系列西方的所謂教學新理念,不加分析地批判,和中國傳統不結合,照貓畫虎,挾洋自重,花樣越來越玄乎,越來越離譜,越搞越糊涂。特別是照搬美國商業化的托福式的刁題、怪題,天花亂墜,嚇得人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我的膽子比較小,更是靈魂出竅。如果讓我今年去考大學,不但北大考不上,就連師專都沒有希望。當然,我已經大學教授當了幾十年了,這些花樣奈何我不得,但也不免為小孫女憂心。我們的領導,反復地講不折騰,但是語文課程卻不斷地折騰,至今好像還沒有搞過癮的樣子。特別是什么多元解讀,完全忘記了我們改革開放的立國之本——實踐真理論,熱衷于販賣洋人花樣翻新的品牌,沒有真理,沒有本質。把英國人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奉為金科玉律。國人大多不知,一切諺語、格言都是片面的。拿著這個洋諺語來硬套,解讀沒有正確、錯誤,不講品位高下。魯迅說過,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到易,道學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纏綿,革命家看到排滿,流言家看到宮闈秘事。(《〈絳洞花主〉小引》,載《集外集拾遺》)

    這樣的真知灼見,對他們來說,完全像李白所說的猶如春風過驢耳。其實,他們什么也沒有看到,看到的是他們自己。根本沒有動腦筋分析一下,一千個哈姆雷特中有多少是假哈姆雷特,非哈姆雷特,反哈姆雷特。而真哈姆雷特,只有一個。以假亂真,魚目混珠,比之真假美猴王更能忽悠人,假美猴王只有一個,而假哈姆雷特,則是天花亂墜。

    反本質,廢真理,洋教條泛濫成災,把本來明明白白的課文弄得迷離恍惚。舉一個好玩的例子,有個頗有點名聲的特級教師說,《背影》寫的不是親子之愛,而是生命之背影,死亡之流。你看,文章里寫,祖母死了,父親寫信說,大去之期不遠了??墒怯株P心自己的孩子。再加上自己,不是四代人嗎?反正都是要死的,而生命卻是只有一個背影。其實,朱先生的父親不過是說說而已,他才五十歲,二十年后,七十歲,他才過世。但是,網絡炒作是盲目的,一大批粉絲起哄。如此這般,居然在網上大紅大紫。

    憑良心說,并不是吃飽了撐的,而是任務太艱巨,說得不好聽一點,智商、學養都不夠用。他們不知道,當好語文老師和當好數理化老師不一樣,是要有點才氣,有點靈氣的。數理化老師,走進課堂,學生拿著課本,有好多是看不太懂的,有的還是直發蒙的。所以數理化老師很牛啊。你不懂,得聽我的,不聽,你一輩子不懂。但是,語文老師走進課堂,學生攤開課本,一望而知,就是有個別不認識的字,課文下面有注解,不難一望而知。如果老師講的和他們看到的一樣,學生就覺得你沒有料,覺得倒霉,浪費青春。如果只講一次課,學生尊師和重道的起碼教養還是有的,不會交頭接耳,也不偷偷看手機。這和美國大學生不一樣,美國大學生聽不下去,抬腳就走人,用北京話來說,就是“大爺顛兒了”。期中評估(evaluation)給你打個低分。我國學生比之美國高雅多了。他知道你在講空話,但還是兩眼睜得大大地看著你,做出很專注,期待真理播種的樣子,但是,他眼大無光,目中有人,可是這個人不是你,他腦海里浮現著另外一個可愛的人兒的笑盈盈的形象。(笑聲)

    那么,是不是應該讓這些語文老師下崗,或者像一位作家所說,通統“回爐”?可是爐子是用火來烤的啊,那不是太野蠻了嗎?這既不合法,也不人道啊。

    據北大中文系入學調查,在中學課程中,語文課屬于不受歡迎課程的倒數第二,這樣說有點不好聽,換一種說法,受歡迎的程度排在最不受歡迎的課程前面。(笑聲)

    不管怎么說,對于辛勤勞動,把生命奉獻給中學語文的老師來說,是不是太悲摧了?

    問題出在哪里?拿這個問題去問那位要求“回爐”的專家,他肯定也是張口結舌。

    其實,稍稍有點學養,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關鍵在價值觀念上,這是個美學問題,抽象度太高了,從概念到概念的演繹,還可能是空轉,不如從感性材料出發,對《背影》做具體分析,當作麻雀解剖,讓諸位有真切的感覺。

    大概2002年,武漢有一個編寫課本的小組。他們很認真,也想出奇制勝,就把以往所有的經典文本,包括朱自清的《背影》,在中學生中,做民意調查。結果大吃一驚。對于《背影》,百分之八十五的中學生,表示不喜歡,反對進入中學語文課本。理由有兩條,第一,《背影》中的父親,沒有詩意,形象很不瀟灑。第二,這個父親從火車站的月臺上爬下去,越過鐵道,爬上對面的月臺,違反了交通規則。這樣的人能夠歌頌嗎?這好像不是沒有道理。課本的編者,從善如流,決定把《背影》撤消。消息傳出去以后,家長們紛紛奮起抗議,義憤填膺:這個經典文本,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心靈,你們居然如此野蠻,把它打入冷宮,是可忍孰不可忍!編者害怕了,連忙聲明,辟謠,沒有撤消,只是把它放到下面一冊去而已。事情就這樣蒙混過去了,但是問題的是非并沒有解決。

    不可否認,朱自清的父親違反了交通規則,爬月臺的姿態也笨拙,沒什么詩意。但他為什么就感動得朱自清流下了眼淚呢?父親對他無微不至地關愛,請茶房照顧他,朱自清原來覺得他是白啰唆,茶房只懂得錢,托他們只是白費唾沫星子,暗笑他太“迂”。父親講話又那么土,真是一點也不瀟灑,凈給他丟臉,巴不得別嘮叨了。但是,父親爬了一下月臺,什么也沒講,就感動得朱自清流下了眼淚。

    這里面隱含著深刻的情感的奧秘,這不是隨便來個什么哈姆雷特就能蒙混過去的。

    朱自清的《背影》是1925年寫的。八九十年來,分析《背影》的文章不下百篇,不乏出自權威人士之手,最權威的就是朱自清的朋友葉圣陶先生,當年還是年輕的作家、教育家。他不像一般作家那樣坎坷,而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從小學教師當到教育部部長。他說《背影》是歌頌父愛的,特點是把大學生當個小孩子來關懷。這話,挺到位,我想諸位都會贊同?!拔逅摹碑斈?,母愛是被贊美的。后來就有理論家,根據弗洛伊德學說的“戀母情結”——“五四”主流是批判宗法制、家長制,父親往往是被批判的——理論家就給了它一頂帽子,叫作“審父情結”。朱自清卻反過來,寫父愛,而且寫得很是獨特,不可重復。這種獨特性,是藝術的生命,但是,這種獨特性、唯一性,卻經歷了世紀爭鳴。葉圣陶第一個把父愛的特點概括出來。以后成百篇的文章,沒有一個能超過他的。至于剛才提到的什么生命之背影、死亡之流,簡直是精神的空洞,智商的倒退,邏輯的混亂,癡人說夢。

    葉圣陶的文章代表了百年來的最高水準。沒有問題,但是,是不是就到頂了,沒有發展的余地了呢?如果是,那我們就靠重復葉圣陶那幾句話過日子,是不是白活了?

    坦率地說,葉圣陶講得并不完善。

    他講父愛,把大學生當小孩子愛,但是,他忘掉了一點,大學生起初并不買賬,不領情,甚至反感,覺得給他丟臉,巴不得他少講幾句。可是父親堅持自己爬過月臺為兒子去買橘子:

    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父親對兒子那么無微不至地關愛,兒子沒有感覺,而笨拙的爬月臺動作卻讓兒子哭了。這就是說,兒子感到了父親的愛。這就是藝術生命的焦點。從這個焦點中發射出來的道理是很深刻的:親子之間,是不平衡的。八九十年來,不管是民國時期的課本還是臺灣、香港、澳門的課本,一直都是把它選入課本,雄辯地顯示了它的不朽。因為它揭示了愛與被愛之間的一種特殊矛盾。那就是,愛與被愛往往是隔膜的,愛與被愛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并不是靜止的,而是發展的,而發展,仍然是不平衡的。被愛的,頓悟了,感受到父親的愛,內心慚愧,感到沉重,但是并沒有溝通。兒子明明被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卻馬上擦干,不讓父親知道;而父親從一開始,對兒子的頂撞、兒子的不耐煩、兒子的嫌棄,沒有感覺,他心里只有為兒子親自爬過月臺,盡一份心。兒子感動了,他也沒有感覺,這是一種不在意回報的愛。這一點正是朱自清的親子之愛,跟同樣表現親子之愛的冰心的散文最大的不同。冰心的親子之愛,是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的;愛,被愛,共享幸福。不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看,朱自清作品都比冰心作品深刻而且具有歷史價值。如今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冰心表現母愛的散文很少了,而朱自清的《背影》一直是永葆青春。

    但是這一點,至今還有人不理解。散文家、詩人余光中,還是我們福建人,他對朱自清不買賬。他說朱自清的許多散文是“浪得虛名”。當然,他承認《背影》寫得還不錯,但是一篇不到兩千字的散文,居然流了四次眼淚,當場哭還不夠,還要反復哭,男子有淚不輕彈,這沒完沒了地哭,眼淚也太不值錢了。

    也許在他看來,應該是,爸爸爬月臺,兒子感動了,流下了眼淚。爸爸回頭,讓他看到,對他說,爸爸,我錯了。爸爸替兒子擦干眼淚:沒什么啊。別哭了,傻孩子。(笑聲)可是,如果這樣寫,《背影》就煞風景了,甚至可以說,就完蛋了。這樣寫,愛就沒有任何隔膜了。從理論上說,心心相印的愛,是詩,如果執迷于心心相印,把散文寫成詩,那就不是散文的藝術了。即使是抒情,也要保持心靈的錯位,才有散文的美,散文才不至于被詩同化。散文就是散文,散文可以有詩意,但是,不能向詩投降。20世紀60年代楊朔把每一篇散文都當作詩寫,風靡全國,殊不知那是畫地為牢。新時期以來在理論上楊朔模式受到批判,在實踐中被突破,是必然的。因為人性太復雜了,太豐富了,沒有一種文體能夠將人性全面表現,每一種文體僅能表現其一端,多種文體各顯神妙。親子之愛無疑是最溫馨的,這在詩歌中,最能充分表現,但是,親子之愛并不是只有溫馨,還有嚴酷的一面。豐子愷早年有一組漫畫叫作“似虐之愛”,言簡意賅,對親子之愛的特殊性揭示得很深刻。在《背影》發表九十年以后,我遇到一件事,又一次體會到《背影》的深邃。

    只要是個正常人,都會感到母愛比父愛更溫馨,更富于詩意。但是,女兒告訴我,她念中學的時候,幾個閨密私下閑聊,最難溝通的,正是母親最常瞪眼睛、罵人。過去都說嚴父慈母,可輪到她們這一代,母親比父親更嚴厲。特別是考試,本來勝敗乃兵家常事,可是考分稍有退步,一看媽媽的臉色,就知道今夜有暴風雪。就是多考了幾分,也別指望無條件表揚。最莫名其妙的是,一個同學考了九十九分,母親拿著卷子,不但沒有犒賞,反而嘆了一口氣,往沙發上一倒,說:“我就不明白,為什么你就拿不下這最后一分!”(笑聲)母親為什么這樣不講理?因為她最愛你。這樣的福分,我想在座諸君,多多少少都享受過。(笑聲)

    我曾經在深圳一所中學講過這個故事,一位中學教師說,你講得太對了。我班上有個女孩子,是個籃球運動員,非常陽光的,是那種有點“野”的女孩子。她在作文里寫,有一次下大雨,她打籃球打得渾身濕漉漉,撲哧撲哧地走進大廳,往沙發上一倒,打開遙控器,看電視。頓時,背后一聲絕望的尖叫,媽媽喊起來,哎呀呀呀,渾身這么濕就坐在沙發上,著了涼怎么辦?老天爺??!女孩子想,你與其耗上這么多時間啰唆,還不如拿條毛巾來,讓我擦干凈,換換衣服嘛。正在想著,哎,媽媽果然拿了干毛巾來了,一邊擦著,一邊數落。好容易數落完了,衣服也換了。本來太平無事了,可突然又聽她大呼小叫:哎呀呀呀,鞋子撲哧撲哧的,都是水啊,腳底最容易受涼。明天考試怎么辦?還不趕快換鞋子!又啰唆開了。女孩想,你啰唆什么,拿鞋子來換就是嘛。正在這樣想,媽媽把鞋子拿來換上了。孩子接著看電視。又聽媽媽大叫起來:我的老天啊,還看電視啊,還不去休息一下啊。摸摸頭,有沒有發燒啊,躺下躺下,嘮嘮叨叨。好好好,我就躺,我就躺。剛往下一躺,又叫起來了,作孽啊,被子沒有蓋,這不著涼了嗎?老天爺,哎呀呀呀。她女兒想,你與其這么嚷嚷,還不如給我蓋個被子呢。她就閉上眼睛,裝作睡著了。媽媽突然安靜了,她感到媽媽躡手躡腳走過來,輕輕把被子給她蓋上了。女孩子感動了,覺得鼻子一酸,忍不住嗤的一聲,流下了眼淚。她感到媽媽頭伸過來看,連忙把頭埋進被子,不讓她看到。

    真正的感動,是在內心深處的,是帶著慚愧的,是隱秘的,隔膜趨向重合了,但是,不會合二為一。愛在錯位重合之間往復運動,這是人性。不但是親子之愛,而且是男女之愛,也不可能完全水乳交融,絕對心心相印。相反,愛得越深,越是有隔膜。你們看過《紅樓夢》沒有?林黛玉為什么和賈寶玉老吵架?林黛玉為什么老是哭個沒完?因為她愛賈寶玉。反過來說,薛寶釵為什么不跟賈寶玉吵架,為什么不哭?因為她不愛賈寶玉。愛就是要哭的,女同學們?。。ㄐβ暎鄣迷缴?,越是有一種強烈的愿望,那就是心心相印,沒有一點錯位。女孩子一旦愛上你,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讓你聽話。張潔在《方舟》中寫,就是要看到他的“服從”。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寫,就是要你眼睛里有“狗一樣的馴服”。(大笑聲)愛就是時時刻刻想著占領對方的全部感情。但是,這是違反人性的,人的情感是不可能完全覆蓋的,不是有個諺語嗎?叫作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如果不愛,不存在獨占對方全部情感的欲望,井水不犯河水。情感沒有重合部分,也就沒有錯位。但是,愛了,又不可能全部重合,就有了眼淚,就有了痛苦,就要吵吵鬧鬧,哭哭啼啼。愛情是不講理的。羅馬的小愛神,是盲目的,隨隨便便一箭就射中你。一旦愛上了,就很專制。愛的專制,專制的愛,男同學們啊,這是你們的命運,也是你們的幸福。你們要學會享受專制啊,不會享受專制的就枉為七尺男子啊。(大笑聲)恩格斯說,愛情的痛苦是人類最大的痛苦。我要補充一句,相愛最幸福,是最大的幸福。親愛的男女同學們,我以林黛玉的名義告訴諸位,愛就是神經質的,就是精神不正常的。愛的眼淚是前世欠下的,你非還不可的。愛是要死要活的,患得患失的,是恐怖的,有時還是要死人的。杜十娘死了,茶花女死了,林黛玉死了,安娜?卡列尼娜死了,巴金《家》里面鳴鳳死了,曹禺《雷雨》里四鳳死了。一代一代死下去,一代一代還要愛下去。這是人類生存的悖論,人在愛這方面拿自己是沒有辦法的。非常普遍的,非常深刻的道理,連大詩人余光中都不懂得。

    哦,扯得太遠了。但也不太遠。就是為了說明朱自清感動得流淚,為什么不讓他爸爸看到。道理很深刻,至今還沒有人講清楚。至于這一段的語言,就更沒有人看出藝術的奧妙了。

    這一段很是感情的高潮啊,情緒的轉折啊!在一般的情況下,是要抒情的,要形容的,要夸張的,要渲染的,是不是?但是這里,他恰恰沒有用抒情,沒有用夸張,沒有用渲染,而是用非常簡潔的敘述。諸位,你們回憶一下:“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有些老師說,這個父親不是不瀟灑,而是非常樸素,黑布馬褂、深青布棉袍,非常土氣啊!這就是沒看懂,我告訴他們,馬褂、長袍一點不樸素,當時是禮服。有身份的人,才穿馬褂長袍。沒有身份的人、體力勞動者才穿短打??滓壹耗菢訙S落,潦倒不堪了,他到咸亨酒店喝酒,始終不肯脫下那個長袍。為什么?這是身份文化符號。這是第一。第二,馬褂,是民國建立以后定下來的中國禮服。孫中山、蔣介石在正式場合照相,都是長袍馬褂。你們留心一下,魯迅、蔡元培,在正式場合也是這樣,一般勞動者去上工,去扛麻袋包,去砌墻,穿上長袍馬褂,不是笑話嗎?不知道你們看過電影《白毛女》沒有,惡霸黃世仁那個土地主結婚的時候,也穿著長袍馬褂。朱自清的父親送兒子去北京上大學,穿上馬褂,是非常體面的。但是,居然不顧禮服,就爬起月臺來,這說明,他心里只想為兒子盡一份心。

    “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兩手攀著上面是比較高嘛,啊,他怎么攀?他兩個腳往上收。男孩子們,親愛的,想一想,你往上爬,要領是什么?讓身體高過月臺的水平,是吧?哪里要用勁呢?手臂用勁嘛。引體向上,小兒科嘛,一下就上去了嘛。而朱自清的父親,兩腳再向上縮。雙手沒有力氣啊,倒騰兩只腳,有什么用?(笑聲)兩腳往上收,白費勁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還是無效,但是,決心卻不改。力不能勝,還是頑強掙扎,身體側過來,一副狼狽的樣子。正是因為這樣,朱自清看他的背影,眼淚流下來了。在抒情的高潮完全用敘述啊,一點形容沒有啊,不是像寫“荷塘月色”之美,一連用十四個比喻,排比句啊,渲染詩意啊。可是這里卻是,用一句套話,白描,一點詩意也沒有。正是因為這樣,這個剛才頂撞父親的朱自清流下了眼淚,這是感動的原因。作為散文,本來可以明確指出,父親手臂力氣不夠,所以才這樣折騰得狼狽不堪,那樣寫的話,散文藝術就完蛋了。這種敘述的藝術在于,不講原因,只顯示結果,讓你去想象原因。

    原因不講,從效果講,不用抒情,用敘述,但是,這是抒情,可又沒有形容,沒有渲染,沒有夸張,沒有排比。他力不能勝,勉為其難完成了任務。這父愛的特別之處在哪里呢?他愛兒子,兒子不買賬,不領情,頂撞他,他沒感覺。兒子被感動了,他也沒有感覺。至于違反交通規則,就更沒有感覺了。心里沒有自己,沒有交通規則,沒有瀟灑不瀟灑。就是他做出了自己,自己替兒子服務一下,對兒子的愧怍不愧怍、有沒有流淚,根本沒有在意,反正心里就很輕松了。

    這正是文章的精粹。要讀懂這一點,其實不難。但是,好多老師、好多學者,都沒讀懂,為什么?就是因為只會欣賞抒情,欣賞比喻,不會欣賞敘述。而這是文學欣賞的難點,欣賞抒情是很容易的,欣賞敘述是很難的。連余光中這樣的大散文家,在這點上可能都有點局限性。

    這里沒讀懂,為這一點預備的伏筆,就更讀不懂了。而不懂得伏筆,就更不懂朱自清的匠心和苦心了。

    請你仔細回想,開頭那一段,有幾句話,輕描淡寫,你們可能都忘掉了。如果讀懂了,就不會忘掉,這里面有矛盾。我念一下給你們聽?!澳悄甓欤婺杆懒?,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我現在問你們,這里面有沒有矛盾、用詞不當的地方?我覺得,第一,“禍不單行”?!澳悄甓?,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祖母死了,當然是“禍”。第二,“差使交卸”,詞義是中性的,工作移交,我交了,你接替。我去做別的工作。這不能算是“禍”吧。第三,“禍不單行”是說兩個都是“禍”,那么“交卸”,就應該是“禍”了。第四,父親說“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老太太過世了,差使交卸了,怎么就面臨“絕路”了呢?絕路之感從何而來?這里面就隱藏了一個很重要的秘密。

    閱讀理論,美國有文本中心論,叫作新批評,完全根據文本,應該說,是有一點道理的。但是,這種理論太絕對化了,完全不管作者生平,也不管時代背景。這樣的文本就封閉了,遇到《背影》這樣的經典不夠用了,怎么辦?我們國家傳統閱讀理論,叫作知人論世,孟子先生的《孟子?萬章下》中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文本中讀不透的地方,從作家的生平中去探究,可能就豁然開朗?!侗秤啊分械摹暗湶粏涡小薄敖^人之路”,結合一下朱自清的生平,就不難找到答案。

    《背影》其事發生在1917年,朱自清正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預科,祖母過世,他回揚州奔喪。父親安慰說天無絕人之路。這是身陷絕境的感覺,近百年來,許多學者都忽略了。幸虧1996年,出了一本《朱自清年譜》,只印了兩千冊,還不如一個大學校的宣傳學習材料。非常幸運,我弄到一本,獲得了獨家之秘,就有了本錢超越葉圣陶了。

    朱自清回揚州奔喪,父親時任徐州榷運局局長,是個鹽務管理官員,執掌轉運事宜。你們知道,鹽務是國家專營的,局長是個肥缺。按現在來說,可能是處級干部。比之在寶應當的那個科長,級別高了不少,油水也是大大的。朱自清父親可能太得意了,我來念一段年譜中的話:

    (朱自清的父親)納了幾房妾。此事,被父親當年從寶應(江蘇?。Щ氐幕搓幖诵找烫弥s至徐州大鬧一場,終至上司怪罪下來,撤了父親的差。為打發徐州的姨太太,像樣花了許多錢,以至虧空五百元,讓家里變賣首飾,才算補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變故而辭世,終年七十一歲。(姜建、吳為公:《朱自清年譜》)

    朱自清的父親名叫朱鴻鈞,本來祖父給他取“鈞”這個名字,期望值是很高的?!扳x”本指重量,引申為重大,特別是有關國家大事的,故執掌政務叫作秉鈞,“鴻鈞”就更是當大權的意思了??墒?,這位鴻鈞大人,才當了個處級干部,頭腦就有點膨脹,居然娶了幾房姨太太。本來,在寶應任上娶了一房,帶回揚州。一到徐州,又“納了幾房妾”。年譜可能不好意思說究竟幾房,我想應該在兩房以上吧。就算兩房吧,也太放縱了。朱自清的母親作為正房夫人,倒無所謂,而那個寶應的姨太太,卻自我感覺極好,愛情獨霸性很強,大為惱火,錯位幅度大到分裂,有了我大姨太太嘛,你還要小姨太太,小小姨太太,臥榻之旁豈容他人奪寵。立馬跑到徐州大鬧一場。當時已經是民國了,一夫一妻制是寫在成文法里的。官員、富豪納妾仍然司空見慣。官方是法不責眾,不告不訴。當時北大有個“進德會”,其中一條就是不納妾。說明此風甚盛。潘姨太一鬧,公開化了,上司不得不怪罪下來,撤了父親的職。

    朱自清用心良苦,為父親打了掩護,把“撤職”說成差事“交卸”,這里透露了朱自清難言之隱。事情還沒有完,那幾個姨太太要打發一下,給一定的賠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青春損失費嘛。父親花光自己的積蓄不算,還虧空了五百元。1917年,五百元就是五百個銀圓,當時一個銀圓至少半兩,五百個就是二十五斤以上,拿起來是要用麻袋裝的。讓家里變賣首飾,才算補上了窟窿?!白婺覆豢俺惺艽俗児识o世?!弊婺副粴馑懒?,這第二禍,是更大的禍。更悲慘的是,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年譜上說“經此變故,朱家徹底破產”。按理說,五百銀圓,雖非小數,對于朱自清家,不至于破產啊。要知道,從高祖、祖父到父親,一直是官宦世家,祖父老爺子當過海州的“承審官”,主管民事刑事案件的法官,不太小啊。年譜上說他家“積蓄頗豐”。朱鴻鈞當過江西石港的鹽務官、江蘇寶應厘捐局局長,轉而當徐州榷運局局長。要知道民國初年,官員的俸祿是很豐厚的,魯迅在教育部當個僉事,科長,每個月工薪就有三百銀圓。朱鴻鈞雖不在中央,但身份是處長,工薪可能不比魯迅低吧。就算花天酒地,把自己的工薪揮霍一光,朱家也不至于為五百銀圓破產吧。問題在于,就在五年以前,辛亥革命成功,揚州的原鎮守使徐寶山,成立軍政府,以“協餉”為名,以殺頭為要挾,對朱家進行敲詐。朱家老爺子為了家人的安全,為了自己的“老面子”,只得捐出大半家財?!爸旒壹业烙纱酥新??!辈坏貌怀鲑u舊宅。《背影》開頭用“滿院狼藉”,掩飾了過去。老爺子“終因心力交瘁,不堪勒索而辭世”。(姜建、吳為公:《朱自清年譜》)這就是說,朱家本來已經在破產的邊緣了,朱鴻鈞這么一折騰,真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的確,朱家是破產了,《背影》開頭說,連喪事都是借錢辦的。朱家破財而不能保祖父之命,對祖母已經是喪夫的慘痛打擊。家道中興的希望本來在大少爺朱鴻鈞身上,兒子卻這樣不堪,鬧出這樣的丑聞,希望完全破滅。加之,朱家特別傳統,高祖月笙在揚州為官,飲酒不慎,墜樓身亡,夫人跳樓以殉。在這樣的傳統氛圍中,祖母實在承受不起第二次徹底破產的打擊,七十一歲,在當時算是高齡,所謂風燭殘年了,幾度受傷的生命之火的熄滅就是很自然的了。

    這一連串的大禍。朱自清用“禍不單行”,掩蓋了三者之間的因果關系,特別是第二、第三個大禍,更屬難言之隱。

    光是這三大禍,還不到“絕路”的程度。父親差事交卸了,再找就是了。問題在于,留下了個長長的尾聲,父親從此終生找不到差事,朱自清用“賦閑”兩個字帶過去。

    朱父口頭說,天無絕人之路,實際上,是“天竟絕人活路”的無奈。

    結合朱鴻鈞這樣的遭際,朱自清的哭,可能并不僅僅是為父愛而哭,同時也是為自己而哭,為自己對父親的愛不體諒而哭。

    葉圣陶說,父親的愛表現為把大學生當小孩子來關懷,但是,這只是文章的前半部分,而且,他忽略了,兒子對父親是心有不滿,可以說,憋著一肚子氣,父親對自己越是關照,他越是不領情,越是反感,越是覺得他不像樣。但是,從爬月臺開始,他漸漸感到,父親做出這樣不光彩的事,把祖母氣死了,面臨著家庭的經濟破產、生存的絕路,一切后果都是父親造成的。在成年的兒子面前,父親的尊嚴是喪失殆盡的,應該是有精神負擔的,應該是很狼狽的。但是,這個自尊心負擔沉重的家長,似乎一切都忘卻了,一心只想為兒子盡一份心。為兒子買了橘子以后,撲撲衣服上的塵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這個父愛讓朱自清感到一種忘我的親情。父親雖然有錯,雖然有過失,但是,對自己的愛這樣忘我,而自己卻粗暴地拒絕。

    做父親的有所過失,就不能愛嗎?對這種完全忘我的愛,粗暴地拒絕難道不是自己的卑微嗎?自己難道不應該為此而慚愧嗎?朱自清這樣的眼淚的性質是雙重的,一是為父親的愛,一是為自己的慚愧,自己的后悔,為自己的不端而愧疚,而懺悔,這種愧怍是不敢、也沒臉向父親道歉的。

    事情過去了,愧疚沒有結束。余光中批評他說,一篇兩千字的文章,哭了四次,的確沒有冤枉朱自清。第一次是奔喪之后,父親送別,看著父親爬月臺;第二次是看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第三次是父親來信說,現在提筷子、寫字,胳膊都酸,想到大去之期不遠了,他又流下了眼淚。其實,提筷子、寫字,胳膊都酸,并不是什么大毛病,加之父親才五十歲。只是有點感傷而已。事情過去八年了,為什么還流淚?這也許是對父親的愧疚,潛藏內心,隨時觸發;第四次,近幾年來,每逢想起,他的背影就出現在晶瑩的淚光中。這第四次眼淚,倒是讓我有點狐疑了,朱自清真是太多情了,就那么一次的愧疚,怎么會成了永恒的,對自己苛刻到八年后也不能原諒?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倒是有點覺得余光中先生的異議可能不無道理了。

    我再念一段給你們聽:“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這是對父親的一種表揚。其實,這個表揚是沒有根據的。父親不過當過科長、處長,處長當得那么狼狽,算不了什么“大事”啊。然后呢,“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备赣H老境頹唐,發發脾氣,“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這也不能算太乖張啊。《背影》開頭不是說了嗎?他“賦閑”在家嘛??梢岳斫獍?,也怨不得自己啊,為什么要哭呢?再看下面,哭的原因,有所透露:“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

    關鍵是“終于忘卻我的不好”,朱自清的在火車站那回的“不好”,父親當時根本就沒有在意啊,不可能日后耿耿于懷?!安缓谩保瑥暮握f起???但是,“我的不好”,白紙黑字,朱自清是自我坦承了的。這個“不好”,不是南京火車站的不好,而是另有原因。“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备袆拥昧飨铝搜蹨I。這是怎么回事,怎么不好了?事情過去八年了,不是很和諧嗎?兒子很愛父親,父親不但很愛兒子,還愛兒子的兒子。但是,“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你們想象一下:父親、母親,后來,還有朱自清的幾個兒女,再加上那個寶應姨太太,都在揚州,祖孫三代,闔家團圓,加上朱自清寫文章的時候,已經從北大畢業了,有了工作。小日子應該過得很紅火啊。但是,父親從丟了差事以后,一直“賦閑”。從1917年到1944年去世,二十七年沒有找到工作。這就造成一個后果,家庭經濟非常緊張。

    正是因為這樣,朱自清沒有按照原定計劃,念四年大學,而是修滿學分,提前一年畢業。1920年,朱自清拿著北大畢業文憑,到杭州第一師范去教書。工資是多少呢?七十塊大洋,不算太少,但也不算太多。北京大學教授,陳獨秀他們三百大洋,胡適是二百六十元,后來也漲到三百元。一般工作人員,比如北大圖書館管理員工資多少呢?你們猜一猜,大洋八塊。朱自清拿了七十塊錢,差不多是管理員的九倍,算不少了。但朱自清在杭州,他就寄一半三十五塊錢回家。管理員八塊錢可以養活一個人,三十五塊錢,四八三十二,那可以養活四五口人。朱自清那時雖然已經結婚,但還沒有孩子,揚州家中,也就是父母、妻子和姨太太四口,加之揚州地方開銷比大城市小。但是,這是五四運動時期的事,五四運動以后,到1922年、1923年的時候,可能物價漲了。我給你念一個材料。當時的柔石,在北京大學旁聽哲學、英文和魯迅的《中國小說史論》。柔石家里開店,有些錢。父母寄二百銀圓,夠開銷好幾個月。住北大紅樓附近的學生宿舍,隔壁是馮雪峰、潘漠華。每個月食宿費,多少錢?二十元到三十元,買書的錢至少十塊,差不多要四十塊錢才能過。這是朱自清大學畢業晚兩年以后。朱自清在杭州第一師范教書,帶著妻子,兩口子,三十五塊錢,小日子并不富裕。而揚州家里三口人,城市雖小一點,但過慣了富豪生活的父親,三十五塊錢,日子怎么過?這就有了“家庭瑣屑”,觸父親之怒,那怪誰呢?怪朱自清,朱自清就辭去了在杭州的工作,到揚州第八中學當教務主任。省得了兩頭“開伙倉”,估計揚州的工資絕對不會低于杭州。“家庭瑣屑”可以少一點嘛。實際情況是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嚴重了。

    朱自清8月回到揚州受聘教導主任,可是在9月,就突然辭職走人了。表面上是和校長偏袒一位同事有關,實際上是,這個中學的校長,和朱自清的父親很熟悉。父親就跟校長講了,我兒子的工資,你發到我這里好了。朱自清連三十五塊都沒有了。這個父親真是有點家長專制,而且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宗法家長制的。朱自清敢怒不敢言,但是,行動卻很出格。教務主任才上任了一個月,就不辭而別,拂袖而去了。他這一走,造成的后果是他父親的家長制大發作,壓力全轉移到他太太頭上。朱自清回憶說,“那回我從家鄉一個中學半途辭職出走。家里人諷你也走,哪里走!只得硬著頭皮往你家去?!保ā督o亡婦》)這就是說,父親把他妻子趕出了家門。

    從這里,我們可以理解在《背影》中說父親“忘卻我的不好”,怎么不好法呢?第一,找個借口跑掉了。然后,就到上海、杭州、溫州,轉來轉去,教書,為文,工資在我手里,我寄多少就是多少。家庭瑣屑啊,看不見,心不煩。第二年,1922年9月,干脆把妻子和兩個孩子接到杭州?!靶〖彝ミ@樣組織起來了”(《給亡婦》),這就是說,從揚州那個祖孫三代的大家庭獨立出來了。

    此時他在多所中學任教,時有兼職,文學創作活躍,稿酬當不無小補,經濟條件應該有所改善。故1923年,暑假回揚州探望父母。但是,三個月后,孩子卻增加到三個。怎么照顧?干脆把生母從揚州接來溫州。一家六口。固定工薪卻不再是七十大洋了。當時,江浙軍閥混戰連年,“三十多元的月薪,要拖兩三個月才能領到,一個學期常常只能拿到三個月的薪水,朱自清因為家累重,收入入不敷出。”(《朱自清年譜》)朱自清經常因為經濟問題,向朋友借錢。他是一個非常淳樸的人,平和中正,自尊心受傷,心里很痛苦。想來對揚州家中的供給不會增加多少,家庭瑣碎更多,父親的怒氣自然就更大。特別是,借口幫忙照顧孩子,把生母接到浙江溫州白馬湖,等于正式宣告和父親分為兩家了。用今天的話來說,思想的分歧上升為組織的分裂,實際上是和父親宣告:我過我的小日子,你過你的好日子,不管有多少牢騷,就跟那個潑辣的寶應姨太太去發吧,那個潑辣女人和你鬧起事來,你自己去對付吧。父子關系當然更僵了?!侗秤啊分杏幸痪湓挕白罱鼉赡甑牟灰姟?,輕描淡寫,就是1922年到1925年,兩年多沒有回家。從上海、溫州到揚州并不遙遠,惹不起還躲不起嗎?等于說,和父親毫無感情瓜葛了。這是《背影》所說的“我的不好”的第二層意思,顯然帶著懺悔的意味。

    1925年,朱自清時來運轉,他的朋友俞平伯推薦他去當時的清華學校,清華當時還沒有成為大學,但經過十年的籌措,設立了大學部和研究院(國學門)。本來是請胡適的,胡適推薦俞平伯,俞平伯嫌清華太遠,當時北大紅樓在北京市中心,而清華遠在西郊,不下一二十公里。他不像蔡元培校長,有公家的馬車。坐人力車(黃包車),費時,費錢,從清華到北京城里,雇一小毛驢,比較便宜。俞平伯就推薦了朱自清。

    正在為生計、為學潮苦惱不堪,打算離開教育界的朱自清,十分興奮,來不及搬家,一個人在暑假期間到清華,當了國文系教授。工資大大提高,究竟多少?大概不會低于北京大學教授,至少有二百銀圓吧。對父親的經濟接濟自然提高,情緒有所緩和。但是,父親身邊只有那個兇悍的女人,情緒沒有地方發作。朱自清寄錢回家,錢收下,信不回,顯然是施加精神壓力。兩個犟脾氣就這么僵持著。后來父親終于找到妥協的由頭,來信說,我當時沒有耽誤你讀書,你也不能耽誤孩子讀書。你四個孩子怎么弄得過來???這是1925年,加上“大去之期不遠”,把朱自清深深觸動了,關系漸漸緩和。人生苦短啊,弄不好有子欲孝而親不在的遺憾。身為四個孩子的父親的朱自清,為父親的親情所動,反思自己的“不好”,無聲的眼淚,浸透了八年來潛在的內心愧怍,不但為當年在火車站的內疚,而且為多年來的無情的舉措。據朱自清弟弟朱國華回憶,他在《文學周報》上讀到《背影》,立刻拿給朱自清父親看,這個脾氣很壞的朱鴻鈞,讀著讀著就流下了眼淚。兒子懺悔了,父親也諒解了。為什么不馬上把生母和孩子送回杭州,而是過了兩年,才讓親生母親帶著兩個孩子回揚州,自己和太太武鐘謙和兩個孩子去了北京?這是因為“家庭瑣屑”。除了他的經濟問題以外,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那個非常兇悍的寶應的姨太太,跟他母親,還有和他妻子有矛盾,是可以想象的。朱自清在《給亡婦》中說過:自己從揚州突然半途辭職出走。太太被趕出了家門。情感的傷害,兩年時間的療程不夠,最后折中,自己和妻子帶著兩個孩子到北京,讓生母帶兩個孩子回揚州。

    按常理來說,分裂的兩個小家庭,又統一為一個大家庭了,萬事大吉了。但是,親子之愛從隔膜到交融,心路歷程艱難而曲折。愛的傷痕至少還留下一點余波。這一點,滲透在朱先生的另一篇杰作《荷塘月色》中。

    讀不出其中的隱衷,不但讀不懂《荷塘月色》中的精彩,反而幾乎是舉國一致地歪曲。

    二、有一種自由叫作享受孤獨

    《荷塘月色》是1927年7月寫的,八九十年來,有非常多的解釋。據賴瑞云統計,到20世紀90年代為止,共六種解釋。有四種說朱自清此時為動搖于革命與不革命之間而苦悶。權威學者引用了朱自清當時寫的《哪里走》。朱先生說自己屬于“petty bourgeoisie”(法語:小資產階級),“徹頭徹尾,淪肌浹髓是petty bourgeoisie的。離開了petty bourgeoisie,我沒有血與肉。”(《哪里走》)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決自己的惶惶然”,但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的中和主義。還是別提超然為好”,可又不安心于超然,證據是《一封信》中所說:“最終的選擇還是‘暫時逃避’?!碑斎惶颖苁遣惠p松的:“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錢理群先生在1993年第11期的《語文學習》上做了更為細致的闡釋:朱自清被南方四一二大屠殺弄得目瞪口呆,深感性格與時代的矛盾,既反感于國民黨,又對共產黨心存疑懼,產生了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認為一切政治暴力都是毀掉了我們最好的東西——文化?!弊鳛椤拔逅摹眴⒚芍R分子,有一種負罪感?!昂商猎律钡膶庫o的境界恰是作者的“精神的避難所”。

    把“荷塘月色”作為“精神的避難所”,有沒有道理?有道理,我充分尊重。但是,我覺得這個道理還不夠精確。那么多學者,種種說法,說來說去,從價值觀念來說,總是把眼光局限在是社會功利性的價值。其實,這主要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價值,應該是情感的審美價值,局限于小資產階級的苦悶,至少有兩點值得深究。第一,用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是眾多人群的普遍性,并不能揭示出朱自清的個性。從理論上說,普遍性的內涵小于特殊性,正如水果的內涵小于蘋果一樣。反過來說,特殊性的內涵大于普遍性,正等于吃了蘋果就大致知道水果是怎么一回事,而光知道普遍性的水果的定義,卻不知道蘋果的味道。同樣是小資產階級,老舍、冰心、巴金都有苦悶。解讀《荷塘月色》的任務是揭示朱自清的個性,不同于一般小資產階級的特殊性。僅僅說是小資產階級的苦悶是空洞的。第二,就是明確了朱自清的個性,也不足以將《荷塘月色》徹底解密。因為個性是心理多方面的統一,有其矛盾的各個側面;個性又是立體的,有其表層和深層,有其意識和潛意識。個性在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心情瞬息萬變,豐富多彩,矛盾重重,分別表現在不同的文章中。

    《荷塘月色》這樣的短文,不可能寫出他全部的個性,一個晚上的一次散步,只是他個性的一個片段。不可否認,朱自清有政治性的苦悶。他對共產黨人有相當的同情。例如對北大同學、早期共產黨領導人鄧中夏在思想上有過很深的共鳴。在1924年,他有新詩《贈友》,后來改為《贈A.S.》,這個A.S.就是鄧中夏,詩歌是對鄧中夏在《中國青年》上的《貢獻于新詩人之前》的響應。鄧氏在文章中提醒新詩人,不要陶醉于“怡情陶性的快樂主義”,“怨天尤人的頹廢主義”甚至是“無病而呻”,“多做能表現民族偉大精神的作品”,“特別多做警醒已死的人心,提高民族的地位,鼓勵人民奮斗,使人民有為國效死的精神”,“新詩人須從事革命的實際活動”,“坐在深閣安樂椅上做革命的詩歌”,沒有“親歷其境”,“空嚷革命而不去實行”,“作品也就不受什么深刻的感動了”(《中國青年》第10期)。朱自清讀后寫下了《贈友》?!吨袊嗄辍返?8期1924年7月轉載到《我們的七月》時才改名為《贈A.S.》,收入《蹤跡》時改為《贈A.S.》。朱自清以極罕見的熱情、激昂的音調,歌頌革命者英勇無畏,“要吹倒那不能搖撼的黃金的王宮”,實現“建立紅色天國在地上”的偉大理想。這是三年前的事。那時他入世未深,思想頗為激進。如今卻在矛盾中,只能苦悶徬徨。

    《荷塘月色》一開頭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學者們不約而同地聯系到“四一二政變”,但是,我覺得這明顯不妥啊。“四一二政變”是4月份,文章寫在7月下旬,中間是三個多月啊,4月、5月、6月及7月初,為什么就一點沒有苦悶?可見,心里不寧靜,不一定是政治性質的。就算是政治苦悶,也不會早上起來就苦悶,到晚上睡覺以前都苦悶,跟老婆在一起苦悶,跟老婆不在一起也苦悶。這不是變成政治機器人了嗎?根據我的想法,作為一個精神豐富的人來說,的確有苦悶,這種苦悶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性質。

    不寧靜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由于“四一二政變”,時局不穩定,學生要求提前放假。當然,也許是借口,學生最好每天放假。學校就提前,原來8月放假,提前到7月。對于朱自清來說,這么長的假期,兩年沒有回家了,跟父親關系雖然緩解,但是見了面,父親會不會饒過自己呢?會不會跟自己算不孝的總賬呢?弄不好“觸他之怒”就糟糕了。是不是和老婆商量一下呢?不能。老婆在他出走那三個月被家人羞辱的心靈傷痕,最好不要觸碰。沒有人好商量,到荷塘那邊散散心吧。

    那個荷塘日日經過,平時并不怎么樣,小煤屑路、不知名的小樹。白天很少人走,夜晚有點怕人,是個鬼地方啊。但是,今天月光很不錯,應該有另外一副樣子吧。散散心,可能就寧靜一點吧。沒有想到,一到荷塘,“好像來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同樣的荷塘就變成不同的樣子,因為心情不同啊。怎么不同?“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這句話很關鍵。錢理群先生他們所分析的政治苦悶,那是平常的自己。但是這時卻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跟平常的自己不一樣。這說明,他有兩個自己,一個是平常的自己,一個是此時此刻的自己。平常的自己怎么樣?“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獨處也愛群居”。熱鬧也好,冷靜也好,獨處也好,群居也好。但是,今天不一樣,“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獨處的妙處”,這是文章的靈魂。孤獨成了享受。為什么呢?“自由”。自由在哪里呢?“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意思是完全沒有外在的壓力啊。主張政治的苦悶的,在這里可以找到論據,自由啊,國民黨白色恐怖,不自由啊。但是,《荷塘月色》全文讀下來似乎沒有政治啊。

    從理論上說,自由這個范疇起碼有四種內涵。第一種,相對于自由散漫,和紀律是對立的統一,上課遲到啦,校園里打架啦,違反紀律。第二種,是哲學的自由,相對于必然而言的。自由乃是對必然的認識。這是斯賓諾莎提出的名言,被馬克思肯定了,毛澤東也用過。什么叫自由?。磕泷{馭它的必然性、規律性,就叫自由啦。譬如,你去游泳,頭悶下去吐氣,頭側過來吸氣,這叫作自由式??赡阌X得不自由,為什么要這么強制?我偏偏頭悶到水里吸氣,頭抬起來吐氣。那這種自由,最多堅持十分鐘,你只有上救護車的自由了,也就是失去自由了。第三種自由,是倫理的自由。比如,我現在結婚了,又愛上了一個女孩子,自由戀愛嘛。不行,你結婚了,你就沒有自由戀愛的自由了,因為這里你有責任。責任和自由是對立的統一,責任限制你的自由。第四種自由,是政治的自由,對專制而言,獨裁而言。

    按下慢表,我們細讀文本,分析朱自清的“自由”屬于哪一種。

    因為自由,享受到獨處的妙處。所以這本來并不怎么樣的荷塘在月光下特別美好,一連用了十四個比喻來形容荷塘月色之美,特別是那個微微的花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用縹緲的聽覺來形容嗅覺。荷塘里面光和影的旋律,像小提琴上奏著的名曲,用美好的音樂來形容畫面。很精彩,精彩在哪里?好多年沒有人說得出,幸虧20世紀60年代初,錢鍾書先生寫了《通感》。老師們望風景從,終于有了理論上的權威解釋。但是,許多同人忽略了,十四個比喻后面他又補充一句,“這時候最熱鬧的”,你們還記得下面是什么嗎?哦,“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個時候并不完全是寧靜,還有熱鬧的一面。但是,朱自清先生的感官拒絕了熱鬧。這是抒情詩文最起碼的技巧,并不是像有些先生們所講的,要觀察,什么東西都寫出來,而是進行選擇,符合你的感情的加以同化,不符合的,就充耳不聞。朱自清享受著心靈不受任何外部干擾的“獨處”的寧靜,以至于外部的喧鬧聲音完全聽不到。那么,內心寧靜不寧靜呢?

    看下去,好像并不寧靜,他想了些什么?前幾年,香港教育局請我給中學骨干老師講課,講到“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課文就完了。我說,下面還有啊,聽課的老師說,沒有了。我說請打開電腦,果然,下面還有梁元帝的《采蓮賦》等,刪掉這么多,文章被腰斬了,都沒有感覺。從這里,你們可以想象香港的語文水平菜到什么程度。教了好多年的《荷塘月色》,還沒有念過全文。

    梁元帝的《采蓮賦》開頭一句,“妖童媛女”;妖童,青春靚麗的帥哥,媛女,時髦的靚妹。干嗎呢?題目是“采蓮賦”,其實,這些是帥哥靚妹,根本沒有采蓮。而是“蕩舟心許”,眉目傳情?!胞o首徐回,兼傳羽杯”,鹢首就是這個船上畫的鳥頭,慢慢地轉過來嘛,兼傳羽杯,羽毛一樣輕的杯子,互相傳遞,喝酒,那完全是在調情嘛。女孩子很有技巧,說是要離開,但是“棹將移而藻掛”,剛剛要劃開,那水藻把槳給掛住了?!拔穬A船而斂裾”,船還沒有離開,就要翻掉的樣子,這么危險才有帥哥關注啊,快快幫忙,把裙子撈起來。

    朱自清在這里留下了矛盾,本來寧靜得蟬聲和蛙叫都充耳不聞,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可現在腦子里,卻神往青春熱鬧的場面。本來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那現在想了什么?男女調情的場面。那是宮體詩,帝宮如此,老百姓怎么樣?還怕你不明白,想到《西洲曲》,民歌?!安缮從咸燎铮徎ㄟ^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中學語文課本里注解,蓮子是什么?哎,蓮就是“憐”,就是愛,蓮子就是Love You。(笑聲)這個朱自清非常老實,反襯他內心的寂寞,向往某種青春的歡暢。怕你還不明白,接著特別反復說明:先是“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風流的季節”,后是“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p>

    但是,他這樣想,是很自由的啊。這個自由來自“獨處的妙處”。

    余光中先生讀不懂這個“獨處的妙處”,批評說,這個朱自清真奇怪,晚上散步居然不帶太太。(大笑聲)我看了以后一肚子惱火,請允許我講了句粗野的話“你管得也太寬了”。(笑聲)你還讓不讓人家活?人家寫的就是這段心靈的獨處啊。有那么半小時的自由。有一位學者的一篇論文,說朱自清這時內心充滿了一種騷動。(笑聲)平常群居的時候,把它壓下去了,超出平常的自己,獨處了,思想上自由一下,總可以的吧?

    就這么想得很自由,很過癮的時候,不知不覺走到家里了。剛才迷迷糊糊唱著兒歌的妻子和孩子完全睡著了。趕快把門帶上。

    這一筆很關鍵啊,關鍵在哪里?獨處的自由結束了,太太、孩子就在眼前,恢復了平常的自己,那就意味著不能自由亂想了,因為太太孩子,提醒著責任,家庭的責任,所以就在七八月間,朱自清終于回揚州探親了。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自由的內涵,四種之中,朱自清寫的是哪一種?。磕蔷褪呛拓熑螌α⒔y一的自由,屬于倫理性質的。和許多學者所設想的反對專制的自由沒有關系。當然,這也不意味著,朱自清的苦悶僅僅是倫理性的,政治性苦悶仍然沒有解脫。這年9月他寫了《一封信》,在那封信里是滲透著政治苦悶的。但是,那是心靈的另一個層次。

    你們可能要質疑,這樣的分析,可能是孤證,還不能雄辯地證明獨處的妙處在于自由。那么,你們讀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嗎?在那里的朱自清是很有頭面的,他和俞平伯一起到你們南京,那秦淮河有歌伎唱歌,他是很想聽聽的。但是,那時不是獨處,俞平伯就在后面,就不太自由了。人家拿個折子給他點歌,他很想聽一下,未免假正經,說不要不要,很希望俞平伯說要。但俞平伯也不要,人家就非常掃興地走掉了。朱自清心里十分遺憾,潛意識仍然十分“騷動”,坦承他的“顧忌”,就是“在眾目昭彰的時候。道德律的力,本來是民眾賦予的;在民眾的面前,自然更顯出它的威嚴了。我這時一面盼望,一面卻感到了兩重的禁制……在眾目睽睽之下,這兩種思想在我心里最為旺盛。她們暫時壓倒了我的聽歌的盼望,這便成就了我的灰色的拒絕?!?/p>

    不在獨處中,就沒有自由了。

    我說了這么多,就是告訴諸位,對朱自清,還有對任何一個作家,都不能簡單化理解。朱自清的精神是立體的,多層次的。在散文中,寫自己內心深層次的孤獨,水平是很高的,從世界文學史上看,是第一流的,比美國梭盧的《瓦爾登湖》,我覺得要好一點。那個美國人,老是一個人在湖邊,東想西想,說的不過就是和寂寞為伴,就不寂寞了,翻來覆去就是不平常的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在不平常和平常的自己之間沉浮,思緒才不至于單調,幾十萬字就這樣平面滑行下來,實在是太啰唆了,看得我煩死了。但是,今天時間已經超過了起碼半小時,我沒有辦法講他的啰唆了,我再饒舌下去,就比那個美國人更要煩死諸位了。

    非常感謝大家的耐心,據我觀察,沒有一個上廁所的,更沒有上了廁所不回來的。

    根據作者在東南大學的演講錄音記錄整理

    盧風華整理,作者修訂于2022年5月6日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99热|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_区二区三区观看|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5555|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鸦窝| 91大神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日韩精品射精管理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97|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毛片真精品|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riav|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久久99精品国产|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黑猫福利精品第一视频|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 亚洲精品在线网站| 国产AV国片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 精品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亜洲毛片| 国产天堂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素人福利|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 国产精品二区在线| 久久中文字幕精品| 精品爆乳一区二区三区无码av| 99久久综合精品国产|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 | 亚洲国产精品13p| 四虎国产精品永免费| 青草热在线精品视频99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