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無國界病人》創作談:理想的醫院
    來源:收獲(微信公眾號) | 師永剛  2022年07月18日09:32

    2022年5月10日,我在美國MD安德森癌癥醫院進行了復查。

    CT檢查結果:

    放射性肺炎得到進一步減輕。

    病因不明的右肺非常小的結節,幾乎消退。

    我在MD安德森的主治醫生哈勃教授(MOUHAMMED A HABRA, MD)對此的診斷是:stable(穩定)。

    他決定再次延長隨訪時間,每半年做一次增強CT。

    這是一個我期待已久的重要消息。此時距我沒有治療已有3年時間。3年對于腫瘤病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嘉獎。

    我正在進入對一個癌癥病人非常重要也非常關鍵的隨診期。傳統意義上,如果治療結束5年,沒有復發,就達到了醫學上的臨床治愈。

    我離這個目標還有2年。到達這個時間后,我還需要漫長的一年一次的隨診,并且沒有時間表。

    癌癥病人的人生,就像是一場艱難的馬拉松,因為終點看上去遙遙無期。

    自2012年9月在體檢中發現自己身患罕見腫瘤“腎上腺皮質癌”,至今我已在國內的協和醫院與美國的MD安德森癌癥醫院治療了將近10年。

    這10年里,有8年我是在從未間斷的治療中度過的。

    10年間,我在這兩家醫院共做了超過60次增強CT、PETCT、X光。

    這些幅射相當于多少?

    據美國專門研究癌癥篩查的USPSTF的建議,一次常規CT的放射線相當于:拍75次常規X光片,乘長途飛機250次,2年自然背景的輻射。常規診斷用的CT輻射劑量約 7 mSv(毫西弗。輻射劑量單位)。而我累積的劑量至少500mSv。這個輻射劑量相當于我在全球乘坐了超過15000次飛機,或者拍了4500次X光的劑量。而這僅僅只是普通CT的劑量,我絕大多數檢查時所做的是增強CT與petct。這個劑量是普通CT的一倍以上。

    但這個看上去似乎挺嚇人的輻射劑量,相對于我所做的6個周期50多次總數近300GY的超大劑量放療來說,則幾乎不值一提。

    這10年間,我做了2次手術。一個是在協和醫院切除掉的將近兩公斤的腫塊。一次是在MD安德森做的椎骨水泥手術。一個大手術,一個微創。均全麻。

    2個周期的大劑量化療。

    3個周期2種免疫藥物長達4年的臨床試驗。

    一次腸鏡、一次喉鏡。

    急診3次,住院4次。

    我歷經中美兩國兩家頂尖醫院,其間至少有數十位醫生先后參與過我的治療。

    其間辛苦,回首再看,不過一堆數據而已。

    身體緩慢修復,時間正在重新生長。

    人間的事往往如此,當時提起痛不欲生,幾年之后,也不過是一場回憶而已。

    從生病之初,就有朋友要我把在MD安德森癌癥中心治療的情況記錄下來。他們認為這對于其他的病人,或者我自己都有重要價值。

    但最初的那幾年,我一直忙于各種治療,在病痛中無法去思考這些看起來似乎重要的故事。那時我重癥纏身,心神俱疲,對于人生充滿絕望。不敢相信自己可以得治,也不敢相信命運會在最后關頭,再次把我從下沉中打撈起來。我不知可否活到明天,所以對于去記錄自己的病歷以及身邊的故事,沒有任何熱情。

    我其實非常抗拒寫這本書。

    4年前,動筆寫這本書的時候,一度非常糾結,難過,不敢正視那個寫在醫生電子病歷里的自己的病情以及這8年間的驚心動魄。其實根本原因是糾結,自己會成為這本書的主角,而這不是我想要,也不是我想表達的,甚至我不想讓人知道的故事。

    它一度是我隱藏最深的秘密。

    罹患癌癥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判決,它天然的讓你與正常的世界拉開了距離,尤其是癌癥,這是一個身份,也是一個處境,同時也是你自卑的開始。

    我忍受不了同情,也忍受不了人們的關心。

    我開始變得軟弱,甚至焦慮。疾病不但會改變身體,也會改變你的思想。

    我有相當長的時間,隱居在休斯敦這個醫院附近的社區,與一群癌癥病人為伍。有一段時間,我消失了,或者說藏起來了。我的母親去世前不知道我生病的消息,她一直活在對于兒子“出人頭地”的想象里。我的朋友們在傳言中也不敢來打聽。朋友們只看到我在社交媒體上燦爛的笑臉,看到我想告訴他們的一切都非常好的假象……他們并不知道,這些笑臉,是躺在化療病床上的我,用虛弱的手,打出來的每一個字來掩飾的。

    我怕他們知道我是一個病人。是一個癌癥病人。

    癌癥……“它曾經是私密的,需要小聲說出來的疾病”,現在也仍然是一種令人聞風喪膽的字眼構建的圍墻。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寫道:癌癥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疾病,更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和政治范疇的疾病,一種充滿懲罰意味的疾病。

    癌癥患者是一種身份,也是一種“原罪”。

    當疾病襲來時,不但要承受來自病痛的創傷,同時還要接受人性的歧視,被許多人遣忘,或者被朋友疏遠……

    癌癥患者因此而面臨的生活,往往超越了人們的想象。

    雖然許多時候,我并不在乎別人是否在乎我。

    我的一個朋友知道了我試圖記錄這段生活的想法。警告我:一旦這本書出版,你將要在公眾或者讀者中,被賦予一種符號:癌癥病人。不論你是否治愈。而且你將會迎接同情、或者虛飾的贊美。也許是一種“隔離”,一種“精神隔離”。

    我就在這種猶疑中反復。寫寫停停,寫了數萬字,就擱置了。

    促使我下決心繼續寫完這本書的是兩件事。

    2019年,我在經過2年的KEYNOTE(國內叫做帕博利珠單抗,病友通稱K藥)的免疫治療后,身上的腫塊絕大部分被消殺。但在治療結束4個月后,我的CT結果顯示,右肺已增至1.7厘米。這意味著我有新的“寡轉移”。在做完SBRT放療后,我回到北京進行“K藥”的3劑增強治療。很幸運,我在這所民營醫院里遇到的都是很負責任的協和醫院的醫生。(他們當時似乎可以多點執業)。因為PD1在國內上市的時間不長,我是他們遇到的唯一的一位打過兩年“K藥”的腫瘤病人。他們需要我提供在MD安德森的病歷,研究后,才決定在我簽字責任自負的情況下,給我打了三劑“K藥”。但他們提了一個要求,要我把那份至少20多頁的MD安德森治療的英文病歷,復制一份給他們。因為這是一個完整的治療腎上腺皮質癌的標本。經歷了手術、米托坦,化療、免疫治療、放療等各種治療。他們對我的治療很感興趣。聽我認真談了一下自己在MD安德森治療的經過,他們說,這個病歷對于治療國內的病人有借鑒作用。

    這是我第一次發現,自己的治療,也許對別人有參考價值。

    一個月后,我接到了一個電話,他說自己是一個廣西的病人,才十八歲。他也身患腎上腺皮質癌,但已肝轉、肺轉,失去了手術指征。在國內跑過上海、北京等幾乎所有可能治療這種疾病的醫院,但卻無可奈何。他的醫生把我的電話給了他,他想咨詢一下能否去美國治療。我看了他的病歷,肝上的轉移腫塊已有5厘米左右,肺部在3厘米以上。已影響到了呼吸。他問我有什么辦法?我沒有辦法,只有經驗。我提出兩條:一是如果想去美國治療,我可以幫他預約醫生,同時把赴美治療的方法,需要的治療費用,寫了一個詳細的清單。給了他。二是我建議如果去不了美國,能否請醫生會診,局部放療或者手術?先把腫瘤負荷減下來。

    但不幸的是,僅2周后,他就失聯了,打過去電話,家里人說他已去世。

    這是對我最大的打擊。眼看著一個病人去世,但卻無能為力。

    如果早一天找到可以治療這種疾病的專科醫生,早點找到一個對的方法,也許,他現在還活著。也許,他已有了女朋友,有了美好的生活。

    幾乎所有的病人都是瘋狂的求生者,活著對他們來說,是某種特別的使命,也是一種下意識的進攻。活著,活著,他們都是對于生命真實的追求者。

    但癌癥病人一旦確診,其實就陷入泥沼。因為沒有現成的指南,也沒有現成的醫生,告訴你應當如何辦,如何治療,如何去找到那個可能治好自己腫瘤的醫院、醫生與藥物。

    我第一次后悔,沒有把自己的經歷寫下來,提供給他,也許,他會看到這本書,也許,他會找到自救的方法。

    生病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學習或者自救的過程。有的人失敗了,有的人則從別人的經驗中,找到了方法。

    2年前,我有個朋友查出了腦部有一個動脈瘤。動脈瘤不是腫瘤,但卻非常危險。美國總統拜登,就曾做過兩次動脈瘤手術。動脈瘤最大的危險,是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自爆。朋友去找了北京一家著名的神外名醫,并且很快住進了醫院,準備手術。他的弟弟也是神經外科醫生,與那位神外名醫交流過手術方案后,他弟弟說這家醫院用的是從法國引進的第一代技術,現在國際上已大多不太采用。有效率僅90%左右,仍有相當大的危險性。目前美國與日本已普及第二代技術。他的弟弟要他選擇日本或者美國醫院去做手術。當時有好幾個朋友勸他,這已是國內頂尖的神外醫院了,他們用第一代技術也治療了上千例患者。再說國內的外科醫生做手術較多,這是個熟練工種,日本與美國醫生的手術量少、手生。在手術這塊,國內的醫生肯定比美國與日本醫生強。其間朋友曾與我溝通過,我把美國相關的手術資料發給他供他參考,同時也把我了解到的一些美國醫院動脈瘤手術方面的資料提供給他,供他參考。這位朋友有醫療的基本知識,有他弟弟的專業把關,他最后決定選擇去費城托馬斯?杰斐遜大學醫院做手術。給他做手術的是一位猶太裔醫生,他看過朋友的核磁膠片后說,這個手術我可以做,我做過同類的手術有200多例。

    這位猶太裔醫生做的手術只有國內同類醫生的零頭。他給了我這個朋友2個手術方案,手術前,連續交流了2次,每次均在半小時左右。我的朋友說,他看明白了自己在做什么手術,他的醫生做了哪些準備。并且這種準備讓他覺得心安。

    這個手術朋友花了16萬美元,至今沒有任何后遺癥。

    朋友告訴我:“做手術多,并不一定就可以做好手術。或者可以做一個完美的、不引發后遺癥的手術。”

    越來越多的朋友,在患癌或者心臟疾病后,開始赴美國赴日本或者歐洲治療。

    他們往往是在國內窮盡所有的治療手段后,開始抱著最后一絲希望,無奈去歐美國家治療。他們有的是為了一種國內并沒有上市的新藥,有的只是為了去做手術,或者尋找一個新的治療方案。我在休斯頓那個癌癥村里認識的許多晚期癌癥病人,往往把MD安德森當成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站。

    在休斯敦MD安德森癌癥中心兩英里外的這個社區里,從2012年開始,前后至少有數千名癌癥病人住在這里。而在美國治療的中國病人,已超過萬人。這個社區被稱為休斯敦的“中國癌癥病人村”。住在這里的有上市公司的老總,房地產商人,大名鼎鼎的要人,也有賣房子借錢給孩子治病的工薪階層,以及國內各大醫院派出去學習的醫生與訪問學者。

    癌癥病人扎堆住在這里,是因為這里各種治療的信息非常多。每個人都有一個不同的治療方案,肺癌以及各種罕見的癌種,都可以找到同樣病情的病友,使大家可以互相提醒,互相提供各種幫助。這里幾乎是MD安德森各種治療方案的流通平臺,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是病人,同病相憐。疾病使大家變得平等。

    但金錢仍然決定了活著的長度。治療腫瘤是金錢的比拼,藥比金貴。MD安德森癌癥中心幾乎是全美最貴的醫院,一個增強CT需要一萬美元,抽一次血要1000多美元。這里并不只是富人的天堂,更多的是許多賣房借錢來求生的普通人。你如果有財力堅持下去,你就可能用到最先進的腫瘤藥物,也可能參加最先進的臨床試驗。幾乎每個病人,都有過自問花費10多萬美元,購買一種可以延長3個月的化療藥,是否值得的糾結過程。也有的病人花費了數百萬美元,但最后卻仍然醫治無效而葬在異國他鄉。國內曾有個紀錄片拍到了一位上海的女病人來MD安德森治療,最終因無法承擔這里的費用,而無奈回家的悲傷故事。

    錢花了,人沒了,這種困境在癌癥治療中,幾乎是一個常態。

    也是這個癌癥村里的常態。

    在這里,有的病人并沒有能夠挽回自己的生命。有的病人也只是多生存了幾年時間。但也有相當多的重病患者,在那里起死回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有一段時間,我成了這個社區里治療時間最久的病人。

    這10年間,我一直住在這里,幾乎認識了所有來這里治療的病人。

    許多新來的癌癥病人,大都要咨詢我一遍在MD安德森如何治療,如何預約醫生,如何參加臨床試驗的問題。

    而國內的朋友,也時常電話咨詢我各種赴美治療的問題。他們有的是為自己的病情而問,有的則是為了自己的家人。

    MD安德森癌癥中心治療腫瘤的水平與國內醫院有何不同?如何在中美最好的醫院,找到最好的那個適合你的醫生?如何去美國治療?

    這些,都是我走了很遠的彎路,才走到路的中間,而不是終點。

    但這些,對于那些剛患病的人,卻是一堵堵墻。

    作為一個病人,最大的困惑其實是在選擇醫院、醫生時,普通人很難作出正確選擇。對疾病和治療的了解,有很高的專業門檻,好的醫院好的醫生,永遠都是稀缺資源,怎么能找到稀缺資源,及時治療,這是一個問題。相對前兩點來說,最致命的還是錢。很多家庭一考慮到錢就已經準備放棄治療,這反而成了第一道門檻。“醫學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肉身苦難,世情倫理。血水里浸泡苦水里來去,永遠充滿希望也永遠充滿遺憾。”

    也許,我應當為自己做一個記錄,寫完這本如何赴美治療癌癥的書,以及我在MD安德森癌癥中心治療癌癥的8年3000天的經歷,為國內的癌癥患者、患者家屬、醫生提供一本指南,或者參考。

    這可能是我寫這本書的初衷。

    許多人的癌癥回憶錄大部分都是個人戲劇,成為講述個人勝利或悲劇的個人史。這本書中有我自己的治療歷程,赴美國治療的中國病人群體的真實故事,以及這些人在兩國間奔波求生的生命記錄。癌癥治療中的理念,藥物研究的最新進展。

    除此之外,理想的醫院與理想的醫生,也許是我這本書所想要表達與尋找的主題。

    但什么是理想的醫院?

    當我生病的時候,我來到醫院,見到的第一個人是負責分診的醫生。他是我的就診向導。他負責初步檢查,解決我的基本問題,確診什么病,然后告訴我在國內有哪幾個醫院,是治療我這種疾病最好的,幫我給出兩個以上主治醫生名單。并告訴我這兩個主治醫生不同的診治風格以及優缺點。然后由我選擇。

    選定醫生后,再幫我預約到他。

    因為看病是有門檻的,光是疾病的名稱,就容易讓一個不解內情的人陷入困擾。也就是說,我理想中的這個醫院是一個“傻瓜式”的醫院,病人來到醫院后,只要把自己的病情、要求,告知導診的醫生,就可以預約到合適的醫生,然后開始進入下一步的治療。

    我理想中的醫院,像一個讓人心安的酒店,而不是蜂擁而入的集市。是一個讓醫患雙方都能感到安心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醫院應該是有溫度的,建筑與裝修設計讓患者住起來像家,而不是冰冷的白色儀器的堆棧,讓人不寒而栗。這里沒有人拿著一袋袋的沉重的CT膠片,所有的醫囑、所有的診斷、處方,都有一個電子病歷。這個電子病歷,可以在任何一個其他的醫院打開。CT掃描結果是互通互聯互認的。

    我理想中的醫院,有免費高速WiFi,有明亮整潔的大廳,免費的咖啡,隨處可見的舒服的沙發,以及免費的電腦、電視。去見醫生時,你會得到至少15分鐘以上的問診時間,就診是私密的,有獨立的診室,診室里只有你與你的醫生親密交談,而不會有其他的病人,站在診室里,看著你脫掉衣服,或者旁觀你檢查身體。然后家人是可以參與陪伴的。

    在這家理想中的醫院,如果你有醫療急救需要,或者臨產,無論你是否有經濟能力支付醫療費用,無論你是否有醫療保險,你均有權在這里接受必要的診斷和必要的暫時治療。而不會在病人生命的緊急關頭,醫生仍在等待家人支付完費用才會手術,才會讓他住院,才會搶救這個病人。

    說完了理想中的醫院,還想說一下理想中的醫生。

    這個醫生會尊重自己的職業,他會告訴你希望。并在第一次接診你的時候,就是你終身的醫生。除非你自己不滿意換掉他。他會一直跟進你所有的治療。所有的治療也均由他發起,比如需要放療,他會把你發給放療醫生,在放療醫生處做完治療后,你會重新回到他的診室。如果病情進展,這個首診醫生會發起MDT(多學科會診)討論,確定新的治療方案后,繼續治療,當你窮盡所有的治療方案,用盡了指南中的所有藥物,他還會把你推薦到臨床試驗組,用最新的藥,參加臨床試驗。

    這個醫生會為病人著想,而不是為錢著想。

    他會提供免費的藥品的機會,也會盡量幫你省錢,讓窮人能夠看得起病,讓富人能享受看病的過程。

    這個醫生會為你的治療方案爭論,甚至推翻另一個醫生的方案或者治療。

    這樣的醫生,我在MD安德森遇到過,在協和醫院也遇到過。

    什么樣的醫生是理想的好醫生呢?

    美國排名第一的綜合醫院梅奧診所,曾做過一次大型調查,給出了鑒定一個好醫生的7 個關鍵特征:

    1、自信:“醫生的自信給了我自信。”

    2、善解人意:“醫生試圖了解我在身體和情感上的感受和體驗,并將這種理解傳達給我。”

    3、人道:“醫生有愛心、有同情心、和藹可親。”

    4、個人:“醫生對我的興趣不僅僅是作為一個病人,與我互動,并記住我作為一個個體。”

    5、直截了當:“醫生用簡單的語言和直截了當的方式告訴我,我需要知道什么。”

    6、尊重:“醫生認真對待我的意見并與我合作。”

    7、徹底:“醫生認真、執著,負責。”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特征涵蓋了醫生的行為,而不是技術知識。而一個不合格的醫生的要點是什么,他們得到的反饋是這六個要點:膽小/冷漠/誤導/冷酷/無禮/慌亂。

    MD安德森是美國治療癌癥排名第一的醫院,協和醫院是國內綜合排名第一的頂尖醫院,身歷兩種不同國家最好的醫院,我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優點。

    協和醫院人山人海,但隨時可以掛到號,或者找到看病的機會。這種不用預約的方式有著兩面性,但好處也是最大的,隨時可以掛到醫生的號。在MD安德森,一個病人如果需要預約到自己的醫生,需要至少一至兩周時間。協和最多兩天。

    國內醫院的醫生一天要看50到上百人,每個病人的時間可能只有三分鐘甚至一分鐘左右。這使看診的感受并不會太好,但大家確實很急,時間就這么多,號已掛出去了,你必須在這么長的時間內把病人看完,看不完,就得加班。

    MD安德森看診的時間卻會根據每個病人的不同,來延續時間,直到解決問題為止。我最長的一次在診所時間是一個小時。那是我的病情出現轉折的時候,醫生會耐心地與我把病情聊透。我在做背部手術時,我的神外醫生與我就手術的方案,交流了兩次,這兩次每次都在半小時以上,我看懂了所有的手術步聚,這些手術指引明確。他們做得明白,我做得放心。手術當天只有我這一臺骨水泥手術,醫生做完就下班了。

    但后續他們的醫生會主動打電話給我。我有醫生辦公室的電話,電郵,他們回復我最快的就是電郵,電話往往很難打通,但電郵往往一分鐘前發出,最快的兩分鐘后,就收到了回復。

    這么快的交流與溝通,在國內顯然并不太可能。甚至是一種奢望。醫生們不會給你他的電話,或者電郵,你如果想見他,只能掛號。

    而在美國的醫院,這是一個尋常。

    我理想中的國內醫院,是中西合璧。

    酒店式的醫院,細分的專業醫生,預約制,但收費是國內的費用。

    醫生有充分的看診時間,可以與病人有基本的聯系與溝通。

    雖然這是一個理想,但我相信這樣的醫院正在出現……

    我們在必然的人生流程里,永遠地缺乏著經驗。

    生老病死,這四種人生的重要關節,唯有“病”,也許是唯一我們可以與之搏斗、周旋,也許治得好,去得掉的。

    疾病是人身體里的警鐘。也是隱藏在我們一生中的死神。它們似乎永遠沉睡著,只有時鐘的嘀嗒聲像我們的脈搏,提醒著我。

    我現在在與疾病漫長的纏斗中才只走到了半路,還有漫長的康復之路需要向前走。未來并非萬事大吉,復發和轉移的風險對于一個癌癥病人來說,永遠都存在,警報還沒有徹底消除。

    當然,經歷了此次漫長的戰爭,我已然可以冷靜面對,知道去哪里找到救命的醫生,救命的藥物,以及理想的醫院。

    理想的醫生。

    愿人間無病。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线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欧美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露脸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精品国产日韩久久亚洲|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久久精品|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99re热这里有精品首页视频|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丫丫|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百度|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京东 | 亚洲国产午夜中文字幕精品黄网站 | 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亚洲av| 中文精品北条麻妃中文| 日本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中文|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无广告| 97视频热人人精品免费|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免费|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婷婷|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精品国精品无码自拍自在线| 96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一区| 99热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久久只有这才是精品99| 久久久久久久久毛片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