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題材助力國產劇揚帆出海
10年前,《媳婦的美好時代》火遍坦桑尼亞。近日,斯瓦希里語版本《山海情》《三十而已》在剛果(金)、坦桑尼亞、肯尼亞、盧旺達、布隆迪等多個非洲國家播出,同樣收獲不俗反響。
國劇“出海”算不上新鮮事。86版《西游記》、94版《三國演義》都曾在海外引發過觀看熱潮;此后,古裝劇和歷史劇成為“出海”主力軍,《還珠格格》《瑯琊榜》《甄嬛傳》以獨特的中式審美風格和鮮明的文化辨識度風靡一時。近兩年來,“出海”國劇在數量增多的同時,“航道”也有了新變化,不僅大量劇集走出亞洲,還呈現出懸疑、甜寵、都市、古裝、年代等多類型輸出的格局,其中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現實題材電視劇受到海外觀眾追捧。
《雞毛飛上天》在葡萄牙國家電視臺的收視率達到23.2%;《溫州一家人》在古巴熱播;疫情期間,電視劇《都挺好》在哈薩克斯坦播出,引起廣泛共鳴;今年新春大熱的《人世間》,開拍僅一個月便被迪士尼買下海外發行權。在2020、2021年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評審的優秀海外傳播作品中,《山海情》《大江大河2》《理想之城》《我在他鄉挺好的》《在一起》《三十而已》《以家人之名》組成現實題材“矩陣”,占據榜單七成名額。
中國故事,不再僅僅是“給中國人看的故事”,而是有著全球傳播的可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國實力發展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吸引了越來越多好奇與求索的目光,現實題材電視劇作為“當下中國的某種鏡像”,可以幫助海外觀眾在故事里讀懂中國;另一方面,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制作水平提高,類型更為豐富多元,近年來更是打造出“讓主旋律更好看”的一系列現實主義力作,使國產劇集在全球競爭中保有競爭力。
此外,現實題材劇集頻頻“出海”還提出一個重要問題:跨文化傳播如何克服“文化折扣”?研究表明,受眾更傾向于接受與本土文化接近的文化產品。為解決眾口難調的問題,縱觀國產劇集的“出海”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從單一到多元、從近鄰到遠方”的戰略思路:面對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南亞觀眾,歷史題材和古裝劇便作為首先“出海”的代表,以文化上的“最大公約數”站穩腳跟;針對歐美國家觀眾對故事性強、類型感清晰劇集的偏好,敘事精巧、節奏感強的懸疑劇走出國門;當下,結合非洲觀眾社群觀念強、國家正處于發展中的現實,反映現代家庭倫理關系和國家建設的劇集便在非洲落地開花。
以《山海情》為例,數據顯示,該劇第一集在海外視頻網站熱播劇場頻道上線兩周后,播放量突破80萬,線上觀眾點贊率高達98%。這部聚焦中國脫貧攻堅成果的劇集展現了中國人民擺脫貧困落后、追求美好生活的決心與行動,也得到了非洲觀眾的認可。一名坦桑尼亞觀眾表示:“《山海情》的故事雖然發生在中國,但還是很有吸引力,也非常打動我。我喜歡主角馬得福,他改變了他的家鄉。”由此可見現實題材電視劇在海外傳播的力量:越貼近現實生活,越能尋得遠方的共鳴者;越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越能為中國故事找到理想的受眾。
我們也應看到,“出海”容易“出圈”難,劇集傳播的背后是文化的影響。目前尚未出現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象級國劇,證明國劇“出海”仍在路上、未來可期。唯有不斷完善建設國際傳播渠道,學習融通中外、美美與共的敘事表達,才能提高中國故事的到達率和影響力,為全球觀眾更好地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作者:呂帆,系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音視頻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