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1年度論文獎“博士生獎”訪談—— 蘇心:從茅盾先生的姿態和經歷中汲取勇氣
    來源:中國作家網 | 蘇心 陳澤宇  2022年07月08日11:00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于1979年,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中國現代文學館主辦并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合編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專門性學術刊物。近十年來,《叢刊》設立年度論文獎,堅持政治性、學術性、前沿性的統一,獎掖文學研究佳作,為刊物的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

    自2021年度起,《叢刊》在年度評獎中設立“博士生獎”分項,從在讀博士乃至碩士的論文中擇優評選,旨在鼓勵學界青年才俊的研究與批評,并進一步為青年學者和青年批評家搭建相互學習、相互砥礪的學術平臺。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李敬澤表示,“《叢刊》對青年研究者的探索滿懷期待,過去一向如此,今后仍將如此。”

    經過《叢刊》執行編委、責任編輯的推薦和評委的投票,共有7篇論文獲得《叢刊》2021年度論文獎,其中蘇心、夏寅獲得“博士生獎”。清華大學中文系在讀博士蘇心憑借《“牯嶺時刻”與作家“茅盾”的誕生》(《叢刊》2021年第3期)一文獲獎,接受中國作家網采訪時她表示,感謝《叢刊》對博士生的關注、包容與支持,日后將繼續從茅盾先生的姿態和經歷中汲取勇氣,立足“現在”、直面現實。

     

    中國作家網:蘇心你好,首先祝賀榮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1年度論文獎。作為首次獲得叢刊年度論文“博士生獎”的獲獎者之一,你的感受如何?

    蘇心:感謝《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編輯和評委老師們的肯定與厚愛,讓我有幸成為《叢刊》首次年度論文“博士生獎”的兩名獲獎者之一,這份榮譽對我而言意義非同一般。《叢刊》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前沿刊物,代表著學科領域的頂尖水平,像我這樣的學生是一邊讀著《叢刊》上的文章,一邊學著該如何做研究的。《叢刊》是非常重視青年研究者的成長與發展的刊物,從給博士生提供發表平臺到今年新設這項“博士生獎”,都可見勉勵后學的深意。在讀博士生其實非常需要在像《叢刊》這樣的高水平刊物上發表和展示研究成果的機會,真誠感謝《叢刊》對博士生的關注、包容和支持,也祝愿《叢刊》越辦越好!

    獲獎作品《“牯嶺時刻”與作家“茅盾”的誕生》

    (刊發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1年第3期)

    中國作家網:你的獲獎作品是《“牯嶺時刻”與作家“茅盾”的誕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1年第3期),請向讀者簡單介紹下這篇文章的內容和寫作過程。

    蘇心:《“牯嶺時刻”與作家“茅盾”的誕生》是在前輩學者對沈雁冰1927年廬山行跡及其“脫黨”性質的考證基礎上展開的,我嘗試在文中指出滯留牯嶺的時期對于沈雁冰其人、對于作家“茅盾”的誕生而言的特殊意義。“牯嶺時刻”不只包含沈雁冰在大革命失敗后充滿政治意味的“滯留”選擇,也是其走向文學創作的最初階段。通過分析沈雁冰在牯嶺時期的系列詩文創作,可見“幻滅”與“留別”構成了“牯嶺時刻”的雙重基調。正是在“留別”了因幻滅而疏離現實的自我之后,沈雁冰以作家“茅盾”的身份開始重新探索介入現實的方式。

    從具體的寫作來說,這篇小文章最初是我碩士論文(研究1927-1930年作家“茅盾”的“生成”)的一部分。經過修改后,曾在2020年12月舉辦的中國茅盾研究會第十二屆年會上進行報告。文章在《叢刊》發表后,也被收入新近出版的茅盾研究文集《牯嶺的矛盾》。在這一過程中,多位師友曾對我的寫作和修改提出意見建議;同時要說明,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解志熙老師在清華教授的《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課程的啟發。在此向所有指導、幫助過我的老師、學友表示感謝。

    蘇心,清華大學中文系在讀博士

    中國作家網:可否談談你的學習經歷?

    蘇心:2020年我從清華中文系碩士畢業后繼續在本校讀博。選擇深造和學術研究的道路,其實離不開本科經歷對我的影響。我的本科在重慶大學博雅學院就讀,博雅前兩年沒有專業之分,所有同學都要接受嚴格的中西方經典閱讀訓練,這些高強度的課程開拓了我的視野,也激發了我從事人文研究的熱情與關懷。本科三年級專業分流時我選擇了漢語言文學,在老師指導下進入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研習。值得一提的是,專業分流后每位博雅同學都要試寫一篇專業領域內的學年論文,我的學年論文即以茅盾為寫作對象,現在回頭看,才發現那時非常幼稚的試筆之作中,已經埋下了碩士論文選題的種子。

    中國作家網:請談談對你影響深刻的學者或作家?

    蘇心:還是繼續談茅盾吧。剛剛已經說到,茅盾可以說是我進入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后接觸的第一位作家,但自己本科時其實并不懂茅盾,等到讀研后閱歷有所增加,才逐漸開始理解他。

    茅盾(1896-1981)

    1981年茅盾在重病中寫了兩封遺囑,一封署名“沈雁冰”,請求中共中央追認他為中共黨員,一封署名“茅盾”,捐獻稿費給中國作協設立長篇小說獎金。這兩封遺囑為他的一生蓋棺定論,也提示我們去思考中國共產黨員“沈雁冰”與作家“茅盾”之間的關系。因此我會帶著“文學與政治”的視野去探索沈雁冰在“二十世紀中國”的行動與寫作,嘗試把握他在歷史之中的“變與不變”。回到大革命失敗后作家“茅盾”生成的那個時段,除了“牯嶺時刻”,他在《從牯嶺到東京》中奉“北歐運命女神”為自己“精神上的前導”,這同樣是個很值得討論的表述,二者都具有某種原點性的意義。在我看來,茅盾的“北歐運命女神”說指向一種立足“現在”、直面現實進而展開行動的態度。

    具體到茅盾對我的影響,我想說的是,茅盾對我而言并不只是單純的研究對象,在很多時候,我從茅盾的姿態和經歷中汲取勇氣。今天的我們面對劇變的時代、面對生活中越來越明顯的“不確定性”,更加需要這種精神力量。

    [美]格雷格?盧金諾夫、[美]喬納森?海特 著,田雷、蘇心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7月出版

    中國作家網:在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之外,你還關注哪些問題?檢索之下,發現你是近年很火的《嬌慣的心靈》一書的譯者之一。

    蘇心:在專業領域之外,我比較關注“教育”的問題,這背后有我所受的高中和大學教育的影響,也有跟著田雷老師一起翻譯《嬌慣的心靈》帶來的啟發。《嬌慣的心靈》是一本討論美國教育的書,分析了2013年前后起席卷美國大學校園的“安全至上”主義現象。兩位作者的討論聚焦于“互聯網世代(iGen)”,即指1995年及之后出生的代際群體,他們成長于“即時互聯”的網絡時代。按這個劃分標準,我恰恰屬于最早一批“互聯網世代”,于是譯書的過程對我來說也同時是一場映射和反思個人成長史的旅程。我想這本書不只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讀物,對當代青年同樣開卷有益,因為互聯網世代現存的種種問題,最終仍然需要我們自己來應對和解答。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国产热无码精品免费| 好属妞这里只有精品久久|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百度|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牛牛| 日本无码小泬粉嫩精品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大桥未久在线精品视频在线|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视|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视www|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麻豆|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直播|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53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mp4| 久久av老司机精品网站导航| 精品国产福利久久久| 国产偷国产偷精品高清尤物|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国产91在线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在线播放亚洲精品|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免费一|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国产精品成人69XXX免费视频| aaa级精品久久久国产片|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