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寄斬蛇》:重述中國童話
《李寄斬蛇》的故事取自晉代干寶所著《搜神記》,是一篇書寫少女英雄傳奇的古代幻想兒童小說。作為古代兒童小說,李寄見義勇為、智斬大蛇的藝術形象刻畫得十分成功,因而這篇作品被傳承了一千多年,至今讀來依然還是那么使人感動與難忘。
兒童文學評論家、學者王泉根教授在文言文原文基礎上對故事進行改寫,創作為極具張力的幻想繪本故事,以“蛇妖為害百姓—李寄挺身而出—李寄智斬大蟒蛇”的三個主要情節架構了一個驚險故事,并突出使用對比手法和細節描寫,如將“頭大如囷,目如二尺鏡”的大蛇與十二三歲的弱小少女形成對照,將李寄引蛇出洞的機智沉著與洞內被害九女的怯弱形成對照,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作品生動刻繪了一個智斬蛇妖、為民除害的少女英雄形象,歌頌了她的智慧、勇敢和善良——她不但見義勇為,而且見義智為;不但心地善良,而且機智冷靜。她能在做足充分準備、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智斗大蟒蛇,抓住時機,一舉奪勝。
圖畫部分由作品曾入圍金風車國際青年插畫家大賽、全國插畫雙年展優秀獎的插畫師大腦門創作。她用繪畫為文本做了更多的建構與互補,她的畫面和色彩讓緊張之處愈加緊張,溫暖之處更加溫暖,立體、豐富地刻繪出了小女孩李寄在不同場景時的多面形象,讓人物形象更直觀深入地走進讀者心中。
在當下,出版這樣的圖畫書,意義何在?
“中國童話古已有之。”中國本土傳統的神話、童話、幻想文學,既是豐厚的民族文化遺產,也是豐厚的中國兒童文學傳統遺產。在歷代文獻典籍之中,不難找出像《李寄斬蛇》這樣經典的古代童話作品。它們凝聚著歷代勞動者的智慧、情感與夢想,經過千百年的口耳相傳,已成為千錘百煉的文學精品,感染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兒童,向世世代代的小讀者傳遞著中華民族真善美的道德準則與價值觀、審美觀、生態觀,傳承勤勞善良、勇敢正義等中國人的精神品質;聯結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血脈、文脈與當下,聯結著未來中國孩子的精神生命世界。所以,發掘這些本土童話遺產,用現代理念和藝術手法轉化為孩子愛看的圖畫書形式,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可以讓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從兒童期注入,成為他們的文學記憶、文化基因,加強兒童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張曉晴:希望出版社圖畫書編輯室副主任。策劃圖書曾獲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專項規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