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具列傳》:野史與漁具的雙螺旋
盛文強常年行走在東海之濱,用時間的維度丈量空間的寬度。他遭遇海風、魚蝦和潮汐,海風里有鮮為人知的呼嘯和私語,魚蝦是古老漁獵民族在今世的化身,潮汐裹挾著無數孤獨的生命來了又去。于是舟楫、網罟、釣鉤便都有了靈性,它們亦真亦幻,介于生存和理想之間,我們從漁具身上看到了并不完美的自我。
《漁具列傳》的文本實驗性,在于以海上漁人常用的捕魚工具為載體,將東海的野史附著其上,將漁具與奇人異事緊密結合。如《船之眼》的開篇便是“一堆烏黑的銅錢堆在火炕上”,引發對這堆實物的想象:“銅錢上布滿了無數死者飛旋著的指紋”。接著開始講百年之前的故事,一名乞丐偷走了用來定船的六十枚銅錢,導致一個海上家族堪堪覆滅。故事講完,文中又寫:“我至今沒有找到那個乞丐,但它卻如影隨形。”否定了之前的所有敘述。緊接著,作者開始想象乞丐夜晚的歌唱,在末尾終于回到現實:“你知道這是我們家族最危難的時刻,雖然那時還沒有你我,但我們在彼時彼刻都命懸一線,隨時都可能崩斷。”通過時空穿梭與虛實輪回之法,他令一個簡單的故事變得曲折復雜,令人五內俱焚又悵然若失。
那些繩結、姓氏與歌訣自洪荒時代打馬而來,跋涉浩大的時空來到當下,忽然發現人性的貪婪、勢利、愚蠢與古時并沒有兩樣,好在它們終究可以活在一本書里。
觀察盛文強的敘事,其實非常有趣。他虛擬出“枕魚齋主人”,說此書是所謂古書的擴展版,文中的“我”便是枕魚齋主人,而作者作為擴寫者,必然要對文本進行改造,對“我”的視角進行介入。這種狀況與作者在文本中的“隱身”有某種相似之處。作者想在當今浮躁的社會中尋一片海洋,不免遭人側目,在現實中已不堪其擾,索性在文本中隱身,做一個草人避人耳目。
他虛擬了一系列的訪談、年譜。《網線直徑:鄉土經驗與數學模型》《宿四爺曾孫采訪錄音》《潮水時間歌訣》《蟹籠考》《何漁隱先生年譜》等題目,讓人很難相信這些東西能夠成為文學題材,作為單獨一個篇章,也無法為之分類,然而它們可以與正文形成對照關系,使文本更加撲朔迷離。
因為精神同類的稀缺,才甘心練就左右互搏之術。在《網線直徑:鄉土經驗與數學模型》中,不難發現對孤獨命運的書寫,人和人在本質上是無法溝通和信任的,世俗的準則也在層層疊加不可控的魔力。
種種現場體驗撲面而來,你會發現作者始終有一條暗線將其串聯,那條暗線便是潛藏的自我。正因為作者有著復雜的個體經驗,才對這些痛苦的體驗如此熟稔,運用起來駕輕就熟,絲毫不顯刻意,所以其行文常常被大段大段的個體抒情割裂。那些抒情借窮形盡相的描繪來渲染意象,又用意象帶給我們感觸,這是古老的東方審美,但帶給讀者的體驗卻是現代的,讓人想到自身的起落沉浮。試舉一例:
“我在夏夜里醒來,摸黑到弄堂口去吹風,那些發光的巨大鐘乳從天而降,整個世界因此顛倒——它們在我眼前猝然出現,倒掛或懸浮在半空,仿佛來自遙遠的童話國度,懷揣著不為人知的身世之謎,隨時都會有飛走之虞。走近細看,卻原來是成捆的網線,每根絲線上都有絲絲縷縷的月光在流溢,流動方向各不相同。”
大量的隱喻和意象打破時空秩序,跳蕩式的通感美學,使抒情連連攀升。在這里,作者注重表現瞬間的、復雜多變的內心情緒與印象,挖掘深層潛在意識與無意識的世界,怪誕、荒唐、夢幻,其中又有自陳身世的邏輯與理性。在日益蕪雜的當下,他的文本以一種更原始的手稿方式出場,硬生生楔進了機械時代的熙攘空間。
隱秘的漁具之書,在世上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