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梅作客江蘇書展:兒童文學如何記住童年記住鄉愁
為童年點一盞燈,為鄉愁煮一碗茶,在煙雨江南中觀車水馬龍,在合歡花香中看時光流轉。7月4日下午,兒童文學作家、蘇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王一梅作客“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大講堂”,以“記住鄉愁,記住童年”為題,分享自己多年來的創作心得,特別是在寫作時如何將“記憶”化為“文字”。王一梅繪聲繪色的演講,吸引了眾多聽眾。
王一梅的成長小說代表作“鄉愁里的童年”三部曲,包括《合歡街》《校長的游戲》《童年的歌謠》,分別講述了沙小雨、袁達兒、胡地丁三個孩子的成長故事。每個人物的成長命運都與合歡街這條彌漫著江南氣息的老街相連,鄉情親情在個體成長中的重要意義便不言而喻。對王一梅而言,“鄉愁里的童年”是一次具有特別意義的寫作,把回憶寫成故事,讓她感到童年不曾遠離。她忽然發覺,自己在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中尋找到一把尺,在構思故事塑造人物的時候不那么笨拙了。她拿上通往童年的車票,打開了記憶的匣子,站在一個煙雨濛濛的車站,登上屬于自己的時光列車,穿梭回略微泛黃的歲月畫卷中,重溫了童年。
在講座中,王一梅就她從記憶到文字的創作思路,與讀者們進行了交流,她將創作過程總結為記住景物、記住人物、開拓思維和形成主題四個步驟,最終她把“家、鄉愁、成長、溫暖和愛、夢想”付諸筆端。
畫地圖是王一梅常用的構思方式,整個創作過程中,她要時不時看看地圖,方便理清思路。“離開這幅圖,我的創作是完不成的。”她向讀者展示了幾幅她在創作“鄉愁里的童年”系列時的地圖手稿,二維的平面圖在她腦中成了三維的“立體空間”,逝去的歲月活過來了。
王一梅接著分享了“一寸蟲”的故事,示范如何開拓思維、打破思維定式。“寫作要有順應的思維,有逆向的思維,有求異的思維,還有追問的思維。所以寫作不光要有情商,還要有智商。有了這些思維,后面接著怎么寫就有數了。這就叫構思。”在思維的發散中,靈感與素材碰撞,擦出火花,便能奏出一曲獨一份的靈魂交響樂。
“寫作就是寫生活,從觀察生活出發,從回憶生活出發,基于構思再加一些觀點,最后用我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這是一個連貫的過程,是一個系列的過程。”王一梅筆下的合歡街隨著眾多故事的展開不斷由青澀變為成熟,街上的嬉笑言鬧、瑣碎家常相互串聯,構成了獨一無二的合歡街,這樣的合歡街永遠留存著王一梅的童年記憶,也見證著沙小雨、袁達兒、胡地丁三個孩子的成長。追憶童年,回味成長,鄉愁就有了“家”。
作為由中宣部出版局指導,江蘇省委宣傳部、省全民閱讀辦主辦的一項全民閱讀品牌活動,“書香中國?全民閱讀大講堂”自2015年4月23日落戶江蘇以來,已有莫礪鋒、酈波、康震等40多位知名作家、文化名人、專家學者,在南京、徐州、蘇州和揚州等地開講,為廣大讀者奉獻了一場場閱讀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