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西子詩的原野
他的漢名叫莫春林。莫西子詩是他的彝族名字,音譯。若意譯過來,這名字約等于“太陽光芒”。
2014年,以《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在央視“中國好歌曲”一曲成名時,莫西子詩已經36歲了,在上海和北京都漂過一段,做日語翻譯等臨時工作。把俞心樵這首詩譜曲唱出來,帶來了奇特的效果:歌曲的直見性命和爆炸力,直接跟他的彝族身份對接起來,仿佛是來自他的民族傳承。
同年,莫西子詩首張專輯《原野》出版。12個曲目,有4首是純音樂,8首是彝語演唱歌曲,全部為莫西子詩個人創作。他也是這些曲目的主要樂手,演奏了吉他、口琴、口弦、口風琴、框鼓、鼓。2009年就和他一起以“兩塊銅皮”搞樂隊的子楓,演奏了嗩吶、笙、馬補、笛、哨、巫毒鼓,依然是他最重要的伙伴。近年在一起偶爾合作、一起即興演出的竇唯,在7、8、9三首曲子里挎刀奉獻了鼓和吉他(《原野》《失去的森林》《月亮與?!罚K韭氫浺艉突煲舻睦钇?,點染了《山魈》《投胎記》《趕集》的吉他和鼓,《失去的森林》的采樣與合成器,《月亮與海》《思念》《螺髻山》的一部分吉他——他是這張專輯一不小心或會被忽略的重要制作者。
莫西子詩成長于云南的大涼山,那是至今依然保持著濃厚少數民族傳統習俗的彝族聚居地。如果不對它有所了解,這張專輯的許多東西可能會被誤會,會以另一種方式臆想、幻化,包括它的名稱。在我看來,莫西子詩的“原野”并非如大多數人所意會的,是一個平坦、開闊的一馬平川,而是多山的,林木茂密,由山脈、森林、河谷、溪流、高原、草場、村落等組成的,地面破碎、地形復雜,氤氳著蒼茫霧氣,具有地理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的地方。以大多數人可意會的詞,或可改稱為——“山林”。這是同名曲《原野》所展現的:震動天地的中國大鼓建構起莽原上日升日落的景象,大地隆起,風來云往,群山繃緊篷帆,林浪翻涌,人子卑微生息其間,大自然合唱著,紛繁萬物如大海向前伸展,沒有盡頭。
山魈是很古的詞,見此詞,如見三閭大夫獨吟《山鬼》。有一種解釋,比如《辭?!分杏幸粋€詞條,說山魈是一種獼猴。其實,在我看來,它更接近葛洪《抱樸子》記述的鬼怪:“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后,夜喜犯人?!痹谝腿松钪校渡谨獭肥菋寢屩v的故事,如此驚悚,以至夜行于山林中,一時草木響動,而四周山影重重,毛骨悚然,頓覺山魈忽至,如同行者呼朋引伴,倏忽成群,身前身后舞之蹈之,如云霧之形。演奏這《山魈》的樂器,口弦,也是極古,東漢記載它是女媧所作。兩片簧,或僅是兩枚篾片,置于口中,邊鼓吹邊撥弄,既有“錚錚”吹奏,又有金屬的震顫和泛音。不僅是口弦,彝笛、人聲也一起加入這神秘。這是彝人的夜,空寂中有心神悸動,又有天地能量翻涌,充滿熱力,空寂而飽滿。
彝人是歷史悠久的民族,有成熟的語言、文字,有自己的歷法、史詩?!皔í”也就是“夷”,是古代中原曾經誤解,警戒其西南方向,視之為荒蠻和威脅的那群人。上世紀30年代,這群人與紅軍交集,有恩義于長征,主席賜名“彝”,說這個字好,有米有絲有美德,正是彝人真相。
彝人世代相傳一種口頭文學,短小而講究音律,富于想象,也作格言警句之用,稱為“爾比爾吉”。也有好事者比之為“彝族人的詩經”。
《山魈》的歌詞,恰似“爾比爾吉”,又像超短的現代詩,譯成漢語僅有30個字:
那黑夜的鬼
要讓你走
白的路
黑的路
千萬別走白的路
要走
就走那黑的路
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要走那黑的路?因為母親早已告訴她的孩子,夢里若有鬼來誘引你,那白的路是萬萬不能走的。那是鬼布設的陷阱,鬼把它裝飾得光鮮明亮,它卻是虛無的,踏上即落入深淵。母親說:“要走就走那黑的路,那才是實實在在?!?/p>
專輯里的歌,許多都如《山魈》這般,極簡而有力,充滿了奇特的詩意,深埋著一個古老民族的文化?!吨酥唤腥臁罚g過來僅27個漢字:
你和我
相遇難
相知也難
憂傷和快樂
那么短暫
就像
知了只叫三天
戛然而止,余響訇訇,如知了遍山而鳴。在說什么?在說生命的飄忽、渺小、脆弱,在說人生相遇相知之難之短??蚬穆÷。纬纱笊降慕Y構;嗩吶不是北方嗩吶,而發出了西南群山的陣陣巫氣。
《趕集》可能又會引起誤會。我看到三年后該唱片的日本版,標題翻譯是漢字假名的“市場”,可能正是受此誤導所致。這首純音樂描繪的多半不是集市,而是黎明和清晨,在茫茫山野間奔走。一個人,頂多一家人,在漫漫群山之下,煢煢無依,趕赴集市之聚?!囤s集》其實是山景——口弦如水聲、山野回蕩聲;巫毒鼓如水甕、水滴,闃寂幽秘;嗩吶吞吐云氣,風聲悠悠,與尤克里里、吉他一起,放大變形為山間種種。晨霧靄靄,林莽蒼蒼,曉行人心氣蒸騰,但聞雄雞在遠方開始高唱。
《媽媽的歌謠》和《思念》是特別感人的兩首歌,毫無虛飾做作,純凈地流出對家人、族人的深情,讓人心有所感,聞聲落淚?!皨寢?我愿是你腳下的每一寸土/讓你輕輕/踩在我背上”,這是獨特民族的獨特表達?!端寄睢凡徽f它“化成山脈/化成雨水/化作稻田/化作道路/永遠地/住在我心里/守護在這里”如民族碑文般的歌詞美學,只說它的音樂,真像是大自然的風啊,有一種超越了抒情的松軟、寧靜與安詳。
《月亮與海》是首很特別的歌。主歌部分采用了與全片都不一樣的低吟、訴說方式,像是一首日本民謠。在副歌中,才飛騰到大涼山的意境中。
有謀略,不生澀,羞澀而無畏,這就是莫西子詩。這張專輯還有兩點格外神奇:
第一,它是罕有的原生態音樂,卻并無閉塞的少數民族形象,而不著痕跡地與大千世界交互,向當今音樂和現代性敞開。至少其中8首(2、3、5、6、8、9、11、12),是民謠搖滾的形式,吉他和口琴形成決定性的結構。它們使用了彝族特色樂器笙、馬補(15厘米長的細管竹簫)、克西竹爾(一種竹笛),卻也自然援引了“蒙古三弦”陶布舒爾。《星星是夜晚路上的眼睛》回望童年的星空夜路,竟然只用口弦和拇指琴(中國和非洲兩個最簡樸的民族樂器)完成,一個跳蕩的泛音線條和一個叮咚響的微型鋼琴,以點與線結合,效果傳神。
第二,專輯是北京制造,此時莫西子詩離家多年,可能受思念觸動,這音樂卻并不是思念,也不是回望,而是完整地復活和再造了大涼山某個獨特時空,彝人某個生命一刻。這作品不在其外,而就是在其中。這些歌曲是自在的,具有客觀、端然的品質,像是大涼山和彝人生活的另一種物性存在方式。
當然,那道光、那個靈性,最核心的東西,是穿透人心、翻越千山萬壑、真假音不停轉換的彝人聲樂。真是難以想象,莫西子詩,這個靦腆瘦小的人,瘦弱的身軀里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他唱著自己的語言,他叫喊著自己的靈魂,嘹亮中有一點點悲傷感覺。這些作品不是刻意撰寫,也不是援引舊制,而是以半即興方式,元氣淋漓,自然恣肆地奔涌。它們以原生的力,帶著強烈的畫面感,把真實地屬于彝族的群山、原野、森林、竹海、溪流、村寨、日月星辰、鳥獸人物,天地間的一切,都幻化、具現在我們眼前。這是相信萬物有靈,人與動植物甚至都存在著血源關系的民族的必然。因為自然崇拜,山川風土人物變得不一樣了,充滿了生命力和靈性!
一個人像一支隊伍一樣前進。莫西子詩就像是一支隊伍,歌聲后面,有影影綽綽的魂靈,與之一同進發。我喜歡王阿慶的這句話:“簡單的不簡單,不簡單的又很簡單??諘缣幱屑ぐ旱娜寺?,艱難處沒有痛苦的悲鳴。”
(莫西子詩專輯《原野》,忙蜂文化2014年出版。其中曲目是:1.山魈2.知了只叫三天3.投胎記4.趕集5.媽媽的歌謠6.丟雞7.原野8.失去的森林9.月亮與海10.星星是夜晚路上的眼睛11.思念12.螺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