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如何書寫文化保護與傳承 ——評柴可長篇小說《敦煌城志》
近年來,在主流意識形態的引導和規范下,在網站的大力扶持,作家責任的自覺承擔以及讀者的美好期待下,現實題材網絡小說逐漸升溫,屢創佳績,涌現了一批聚焦時代,關注現實生活,弘揚社會正能量,反映醫療建設、職場奮斗、文化傳承等領域的精品佳作,從不同角度和程度呈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描繪出欣欣向榮、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時代風貌。網絡文學逐漸由虛擬世界向現實生活的回歸不僅打破了幻想類小說一家獨大的局面,促進了文學生態的平衡,也體現了網絡文學汲取傳統文學忠實于現實生活,再現社會和人生豐富性、復雜性、多樣性的敘事風格,具有非常好的引領作用。
柴可創作的《敦煌城志》是在上述背景下產生的一部具有較高文學水準的現實題材網絡小說。作品圍繞國寶“敦煌城志”殘卷回歸故里展開故事,層層解開了60年前精心布局,只為找出盜取國寶的幕后之人和另一段殘卷的歷史謎團。小說摒棄了網文慣用的“打怪升級”“金手指”推動情節發展的模式,而是以匠心精神講述了一個精彩的中國故事,作者另辟蹊徑,以獨特的視角書寫和再現了大國工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而奉獻終生的精神。相較于傳統文學的思想性和審美性,網絡文學更側重娛樂性,《敦煌城志》則很好地平衡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兼備人文情懷和閱讀感受,使作品呈現出精品化的文學品相。作品以現實主義的風格重點表現了文化的守護與傳承。
60多年前,意氣風發的年輕學子董云鶴和周一海陰差陽錯間背負起將兩段敦煌城志殘卷送歸故里并找回另一段遺失盜賊手中殘卷的使命,周一海為掩護董云鶴回國而開始了長達60多年躲避文物盜賊米歇爾追蹤的漫長道路;董云鶴回國后來到敦煌,開始潛心鉆研修復敦煌壁畫技藝,并通過臨摹做舊,復制了兩段殘卷贗品,為的就是找準時機通過假國寶的回歸找出幕后盜賊和其手中的另一段敦煌城志。風雨兼程六十載,兩位工匠名師為國寶的回歸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嘔心瀝血,奉獻終生。作品對董云鶴的描寫著墨不多,但寥寥數筆,一位于風沙劍石、茫茫戈壁中面壁一生,80多歲高齡仍堅守崗位修復壁畫的工匠大師便躍然紙上。
如果說董云鶴和周一海的事跡體現了大國工匠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守護,那么董碧瑤與敵人斗智斗勇,利用自己的家傳絕學讓敦煌城志回歸祖國,周羽不顧個人安危誓死保護殘卷,后又拜董云鶴為師一起修復守護敦煌壁畫則是新一代年輕人的價值選擇和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文化的價值在于保護和傳承,而傳承的重任在于年輕一代,這是時代賦予年輕一代的責任,保護文化之根,任重而道遠。
在語言和情節上,這部作品以高度的人文情懷引領和塑造年輕一代的價值觀。“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文學的魅力首先在于語言的魅力。一方面作者注重對小說語言的淬煉和提純,敘述不累贅冗余,以精致的語言、嚴密的邏輯將國寶歸國的故事徐徐展開、娓娓道來;另一方面語言的魅力彌漫于整個作品中,充斥在字里行間,不流于表面形式,而注重內在的滲透效果,以此向讀者傳達作品蘊含的審美元素及主流價值觀。此外,作品在不違背“爽”感的前提下跳出尋常網文模式,注重情節的有機性,嚴密性,合理性。
小說以一個神秘的遠洋電話為始,伴隨敦煌城志殘卷的回歸,國內外文物盜賊虎視眈眈,由此拉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國寶爭奪之戰。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起11·20壁畫盜竊案的介入又讓整個案件更加的撲朔迷離,國寶爭奪戰,壁畫失竊案,案中有案,局中有局,環環相套,幾股勢力暗流涌動你來我往,警方和盜賊之間的博弈錯綜復雜,波瀾迭起,變幻莫測。細致優美的語言和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在為讀者帶來爽感的同時,也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將其內蘊含的關于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家國情懷等核心價值理念通過娛樂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地傳達給讀者,在滿足讀者對于休閑娛樂目的的同時也獲得了思想精神的升華。
《敦煌城志》以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人物為原型,硬核且細致地書寫了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困難性與迫切性,謳歌了工匠大師的家國情懷和文化堅守,探尋了現實題材網絡小說書寫文化遺產的可能。當然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個別橋段“巧合”的設計讓作品過于戲劇感;二是周羽和董碧瑤之間的感情線發展略快,稍顯生硬。但總體說來瑕不掩瑜,《敦煌城志》為網絡文學書寫文化保護與傳承提供了范式,推動了網絡文學向主流化、精品化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