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藝"熱點"圓桌會 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
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給人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和審美印象,也驅使我們就此來談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獲得全面激活的機制,使其更具中華美學魅力,形成溝通人們思想情感以及國際間文化交流的有效話語。尤其,當它作為新媒體傳播和網絡文藝的內容和內涵時,孕育生長出的“國潮”“國風”能夠給上下游的文化和產業工作者何種啟迪,成為我們此次討論的話題之一。
——學術主持:夏 烈
夏 烈(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教授):《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近年來,在一系列中央文獻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國家民族精神與靈魂的價值、作用被清晰描述,這與事實上人民生活實踐、思想觀念的特點特質高度契合。首先,想請各位談談你們如何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人的關系,尤其是如何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維度上看待這個重大命題。
沈 軍(愷英網絡副董事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默默滋養著當代中國人的世界觀。有關它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我認為有三個重大要素:第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做文化工作必須要能“坐冷板凳”。能成為引領國之潮者,必然于水流婉轉處能耐住寂寞,臨波濤驚駭時方能躍于其上。第二,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須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用貼近生活的語言、激發青年熱情的方式,讓人們主動沉浸,而非被動接受。第三,無論如何創新,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在貼近現代生活的同時,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必須保有其核心文化內涵,將利他精神和集體主義的優越性貫穿于作品之中。
先宏明(《山海經》雜志社主編):中國地廣人多,“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但是大家都有共同的身份認同——中國人,這其中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凝聚與支撐。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說到底是在遠超前人的物質條件下,如何汲取“天人合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位卑未敢忘憂國”等前人對自然、家國、個人的態度,實現這些民族的、傳統的思想價值與當代社會模式之間的平衡與優化。
王譽蓉(中國網絡作家村黨支部書記、青年作家):我是文學創作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創作意味著源泉和根基。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經典故事就給了我很多創作精神上的正向激勵。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驚艷世界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也讓我深受啟發,目前正在將這些節氣擬人化,融入文學創作。還有像中醫、茶道、青瓷等中華傳統文化也是一個個巨大的創作素材庫,使我們筆下的故事更有煙火氣和文化魅力。在我看來,如何將中華五千年文明與當下網絡文學的5億多受眾結合起來,就是一種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夏 烈:優秀傳統文化涉及的層次和范圍其實非常豐富。有屬于中國人根和魂的血脈基因的部分,也有屬于習俗、審美、知識的部分,還有不同時期不同傳統的問題。比如漢唐和明清的區別,比如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區別,等等。所以,想請各位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來談一談認識。
蕭 放(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民俗學家):傳統文化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所謂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基礎上,根據今天文化建設的需要進行的某種選擇與確認,即取其優秀部分加以繼承與發展。
我多年來從事傳統歲時與禮儀文化的學習與研究,對于以歲時觀念為基礎的傳統節日來說,在討論中國傳統節日體系的起源與形成時,我們自然要以歷史文獻記載為依據,同時結合考古實物資料以及民族志中的生活資料等,從社會整體角度進行綜合比較研究,以使我們探討上古時代歲時起源與漢魏時代節日體系的形成的論斷落到實處。對于歲時節日的文化內涵與節日社會文化功能的把握,則需要我們有文化哲學與社會學的視角,將歲時節俗的物質載體、活動空間與開展的方式及潛在的文化心理作為我們的研究對象。由此,我們的歲時節日研究就不是一般的文化事象的敘述,而是通過歲時節日研究對社會主體的全面認知。我們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過程中,歲時節日作為中國人的時間文化傳統是重要的傳承對象,它在今天如何回歸日常生活,需要我們對它的特性與內涵有真切的把握,也需要我們今天有合適的普及方式,讓民眾對其有感知與認識,這樣“我們的節日”才能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先宏明:我接著蕭老師講兩句。我們《山海經》雜志2021年2月號《九華立春祭:穿越千年的豐收寄托》的封面專題報道,講的就是浙西衢州柯城立春祭拜春神句芒的習俗。為什么要在二十四節氣之始立春拜句芒?首先是農耕時代靠天吃飯,我們的祖先總結了節氣與農耕之間的關系,相對科學地指導人們的生產;其次,敬神是表達人們對自然的敬畏,祭祀者的迭代也隱含了對先人的緬懷;再次,祭祀本身也是人們聚會、議事的社交場合,特別是當下溝通手段越來越便捷,面對面相聚反倒變得“奢侈”。這時,更加需要民俗節慶讓人們有理由從虛擬連接、回歸現實社交。
夏 烈:在當前的大眾文化和網絡文藝領域,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元素、審美形式被青年群落、藝術產品廣泛借用、化用和活用。各位是否可以就自己熟悉的或者正在創作的例子來談談這種“當代表達”的趨勢,即其意義價值何在?
沈 軍:IP的全產業鏈開發是現在很多互聯網企業正在摸索、踐行的創意方向。我們有使命也有義務將傳統文化生態植入到新形態的虛擬世界中,傳承弘揚優秀的文化基因,維護和諧共存的互聯網生態環境。幾位老師說的中國傳統歲時節慶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天地人文觀,通過節慶內容設計弘揚并踐行人與人關系的和諧、人與天地萬物關系的和諧、人與不同維次空間“生命”關系的和諧,通過這三種和諧的倫理關系,構建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形態。
以我們正在開發的《歲時令》IP為例,試著將傳統節日人格化,用17個二次元的人物性格去表達節日的風韻和特色,提煉出17個節日關鍵詞:希望、煥發、美育、祛疫、安撫、思念……再借助漫畫、繪本、短視頻、周邊衍生等不同媒介,以當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語言體系重新拓展傳播廣度、挖掘文化深度。
蕭 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為今天的青年人體驗與認知,需要在當代傳播媒介與傳播方式上以更貼近青年人接受習慣的方式進行選擇與設計,激發青年人的興趣與享用的熱情,讓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無縫連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時間選擇在二十四節氣之首的立春,并在主會場開幕式上以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的精彩畫面滾動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國優秀的時間智慧,使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傳統文化獲得一個重大傳播機會。自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成功申請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以來,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圍繞二十四節氣節物、飲食養生、活動儀式等相關知識與內涵進行多層面、全方位的創意設計,了解節氣、欣賞節氣已經不僅是普通中國人的傳統認知,更成為我們今天的生活時尚與生活方式,甚至還是地方文化地位提升與文化產業的著力點。如衢州的九華立春、麗水遂昌的班春勸農、杭州拱墅的半山立夏、臺州的大暑船等,既是節氣的傳承社區,也是我們的活動傳播基地與品牌。中國農業博物館的年度二十四節氣文化作品設計大賽也是傳播節氣創意的重要活動品牌,參賽人大多是年輕人,節氣產品充滿現代感與青春活力。
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不僅是表達形式,更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價值:一、創造力激發的價值。人們借助傳統文化資源與傳統智慧的激發與啟示,以現代技術與材料及設計思想進行文化創意。二、傳統文化內涵的傳承價值。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最重要的是在貼近現代生活的同時能夠保持其核心內涵。因此,基于傳統文化的當代創意,其本身就意味著傳統文化內涵的當代傳承。三、生活教育價值。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文化創意設計方式進入今天的日常生活,讓我們今天的生活與歷史傳統有了連接的路徑,傳統文化通過當代的文化表達方式發揮它在集體主義、利他精神及家國情懷方面的積極的社會教育價值。
先宏明:在時間的長河里,民間敘事藝術折射著時代變遷,也留下了諸多經典IP,既有哪吒、白蛇、孫悟空等神話角色,也有包公、徐文長等歷史人物。而互聯網時代的文娛方式少不了網絡文學和電子游戲,作為老牌民間文學雜志的《山海經》也愿意加入像《歲時令》這樣的項目打造,試著用游戲、出版、網絡文學等融合敘事模式,探索二十四節氣是否能形成優秀傳統文化核心IP的當代多形態、融媒體表達,從而再次實現寓教于樂、以文化人。
夏 烈:上述的中華文化內容和內涵通過大眾文化、網絡文藝的參與、轉化,各位覺得,其在具體的技術和藝術、時代話語使用、傳播手段等方面要注意什么?此外,這種當代表達是否真的具有國際傳播力?如同把這些中國故事、中國元素變成世界故事、世界語言?
王譽蓉:我覺得主要得注意語言的應用。當代年輕人對故事的表達已經迥異于前人,更喜歡類似網絡文學這種直白、快節奏的敘事語境,以往相對緩慢的敘事結構容易被年輕人摒棄。我在創作《青春勛章》《華妃墓》和《上元歡》的時候,都很注重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故事在新時代下的新表達。如何在有限的用語里將一個精巧的故事表達出來,是一項需要技巧的工作。而這種表達確實是國際化的語境表達,同樣符合國際上年輕人的喜好,我們可以從TikTok在海外的火爆看出這些端倪。用好網絡文化的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將中國元素世界化是完全可行的。
沈 軍: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是否真的具有國際化的傳播力,取決于創作團隊的視野廣度和專業深度,也依托于文化資源的通達程度。上世紀90年代,電視機里美國、日本的動漫占據主流,而我們的前輩卻在更早時用一筆一畫創作出了《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等優秀的動漫作品。在前輩的基礎上,我們又為何不能用更先進的技術承載同樣精華的內容,為我們的后代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只要懷有這樣的初心和意志,我相信這份源于中國的精神寶藏也同樣值得被世界尊重和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