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鳥》2022年第6期|張寶中:“時代楷模”潘東升(長篇紀實 節選)
小編說
2021年9月25日,福建省公安廳黨委原委員,福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市公安局原局長、一級巡視員潘東升因長期超負荷工作,積勞成疾,在工作崗位上突發疾病,不幸因公犧牲,中宣部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潘東升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在同事眼中,他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年“理工男”,不僅業務精湛,而且高瞻遠矚,為福建公安機關的大數據建設提前布局;在部下眼中,他是個可親可敬的領導,工作有硬度,管理有溫度;在群眾眼中,他是親人,因為他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群眾。
本刊特別策劃,曾在我刊發表長篇紀實作品《人民的保護神——“時代楷模”福建省“漳州110”紀事》的作家張寶中,深入潘東升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還原一個真實立體的“時代楷模”潘東升。
“時代楷模”潘東升
文/張寶中
楔子
2021年9月25日,福建省公安廳黨委原委員,福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市公安局原局長、一級巡視員潘東升因長期超負荷工作,積勞成疾,在工作崗位上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不幸因公犧牲,年僅57歲。
潘東升犧牲后,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公安部、福建省委、福州市委分別追授他“時代楷模”“全國雙百政法英模”“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范”“公安楷模”“八閩楷模”“全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中央政法委、公安部黨委、福建省委、省政法隊伍教育整頓辦、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廳黨委、福州市委先后組織開展向他學習的活動。
一段時間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公安報》、《福建日報》、福建廣播電視臺等各大媒體對潘東升先進事跡的報道持續而密集,可謂鋪天蓋地又感天動地。據統計,自2021年11月19日晚“時代楷模”潘東升發布儀式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后,一個多月里,有超過36家媒體權威發布,全網有2.2億的傳播量、1.5億的話題閱讀量、8500多萬的視頻播放量,網絡視頻熱搜話題位居各大主流媒體排行榜前列;“不赴飯局的公安局長走了”這個話題全網閱讀量近5億,多次登上熱搜排行榜第一名。
我們瀏覽這些報道時,發現“忠誠”“干凈”“擔當”等詞匯是其共通之處。大部分報道都會提到他用過30年的錢包、用過13年的手提包;還會提到他的很多“金句”,比如:“只有個人的干凈,才有做人的底氣、干事的硬氣、從警的正氣”“要牢記人民警察前面是‘人民’二字”“盡量讓群眾少跑腿,一些能在網上辦的事項,盡量讓群眾在網上辦,大家都要解放思想”“如果哪一天民警看到我在哪個飯局上,你過來甩我兩個耳光”……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潘東升的事跡為什么能夠引起如此廣泛、強烈的關注?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有怎樣獨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質?2022年初,筆者帶著諸多期待,前往潘東升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采訪他的家人、同事、同學。
在福州和三明,筆者采訪過的民警們的手機里大多還保留著潘東升的微信。采訪期間,不一定什么時候,他們說著說著就會哽咽、流淚。他們用不同的措詞,表述著同樣的意思:潘局長是一位好領導,他的忠誠、干凈、擔當怎么形容都不過分,真實的他比所有報道里的他更令人崇敬。我們永遠懷念他!
對我來說,寫活潘東升很難。相對而言,難的不是寫“事”,而是寫“人”。潘東升那些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在網上能搜到很多。我要做的,是在詳盡呈現他的先進事跡的同時,從他的人生軌跡和精神世界中尋找他行為背后的邏輯合理性和必然性,力求信息的“對稱”和“完全”,努力還原一個真實、立體的潘東升。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隨著采訪的不斷深入,潘東升在我心里漸漸“活”了起來,我眼前浮現著他的音容笑貌,耳邊回響著他帶有福州味的普通話的聲調。我感覺漸漸走進了他的精神世界,仿佛他是一個相識多年的可親可愛可敬的老大哥。此時,如果有人問我怎樣評價潘東升,我有底氣這樣說:我了解他,我懂他。
第一章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大陸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
要走進潘東升的精神世界,有必要了解他不同尋常的成長經歷。
潘東升是福建平潭人。平潭在哪里?在我國大陸最東南角。平潭在地理位置、自然風貌、氣候條件等方面,都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它是福建省東部沿海一個島縣,在福州市區東南方向、臺灣海峽西岸,素有“千礁之島”之稱,全縣境內有名稱的島嶼126個、巖礁702個。如果從飛機上往下看,會感覺那些島嶼和巖礁很“袖珍”,仿佛只是海面上的幾塊石頭。
平潭的主島叫海壇島,形狀像麒麟,面積32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島、中國第五大島。在百度地圖上測距,海壇島南北最長處約30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5公里。這里是大陸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地方,與對岸的新竹相距僅68海里,約126公里,大約相當于從北京市中心到天津市中心的距離。
目前我國有七個經濟特區,分別是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喀什、霍爾果斯。而平潭這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地方,卻“比特區還特”。有四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使它越來越“特”——
第一個時間節點是2009年7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根據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精神,決定設立“平潭綜合實驗區”,積極探索開展兩岸區域合作,建立兩岸更加緊密合作交流的區域平臺,努力把平潭建設成為探索兩岸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科學發展的先行區。
第二個時間節點是2011年3月,“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開發”寫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國務院批準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平潭的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同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賦予平潭七方面28條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更加優惠的配套政策。
第三個時間節點是2014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上島考察,強調平潭綜合實驗區“是閩臺合作的窗口,也是國家對外開放的窗口”,這為平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同年底,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平潭列入新一輪自由貿易區建設試點。福建省委、省政府舉全省之力,超常規推進平潭的開放開發。
第四個時間節點是2016年8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方案的批復》,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正式步入正軌。平潭成為繼海南島之后,國內獲批的第二個國際旅游島。一些民間組織和越來越多的“驢友”,不約而同地把平潭稱為“中國的馬爾代夫”。
如今的平潭,嶄新的柏油公路四通八達,大片大片的高樓錯落起伏,密集的防風林一片連著一片,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現代物流、商貿服務、文化創意、技術及商務服務等十余種產業風生水起。這個形似麒麟的島嶼,創造出了著名的“平潭速度”,在騰飛,在巨變,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海新城正在快速崛起。
品學兼優的“學霸”
作為一個平潭人,潘東升自幼受過很多苦。
潘東升的老家在北厝鎮湖東村。村子東邊,就是當地有名的三十六腳湖。三十六腳湖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總面積210萬平方米,最大水深16米,是平潭縣城生活和工業用水的重要水源。湖岸曲折,峰巒疊翠,湖光山色,極盡秀美之韻,被稱為“海島明珠”。村子東南方向約四公里,就是海壇古城。
潘東升的發小林文融告訴筆者,潘東升家是書香門第,他的爺爺雖然是個農民,但受過較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寫一手好字,尤其是對《易經》有很深入的研究。潘東升父輩的五兄弟,也都讀過書。但因為耕地少,這個大家庭生活一直很不容易。
潘東升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一個妹妹。1970年,也就是潘東升六歲那年,為生活得好一點兒,他的父親到福建北部的順昌縣某林場當了伐木工人,后來把一家五口都帶了過去,生活算是安定下來了。
潘東升的弟弟潘東曦在一篇回憶文章里說,兒時的那段生活“雖說不是大富大貴,但也過得悠然快樂”。不過,林場里有一樣不好:只有小學,沒有初中。而且小學很遠,要坐小火車去。1975年初,也就是潘東升十周歲那年,父母把他送回老家平潭,由爺爺奶奶照顧。父母沒有提前把這一決定告訴他。一家六口匆匆忙忙回了趟平潭,只待了一天,直到離開的時候,潘東升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哭喊著追了出去,被爺爺抓著胳膊拉回了家。
那時的湖東村只有十八戶人家、一百多口人。潘東升爺爺奶奶家的日子也不好過,用石頭壘起來的老房子位于山坡上,非常簡陋。不通電,照明點煤油燈。常年吃地瓜片,偶爾改善伙食,出去買一塊豆腐就得步行三四個小時。
奶奶的腿摔過,需要照顧,爺爺年紀大了,腿腳也不太靈便。無論春夏秋冬,潘東升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燒火做飯。他和爺爺睡在一起,家里沒有鐘表,爺爺只能通過看天色判斷時間,天亮了就踢他一下,叫他起床。潘東升邊煮飯邊在煤油燈下讀書。有時他煮好了早飯,讀書讀了很久天也沒亮。待爺爺醒來,才知道他把時間估計錯了,潘東升被叫醒的時候才凌晨兩三點。吃過早飯,再給爺爺奶奶盛好飯,潘東升才去上學。好在小學要比住林場那會兒近多了,就在鄰村,翻過一座山頭,步行十幾分鐘就到。
想念父母的時候,潘東升經常偷偷地用被子蒙著頭哭。弟弟潘東曦也很想念哥哥,哥哥在平潭老家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從潘東升的來信中知道的。升學、入校、取得佳績、學校的新鮮事,潘東升總是第一時間寫信告訴遠在閩北的父母。他寄信的郵票錢,都是他考試取得好成績,爺爺一分一分獎勵他的。吃苦、懂事、勤奮,這是潘東曦經常從父母口中聽到的對哥哥的描述。有一年冬天的一個夜晚,潘東曦洗完了腳不肯擦干,兩腳不停地對碰。媽媽說,腳底碰腳底,兄弟會打架。從那以后,潘東曦洗腳時再也沒有兩腳對碰過一次。
潘東升的爺爺對后輩的管教十分嚴格,他認為只有讀書才有出路,不管男孩兒女孩兒,要求他們都要讀書。在湖東村,多少年來,只有潘家有考上大學的。潘東升喜歡讀書,不用爺爺督促。放學后他不能閑著,上山耙草、挑水,農忙季節幫忙耕地,走幾里路去北厝公社買生活日用品,等等。但只要有一點兒空閑時間,他就用來讀書。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去山上放羊的時候,那些小伙伴都在玩,他卻是一邊放羊一邊讀書。
天資聰穎,加上勤奮刻苦,小學畢業后,潘東升進入北厝中學。初中畢業時,他的中考分數超過了福州一中的錄取線,但因為家里窮,只好到平潭一中念高中。從14歲到16歲,他在平潭一中度過了艱辛、緊張又充實的兩年(那時候初中、高中學制均為兩年)。
平潭縣城在建筑風格、道路綠化等方面,和閩東南的那些縣城大同小異。要說不同,土黃色的老舊石頭房子似乎多了一些,房頂的瓦片上壓著石塊,看上去結實樸拙。那些騎樓,兩層的居多,廊柱和墻壁上,綠色的苔蘚斑駁陸離。樓與樓之間,架空的電線蛛網般密密麻麻、縱橫交錯。老城區的街道普遍逼仄擁擠,雙向六車道的萬寶路,就是較寬的街道了。而那些小巷道,石板路光溜溜的,曲里拐彎,就像迷宮一樣。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居民出行開汽車的較少,騎電動車的較多。道路兩旁綠樹掩映,不一定在什么地方就會看見一棵遒勁、滄桑的古榕,可以說是處處有景,移步異景,景趣橫生,漫步其中,猶如走進了一幅綠色風景畫。
如今的平潭一中設施完備,教學主樓、綜合實驗樓、塑膠田徑場等應有盡有。但在潘東升的中學時代,“石厝房、黃土地、泥娃子”,是平潭一中最真實的寫照。
潘東升在平潭一中上學的那兩年,縣城的樓房還較少,大多三四層。校園里是黃土地,平日里塵土飛揚,一到下雨天就坑坑洼洼,一腳踩下去,鞋底帶起的黃泥比秤砣還重。教室多是石頭房,為遮擋塵土,天花板用塑料布罩著。課桌破舊,黑板是水泥上面刷漆。宿舍樓只有一座,每個房間里放四張木頭雙人床。
家在農村的同學都寄宿,一天三頓吃自己從家里帶來的地瓜片,用鋁制飯盒盛著,拿到鍋爐房的大籠屜里蒸。咸菜有的是從家里帶來的,有的是去街上的副食商店買來的,五分錢的咸菜就能吃三四天。喝的水是鍋爐蒸飯用過的,有點兒咸。水也不是自來水,而是從食堂邊的一口井里打上來的。至于肉和青菜,屬于奢侈品,根本見不到。
那時候的潘東升身材瘦小,腦袋就顯得格外大,有同學背地里叫他“大頭”,不過,大部分同學都叫他“阿潘”。他的性格可以用“安靜”和“斯文”來形容,平時話不多,而且絕不說沒用的話。如果是和要好的同學在一起,他也會變得很健談。他的口頭表達能力很好,有著超出同齡人的邏輯性。潘東升做任何事情都很認真。數學老師讓他收作業,有的同學做作業很磨蹭,他就耐心等著他們做完,哪怕等到晚上熄燈,也要把最后一個同學的作業收上來。
上高中期間,潘東升是平潭一中的“名人”。那一屆一共十個班,學習最好的幾十個同學被編到一個重點班,班里三個學習最好的學生被譽為“三大金剛”,潘東升是“三大金剛”之首。
那時候,林文融和潘東升幾乎每天都在一起。林文融的家也在北厝鎮,周六下午,他和潘東升一起步行回家。從縣城到潘東升家,要走八公里的沙土路,到林文融家是十六公里的山路。
林文融坦言,那時自己讀書不是太好,非常羨慕潘東升。潘東升讀書總是能抓住重點,讓同學們非常佩服。他的數學成績在班級里更是遙遙領先。有一次,潘東升解一道數學題,不用課本里教的解法,而是自己琢磨出了一種解法,同樣得到了正確答案,大大出乎老師的意料。
“他非常聰明,腦子太厲害了,思辨能力非常強,這是大部分同學都不具備的。他是我見過的學習能力最強的人。”林文融說。
弟弟潘東曦從閩北的順昌回到老家,在平潭一中上初中。其間,兄弟二人曾在縣工商局家屬院的大伯家里住過一段時間。高潘東升一級的黃崢也住在那個家屬院里。
黃崢在一篇回憶潘東升的文章里說:“每天天剛蒙蒙亮,潘東升就起來讀書,還把親弟弟和堂弟也拉起來讀書。我父母常說:‘你看,小潘多自覺,多爭氣。’小潘很懂事,對同學很熱情,誰有不會做的題目,他都會熱心幫忙解答。”
在平潭一中,潘東升一直是品學兼優的“學霸”。根據往年的高考錄取情況,他考上清華、北大是很有希望的。可惜,高考時他發揮不太好,盡管如此,他還是以優異的成績被福州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軟件專業錄取。
1980年9月,16歲的潘東升離開了海島平潭,在福州開始了長達39年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
(未完,更多內容請關注《啄木鳥》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