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的褒獎
人總歸是要走的,這條路不論老幼,不講貧富,怕是這世界最公正自然的一件事了。但能有一本裝幀精美、內容翔實的紀念文集來追悼、懷念,無論如何,都算是一樁幸事。《劉紅慶紀念文集》就是這樣一本書。
57歲離去的紅慶,讓人唏噓。一是未過甲子,猝然而去,其音容笑貌難以忘懷;二是雖出身寒微,卻一路奮斗,走出了一條令人敬佩的路;三是以20年光陰,三步并作兩步,做了很多事,且未竟之事尚多……
他的去世在北京文化圈、山西文學界和故鄉左權,都引起了不小轟動,痛惜之情引發共鳴,發文者多。其生前好友和家人,用兩三個月時間,就集納了60多篇悼念文章,由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紀念文集。撰文者有作家、官員、教授、演員、媒體人,涉及文學、藝術、出版、殘聯、學院……從紅慶的成長經歷、為人處世、為文創作、家庭情感等,多方面立體全面地展現了他的一生。
這本書為何打動人?第一條情感真摯,發自肺腑。與一些湊稿子不同,書中所寫多是自發的追憶和悼念。正是壯年離去,回望過往相交種種,難免心有戚戚焉。與其相交的人,以文化藝術界為最,情感豐富,文筆了得。或娓娓道來,或大開大合,或激情盎然,在如此多樣的情感表達中,感受到紅慶跌宕起伏的生命軌跡。
第二條鋪陳展開,畫面感強。這本集子非自傳,是眾多人書寫的同一個人物,每個人寫一個側面,像在堆積木,一點點摞起來,呈現出一種想象的空間。如同在畫素描,這里多幾根線條,那里多幾個層次,輪廓、樣貌、服飾、眉眼……翻開每一篇文章,就像打開不一樣的空間,看到別樣的,充滿新鮮感。
第三條圖文并茂,豐富跳躍。一般而言,圖片是對文章的補充,但有時精心挑選的圖片,加上信息量很大的圖片說明,呈現的是另一種思索。似乎與文章不是一回事,但其內在的關聯,很直觀地引發讀者的遐想。
劉紅慶生于太行山深處的左權,曾在多家報紙雜志、出版社做編輯,撰寫出版多部人物傳記,是位述著多多的作家;作為中國盲藝人研究的專家,他2014年倡議成立“太行盲藝人聯誼會”,現有全國7省百余名盲藝人;他多年致力于鄉村文化挖掘、民族民間音樂的推廣,對家鄉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人們追憶他,是對他“字字落在實處,幫助社會和他人才是大快樂”的褒獎;是對他從苦難中來,靠奮斗實現人生逆襲,堅持不懈回饋社會的贊頌;是對他挖掘鄉土文化、磊落胸襟和熱忱的敬佩。不是每一個有著屈辱童年的人,都能一直保有初心,用艱辛付出贏得尊嚴。不是每一個走出大山的人,都能以幫助和成就他人為己任。
有人說,這46萬多字的悼念文字是大家對紅慶的肯定。當年他在沈從文的世界里找到了奮斗的目標,不單單是文學創作上的靠近,更是人格和精神的共鳴。
人一輩子可能會說很多話,縱觀歷史,能夠被人記錄下來的,能有多少?通讀文集,總會發現一些令人深思的話語,是紅慶留給世人的,且被人撿拾賞讀,如同一顆顆珍珠,只需一條線,便可穿成璀璨的項鏈。
“他們的樂趣建立在對我傷害之上,我的脆弱的靈魂一直震顫到今天。我深深知道自己與生俱來的生存壓力,因為母親的缺陷,我多了一些謹慎。假如說我身上會有一絲一毫忍辱負重的品質的話,這不僅是自信的結果,更是自卑的結果。”
“喊口號的人多,撲下身子干活的人少。而愿意是后者,把自己愿意做的、有益于他人與未來的事情,做到極致。”
“我還想幫助更多更年輕的生命。因為在我個人的成長道路上,受益于人者多,那么自己有了一些閱歷,就努力承擔起他人進步的階梯、臺階、踏板這樣的功能。”
“實際上,孩子才是父母成長最好的老師,我非常感謝你給予我的幫助,為了讓你開心,我一點一滴地學習做人,讓自己更優秀,讓家庭更和諧,讓朋友更放心!我曾對自己和宇杰說:即使世界不善待好人,我依然選擇做好人,權當我是最后一個好人,我也堅持做到底!”
……斯人已去,但其音尚存。怎不令人懷想!
有些人從未謀面,卻會在離開這個世界時,在你的心上留下疼惜;有些人從未暢談,卻會用他的方式,帶你看這個世界他所愛的人與事。有些人從未道別,卻會以他認真活過的樣子,告訴你人間值得。“請允許我在心里刻下您的模樣——眼角鬢邊,應有大西北風霜的蒼涼與悲憫;眼神笑意,應有閱盡人間的快意與豁達。”
中國盲人協會主席李慶忠寫道:在劉紅慶的文章中,他不是為了展示自己家庭的不幸,而是讓人們更多地理解盲人這個最痛苦的殘疾人群體。更可貴的是,他身體力行,從自身做起,幫助盲人、改變他們的處境。
作為朋友,我亦撰文收錄其中。“他一路之辛勞,我輩有目共睹,他一路之芬芳,后來者也有目共睹。”有了這本沉甸甸的紀念文集,后來者便可細細品讀,時時追憶,常常鞭策,不可懈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