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文學“滑鐵盧”
英國作家毛姆在成為作家的道路上,曾遭遇一次重大挫折。而正是這次意外,醫學界少了一名航海醫生,世界文學史卻多出一位著名作家。
毛姆出生于英國駐法國大使館。幼年喪父母后回到英國跟隨做牧師的叔叔生活。或許是他的作為兒童文學作家的外祖母的文學基因,毛姆在倫敦圣托馬斯醫院讀書時就立志文學寫作,并在即將畢業時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這件事在醫院里引起轟動,在院刊發布的一則消息中,稱贊這部作品“以一種有說服力的甚至是揭露的方式描寫蘭貝斯地區的一個側面,其獨樹一幟的情節與風格將為廣大愛好現實主義作品的人們所熱烈歡迎”。
修完所有學科取得醫生資格后,毛姆的另一部以15世紀意大利士兵終成圣者的長篇小說《成圣》也出版了,除此還有短篇小說集出版。對文學的憧憬讓年輕的他躊躇滿志:“我豁出這一輩子了。”他決定在并無經濟保證的情況下寫小說。
然而,在19世紀末作為一個寫小說的作家,必須直面被湮沒的危險。當他告訴最初的出版商昂溫自己要專業寫作時,昂溫擔心地說:寫作固然是好事,但卻是一根不中用的討米棍。那時,毛姆雖有年息150鎊的一筆存款,也只能供他維持最基本的生活。他身邊的小說家掛筆改行謀生的情況屢見不鮮,有的去農村做信件監檢員,有的在律師事務所當書記員,有的則是樞密院的圖書管理員,而在《婦女》雜志當編輯的H·G·威爾斯則同時又是牧師和撰稿人……毛姆全然不顧,離開醫學院后,埋頭寫作。他也從不寫書刊評論之類的文章來增加收入,甚至連干零活賺點小錢也不屑為之。哈瓦那的一家雪茄公司想請他寫幾個短故事,報酬不菲,他故意漫天要價,最后不了了之。
毛姆獲得的稿酬少得可憐,這也是當時整個英國出版界的普遍現象。有人做了統計,1892年英國文壇上大約有50名小說家,他們每人平均一年勉強賺到1000多英鎊,而毛姆遠不在其列。毛姆想以文學作為職業,只能說明他尚不了解文學這碗飯有多難吃,事實證明,從那時起到他的寫作成功,尚須磨煉十年。
《克拉多克夫人》寫于1900年,出版于1902年11月,美國版直到1920年才上市。這本小說受到廣泛關注,即便依照毛姆悲觀主義的標準,也可謂大獲成功。不過,他的沮喪感并未因此散去,他真正的抱負是成為一名劇作家,既然《克拉多克夫人》引起了公眾的興趣,毛姆則開始盼望“通過小說成名,從而步入戲劇界”。然而他的劇本卻屢遭拒絕。
1900年,毛姆26歲,衣冠楚楚,氣色極佳,且小有名氣。他和朋友住在單身宿舍里,收到的微薄稿費全部用在了旅行上。帶著小說《克拉多克夫人》的稿費,他和可信賴的好朋友佩恩先是去了托斯卡納,然后再去瑞士滑雪,第二年1月又去埃及住了兩個月。經由巴黎,1906年春回到倫敦時他已囊中空空,但闖進文學圈的決心從未像此刻這樣堅定過。在國外旅行時毛姆寫了一些游記,還有兩個短篇小說,年底時長篇小說《魔法師》脫稿,但拿到書稿的出版商被書中內容嚇了一跳,沒人敢出版。1907年夏末,毛姆筋疲力盡,不屈不撓的努力卻沒換來任何回報。《魔法師》還沒找到出版商;在倫敦劇院經理人們手中傳閱的劇本,沒有一個找到買主。還好,這時一絲光亮照射到他,他把喜劇《克拉多克夫人》的女主人公設計成一個非常有趣的人物,被一個在巴黎尋找素材的美國制作人喬治·泰勒看中,提出用1000英鎊買下來,那時,毛姆留給泰勒的印象很好,“是個有前途的年輕人”。
當泰勒帶著劇本回到倫敦,拿給女演員們,卻沒一個人愿意碰這個角色:這個與作品同名的女主人已不年輕,并且在一個關鍵場次,她必須素顏出場,大燈照在臉上,不許化妝,也不能戴時髦女人常戴的假發……沒有一個大明星會欣然接受這個角色,都擔心毀掉自己留給公眾的美好形象。就這樣,這個劇本在倫敦18個劇院經理手中推來推去。僵持之下,毛姆手中的錢幾乎花光,小說不足以維持生計,寫新聞也沒賺到什么錢,他不得不尋找寫書評的機會,有一次還說服編輯讓他來寫一出戲的短評,但他發現自己顯然不具備那方面的天賦。
倫敦舞臺的這次挫敗,使他心灰意冷,不得不做出一個“棄文返醫”的決定:他打算回托馬斯醫院學一門新科目,去做一名航海醫生,以實現自己一邊云游天下或許還能“伺機”寫作的愿望。不過,在實施新決定之前,他不顧囊中羞澀,買舟南下,又去了意大利西西里。
或許毛姆一直勤奮寫作的努力感動了蒼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帝的一雙大手勇敢地把他拉回文學之軌:正當他流連于西西里的那些古老廟宇時,收到英國皇家劇院導演奧索·斯特勞的電報。原來,這位導演正處于業務蕭條時段,很想找個劇本作為權宜之計上演五六個星期以維持局面,毛姆的一位朋友極力向奧索兜售《克拉多克夫人》,巧合的是,當時倫敦一位紅極一時的女演員正處于空檔期,心血來潮般想演女主角……毛姆立即告別西西里。此時他身上的錢只夠坐火車去巴勒莫,再乘晚上的船去那不勒斯。星期一上午,他在那不勒斯上了岸。
可是航運局官員看他衣著寒酸竟不賣給他船票,他一氣之下到了另一家公司,并擺出一副坐頭等艙的架勢,他還真的得到一張頭等船票,但這時他手里只剩半個克朗。他急中生智去賭錢,誰知這竟讓他成為自己的小說《生活的事實》中的尼基,一個回合贏個盆滿缽滿,再也不愁到馬賽和倫敦的船票錢。他在日記中寫到:“到了倫敦后,我還有一先令可以叫出租車。周四上午11點我信步走進皇家宮廷劇院。我感覺自己就像環游地球80天后回來的斐利亞·福格,在8點鐘聲敲響的那一刻走進改良俱樂部。”
這是1907年9月的某一個周四上午,毛姆步入倫敦皇家劇院看彩排,難掩的激動。歷經周折,《克拉多克夫人》終于被這個一流的劇院搬上舞臺,而且由倫敦的一位女明星領銜演出。
首演大獲成功,《克拉多克夫人》讓毛姆一夜成名。他被媒體冠以“英格蘭劇作家”的稱號。《克拉多克夫人》在倫敦上演了一年多,他不僅沒有“返醫”,在此后的26年間,他又有29部劇作上演。最輝煌的時候,倫敦在一天內同時上演他的四部劇本,創下了在世劇作家同時上演劇目最多的記錄,并過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才被打破。一位漫畫家曾為《笨拙》雜志畫了一幅漫畫:莎士比亞站在毛姆劇作的廣告板前咬著自己的手指頭……
多年后,毛姆在《總結》中寫到:“我的成功是驚人的,也是意外的。我得到的解脫大于興奮。”有一天傍晚,他沿著潘頓街散步,經過喜劇院時碰巧一抬頭,看到落日照亮了云彩。他停下來看著這可愛的景色,心里想:感謝上帝,我現在可以看著日落,而不必去想怎樣描繪它。
毛姆本來打算那之后再也不寫小說,而把余生都獻給戲劇。不過事實并非如此,在日后的文學道路上,奠定他文學地位的,仍是《月亮與六便士》《人性的枷鎖》《刀鋒》等十幾部長篇小說,以及100多篇短篇小說,以至在20世紀20年代他索性放棄了戲劇寫作,更加專注于小說、隨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