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的中國》以國際視角展現中華藝術“現在時”
傳承歷史,擁抱當下,藝術家們正在國際舞臺唱響中國故事。近日,由中宣部對外推廣局支持指導、五洲傳播中心與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國際合拍紀錄片《舞臺上的中國》開播,面向海內外受眾展現中國文化藝術“現在時”。節目分為《聲樂》《樂器》《舞蹈》《戲劇》四集,聚焦不同藝術領域,引領觀眾走進都市街頭、草原田間、園林古鎮等,體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時長50多分鐘的《聲樂》中,虛擬歌手洛天依、京劇名家王珮瑜、杭蓋樂隊、上海交響樂團、彩虹合唱團等先后亮相。透過藝術家與年輕觀眾的“眼睛”,紀錄片探究中國傳統舞臺藝術如何重煥生命力的奧秘,展現悠久文化傳承與當代表演形式結合的創新之路。短短三天,《舞臺上的中國·聲樂》在嗶哩嗶哩(B站)播放量已超過120萬,還將在海外主流媒體平臺上線。網友留言表示:“華風夏韻、皮黃京腔、呼麥搖滾……舞臺上的中國如此瑰麗多姿,讓這場與傳統藝術的相逢成為留存記憶中的美好圖頁。”
技術賦能文化,破壁審美次元
《舞臺上的中國》開篇就將鏡頭對準洛天依音樂會的錄制現場,這里聚集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粉絲。盡管他們只能在大屏幕上“看見”偶像,但依舊高舉熒光牌為之歡呼吶喊。當代表作《天行健》激蕩人心的旋律響起,頓時引發一波波彈幕刷屏。這首播放量超過330萬的網紅歌曲,歌詞化用華夏歷史上諸多史詩典故,通過虛擬歌手獨特聲線的演繹,產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化學反應”。
洛天依是上海禾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虛擬藝人,2012年誕生至今已奉獻了多首“爆款”國風歌曲。《舞臺上的中國》的鏡頭轉到幕后,記錄下制作團隊運用電腦為虛擬偶像創作歌曲,并依靠數字技術實現跨次元連接的過程。在《天行健》創作者的工作室里,紀錄片主持人、荷蘭華裔音樂劇女演員徐麗東即興演唱了洛天依的另一首國風歌曲《八輩子》,大呼過癮。
國風音樂碰撞虛擬歌手,為何能抓住年輕人的心?“我可以聽見其他人心里的旋律,并替他們唱出來,在聽眾當中引發新的共鳴。”洛天依告訴徐麗東,共鳴的連鎖效應將讓人不再感到孤獨。制作人潘健認為,新技術降低了創作領域的門檻,音樂愛好者依靠軟件,并掌握一定調音技巧,就能讓洛天依為自己獻聲“歌唱”。藉由這條途徑,熱愛中華文化的年輕一代與虛擬歌手攜手,共同創造出了一個個極富感染力的國風舞臺。
技術賦能文化,傳統點亮未來。借助數字新科技與傳播新渠道,中國藝術家們正推動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使之沖破與當代青年之間的審美隔膜。《舞臺上的中國》追隨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王珮瑜的腳步來到濟南,一場別開生面的“京劇清音會”讓泉城戲迷熱情高漲。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州的策展人Jeff Crosby發現,王珮瑜在微博上擁有160萬粉絲,她嘗試運用社交媒體的交互方式,讓傳統京劇表演呈現更“現代”的味道。
當晚的演出中不僅有傳統的皮黃京韻,還穿插著清談、彈幕、直播等新穎形式,言派老生陳圣杰干脆在后臺對著鏡頭直播上妝畫“蠟扦”,吸引戲迷通過網絡“圍觀”。在王珮瑜看來,有些人一提到京劇、戲曲就覺得陳舊腐朽,他們因找不到自己文化的血脈而感到空虛。“希望通過我們的言行和作為,讓大家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更有信心,這就是我想傳遞的。”
讓“中國新聲”講中國故事,飛揚世界舞臺
在上海交響樂團的排練廳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黃英正在演唱中國作曲家丁善德改編的民歌《槐花幾時開》,指揮樂隊演奏的是上交音樂總監、丁善德的外孫余隆。近代中國聲樂的技法在借鑒了西方的技術理論,并繼承了民族聲樂的傳統后步入了技術的飛躍期。余隆承繼先輩的事業,從中國傳統文化、民族音樂中汲取能量,為交響樂注入中國靈魂。
在《舞臺上的中國》中,觀眾將欣賞到更加多元化、國際化的藝術表達,既有京劇、昆曲、皮影戲等傳統藝術,也有芭蕾、歌劇、交響樂等西方藝術。據制作團隊透露,他們在拍攝過程中,走訪了20多位中國藝術家,聽他們講述各自的藝術歷程。一臺臺獨具匠心的好戲、一則則溫暖人心的故事,折射出中國藝術家融匯東西、勇于創新的藝術態度。年輕器樂演奏家們打破傳統國樂與西洋樂的界限,將東方樂器的內斂悠揚與西方樂器的熱情灑脫相結合,從而創作出別具一格的“中國新聲”。青年舞者嘗試用新方式傳承中華藝術,多元風格交融誕生迷人的藝術魅力,推出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等爆款作品。音樂劇演員阿云嘎、脫口秀演員楊夢綺與皮影戲藝術家魏金全等活躍在舞臺,傳統與現代融合,為中國乃至全球觀眾奉獻戲劇的盛宴。
《舞臺上的中國》力求在文化交流互鑒中,促進中外民心相通。正如余隆在紀錄片中所言:“文化最重要在于交流,東西方文化沒有明確的界限,所有文化都是人類文明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