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書單 關注|2022年6月外國文學重點新書
1.《美麗的世界,你在哪里》
[愛爾蘭] 薩莉·魯尼,上海譯文出版社,群島圖書出品,鐘娜 譯
本月,薩莉·魯尼的第三部小說《美麗的世界,你在哪里》中譯本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推出。這是一部讀者期待已久的作品,英文版于去年發行,英國上市5天銷售4萬冊,再次創造了熱銷奇跡。該小說以艾麗絲、費利克斯、艾琳、西蒙四個年輕人的感情生活為主線,講述當代青年特有的迷茫和挫敗感。作為“千禧一代代言人”,薩莉·魯尼再次刻畫“90后”的情感世界。
對于中國讀者,薩莉·魯尼已不算陌生,兩部前作《聊天記錄》《正常人》均有中文譯本,受到讀者的熱烈捧讀。2020年春季,由《正常人》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于BBC、Hulu推出,風靡全球,進一步加劇了該書的流行。同個制作團隊拍攝的《聊天記錄》同名劇,也于今年5月正式播出。薩莉·魯尼的走紅,或許證明了當今時代藝術與商業仍可完美結合,證明了純文學作品也能成為暢銷書。
2.《我生于美洲》
[意] 伊塔洛·卡爾維諾,譯林出版社,畢艷紅 譯
卡爾維諾是一位不愿意談論自己的作家。關于生平,他曾寫道:“我仍然屬于和克羅齊一樣的人,認為一個作者只有作品有價值,因此我不提供傳記資料。我會告訴你你想知道的東西。但我從來不會告訴你真實。”事實呢?卡爾維諾一生接受了超過兩百次的采訪,我們可以確信這些采訪里不僅有“想知道的東西”,也有部分“真實”。
《我生于美洲》便是這些采訪的合集,收錄了卡爾維諾在1951—1985年間做的101次訪談,跨越4個10年。這些訪談的內容包羅萬象:既有對筆下作品趣事的披露,對意大利和外國文學形勢和命運的分析,也有對城市、宇宙和人類未來的思索……本書可以看成卡爾維諾成長為一名作家的自傳,一本理解卡爾維諾敘事藝術與美學思想的“解謎之書”。
3.《蝴蝶的重量:奈莉·薩克斯詩選》
[德]奈莉·薩克斯,中信出版集團,雅眾文化出品,陳黎/張芬齡 譯
奈莉·薩克斯是瑞典籍德語女作家,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她生于柏林一個猶太家庭,17歲開始創作文學創作,先后經歷了戀情破碎、父親去世、納粹排猶等變故,在1940年逃離德國,定居瑞典。痛苦的經歷對她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奈莉·薩克斯喜歡用象征意味濃厚的語言,大膽融合靈巧的現代語匯和古代《圣經》詩歌的韻味。1966年,“由于她以卓越的抒情詩和劇作,以感人的力量闡述了以色列的命運”,與以色列作家阿格農一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在薩克斯的詩作中,猶太人重回以往的角色——流放的民族、遭集體屠殺與迫害的民族、離散與歸鄉的民族、誓約和諾言的民族。瑞典學院常任秘書安德斯·奧斯特林評價她的作品“是現今最能將猶太人的苦難心靈以極具藝術張力的手法表現出來者。”《蝴蝶的重量》由臺灣詩人伉儷陳黎和張芬齡傾情翻譯,是其首個中文簡體譯本,收錄奈莉·薩克斯生平不同階段詩歌佳作,并選譯了她最為諾貝爾評委賞識的詩劇《伊萊》,同時收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致答辭、寫作年表等,以呈現她跌宕的生命軌跡和思想變化。
4.《偶然的創造》
[意] 埃萊娜·費蘭特,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99讀書人出品,陳英/鄒穎迪/陳楊琪 譯
《偶然的創造》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作者、意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唯一一部專欄合集,緣起于2018年英國《衛報》持續一年的專欄寫作。這是費蘭特自1992年出版處女作以來,首次嘗試自傳性書寫。該書共收錄52篇凝練生動的短文,回憶對作家有特殊意義的諸多經歷、人和物,闡釋作家對恐懼和嫉妒、成長和衰老、身體與寫作、謊言和隱私等主題的看法。從這些誠實又節制的文字中,讀者能發現一位敏感、羞澀、厭惡感嘆號、有煙癮還與失眠癥搏斗多年的作家形象。
鑒于每篇專欄的主題均由《衛報》編輯指定,費蘭特坦誠這樣的經歷既讓她恐懼,又給了她很多啟發。對于費蘭特的全球讀者而言,本書是除其作品、訪談和書信之外,抵達作家一直拒絕示人的面孔和自我的珍貴文本。全書還收錄了頂級插畫師安德烈亞·烏奇尼(Andrea Ucini)繪制的52幅精美插圖。
5.《眼淚》
[法] 帕斯卡·基尼亞爾,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出品,王明睿 譯
公元842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禿頭查理、日耳曼人路易、洛泰爾簽署了第一份法語文本《斯特拉斯堡誓言》。這是現代法語的緣起,法國作家帕斯卡?基尼亞爾以此為線索,撰書敘寫查理大帝的兩個孫子、私生的王子——孿生兄弟尼哈與哈尼截然相反的命運。《眼淚》形式新穎獨特,基尼亞爾穿插各類敘事、傳奇和逸事,讓讀者和他一道進行令人眩暈的逆流之行,追溯到法語的誕生地,甚至追溯到沒有語言的世界,讓讀者沉浸在一場壯美的夢境里。
帕斯卡?基尼亞爾是當代法國最具重量級的作家之一,曾獲得龔古爾文學獎、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法國文評人獎、法國文化大獎等重要獎項,他的作品如《游蕩的影子》《羅馬陽臺》更是享譽全球。《眼淚》是基尼亞爾近年來的新作,榮獲2017年安德烈?紀德文學獎。法語學者、譯者黃葒評價這部小說是“一曲謳歌法語和歐洲誕生的武功歌”。
6.《諾爾維德詩文選:又名黑花》
[波] 齊普里揚·諾爾維德,四川文藝出版社,張振輝 譯
齊普里揚·諾爾維德是波蘭19世紀著名詩人、思想家,詩文家,他的詩歌具有民歌風格,不少詩篇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對祖國危亡的擔憂與吶喊。《諾爾維德詩文選:又名黑花》是其首個詩文中譯本,由波蘭語資深譯者張振輝翻譯。所選的詩文詩篇表現出諾爾維德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對音樂家肖邦及波蘭革命將領貝姆、科希秋什科等的崇敬與歌頌。
諾爾維德是被遺忘的經典,生前沒有獲得任何方面的認可,直到 20 世紀初被重新發現。后世普遍把他視為波蘭現代主義的先驅、浪漫主義作家中最深刻的一位,他的思想和技藝超越了時代,對20世紀下半葉的波蘭詩歌有著革命性影響。他的同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評價到,“無論作為人還是作為詩人,他都想當一個堂吉訶德,一個真理的騎士,他的武器是微妙的反諷,這反諷是如此隱蔽地藏匿在象征和寓言中,以致他最初的讀者幾乎都沒有發覺。”
7.《綠蝗》
[葡] 利迪婭?若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出品,呂婷婷 譯
《綠蝗》的背景放在1970年代葡萄牙殖民時期的莫桑比克,少尉路易斯和新娘埃維塔在海邊舉辦盛大的婚禮,新郎卻在不祥的氛圍中神秘死亡。20年后,一個叫埃娃?洛波的女人在獨白中娓娓道來。她的講述不僅改變了故事的走向,也顛覆了葡萄牙所有關于戰爭的記憶和歷史。利迪婭?若熱以女性視角審視戰爭的荒謬,讓一個女人在絮語中講述不斷變形的記憶和瘋狂。
利迪婭?若熱是葡萄牙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代表了近代葡萄牙語寫作風格,即所謂的“后革命一代”,斬獲國內外獎項無數,贏得了國際認可,包括歐洲年度作家(2000)、法國藝術與文學勛章(2005)、拉丁語聯盟國際獎(2011)、西葡藝術文化獎(2014)等。評論界往往將其與莫桑比克作家米亞?科托相提并論,認為兩人是最有望摘得諾獎的葡語作家。
8.《藍》
[美]瑪吉·尼爾森,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明室Lucida出品,翁海貞 譯
《藍》是一部由240段隨筆組成的哲思性散文作品。瑪吉·尼爾森用詩一樣的語言,征引文學史、文化史、藝術史上關于藍色的文字,展開個人的沉思。藍色,往往被認為人類歷史上最多人喜愛的顏色。瑪吉·尼爾森不僅僅將藍色與文學、藝術相連,更將個人的磨難、愛與欲望融入思考之中,從而完成了這部奇妙又難以定義的藍色之書。
瑪吉·尼爾森是美國當代散文家、評論家、詩人,被奧利維婭·萊恩譽為“美國當代最令人振奮的作家之一”。他也受到瑞典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我的奮斗》作者)推崇。《藍》是她最為暢銷和最被廣泛閱讀的作品,被視為“21世紀的《戀人絮語》”,曾入選Bookforum“過去20年最好的10本書”。該書是瑪吉·尼爾森的作品首次譯介到國內,由資深文學譯者翁海貞擔綱翻譯,力求還原瑪吉·尼爾森獨特的語言風格。
9.《愛,死亡和機器人 1》
[美] 劉宇昆 /約翰·斯卡爾齊 等,譯林出版社,耿輝 譯
近段時間,《愛,死亡和機器人 第三季》正式推出,這個由蒂姆·米勒(《死侍》《終結者:黑暗命運》)和大衛·芬奇(《心靈獵人》《曼克》)擔任監制的科幻動畫系列被影迷愛稱為“愛死機”。“愛死機”以標志性的巧思和創造性的視覺效果,融合恐怖、想象力和美,主題和內容從揭示古老的邪惡力量到展示喜劇般的末日。
這些動畫短片均由科幻短篇改編而來。這些短篇小說現集結為《愛,死亡和機器人1、 2&3》,中文譯本由譯林出版社推出。包括故事獨立、風格迥異、短小精悍的多篇小說,云集星云獎、雨果獎、奧斯卡獎、艾美獎得主,涵蓋懸疑、恐怖、喜劇、科幻、奇幻等風格,包含末日廢土、賽博朋克、蒸汽朋克等科幻元素。對于熱愛“愛死機”系列的影迷,《愛,死亡和機器人1、 2&3》是不該錯過的閱讀盛宴。
10.《桑戈馬爾守夜者》
[法]法圖·迪奧梅,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出品,陳賽婭/王銀利 譯
《桑戈馬爾守夜者》是非洲裔法語作家法圖·迪奧梅的長篇小說,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喬拉”號沉船事件。法圖·迪奧梅借著主人公召喚守夜者,探討了殖民文化對非洲本土的語言、文化、身份認同的影響,試圖尋找構建非洲主體性的方式。評論認為,這部小說繼承了非洲口語文學傳統,聚焦女性生活經驗,展現了非洲女性被遮蔽的生活經驗,是了解非洲女性真實生活的絕佳機會。
法圖·迪奧梅,是當代備受矚目的非洲裔法語女性作家。1968年出生于塞內加爾的尼奧焦爾,求學期間,接受法語教育并對法國文學產生了興趣,其后在達喀爾完成了大學學業,并于1994年前往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深造。2003年,迪奧梅憑借第一部長篇自傳體小說《大西洋的肚子》進入公眾視野,這部暢銷小說也被翻譯成英語、德語、西班牙語。2006—2019年間,她陸續出版了《凱塔拉》《我們未完成的生活》等作品。《桑戈馬爾守夜者》是她最新的長篇小說。
11.《不再等待戈多:貝克特的最后歲月》
[法] 邁利斯·貝瑟里,海天出版社,彭怡 譯
正如該書名所示,《不再等待戈多》是愛爾蘭荒誕派作家、《等待戈多》作者貝克特的個人傳記,聚焦他生命晚年最后幾個月。與一般傳記不同的是,該書以虛構的小說筆法寫成,作家用第一人稱視角回溯了貝克特跌宕起伏的一生。
在人生最后一段日子,貝克特住進巴黎一家養老院,罹患疾病,孤獨一人,在自知行將就木之際,他開始不斷追憶往昔的歲月。浮現在他腦海的是曾經的戀人、朋友、親人、工作伙伴、文學生涯的導師……法國新生代作家、紀錄片節目制作人邁利斯·貝瑟里用獨白與絮語,將貝克特人生中塵封的往事呈現在讀者面前,有如紀錄片那般帶讀者走進作家的私人世界。
12.《縫衣曲,1941》
[美]多蘿西·帕克,中信出版社,企鵝蘭登中國出品,蘭瑩 譯
多蘿西·帕克被認為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文學界的女戰士,她喜歡用犀利幽默、諷刺直率的語言,在“失落的一代”、沒有觀點的世界里直率地調侃人性的弱點。這樣一位重要作家卻一直沒有中文譯本,此次由企鵝蘭登中國出品的《縫衣曲,1941》彌補了這個缺憾。該書精選多蘿西·帕克具有代表性的22個中短篇小說,涉及兩性關系、階級矛盾等,反映出20世紀20年代美國人的憤世嫉俗和多愁善感。
多蘿西·帕克生于美國新澤西州,是一名詩人、編劇、評論家和諷刺作家。她自1925年起為《紐約客》供稿,開始進入美國大眾讀者的視野。她的短篇小說《高個兒金發女郎》曾獲“歐·亨利最佳短篇小說獎”,多部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兩次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劇本。評論認為,多蘿西·帕克的文風簡短有力、風趣夸張,仿佛嚴肅探討社會問題的政客身著刺眼亮麗的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