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來,聆聽這些守護者的故事
    分享到:
    來源: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11日10:05
    關鍵詞:遺產保護

    圖①圖②:敦煌研究院團隊在進行壁畫修復和洞窟數字化信息采集。 敦煌研究院供圖 圖③:楊柳獨竹漂表演。 楊 柳供圖 圖④: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演出現場。 馬業平供圖 圖⑤: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及考古繪圖。 三星堆博物館供圖

     

    “擇一事、終一生。希望大家把研究保護工作當作終身事業和無悔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對基層文物保護和研究隊伍建設寄予厚望。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本版邀請4名文化遺產領域的工作者,回顧他們在保護和研究現場的動人瞬間,展現我國文化遺產事業取得的顯著成就。

    ——編 者

     

    探索文物背后的奧秘

    敦煌研究院院長 蘇伯民

    今年,我到敦煌已經30年了。常有人問我:30年的相處,敦煌有哪些最打動你的時刻?你對敦煌懷著什么樣的感情?我很少去琢磨這些感性的問題。回想起來,組成30年光陰的似乎就是一個接一個的保護項目。在別人看來,大概不夠浪漫,但我對文化遺產事業的理解和堅持,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加深的。

    如今,科技在文物保護和研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與文化遺產事業的結緣,就是以科研為橋梁。我是學化學專業的,畢業后進入甘肅省地礦局中心實驗室做巖礦分析。一次偶然的機會,同事向我介紹敦煌研究院,告訴我那里有國際合作項目。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西北,這種機會還比較少,就這樣,懷著對科研的憧憬,我踏入敦煌。

    初到敦煌,我就被潑了一盆“涼水”。當時,敦煌研究院的儀器設備條件比較落后。我的任務是做敦煌壁畫顏料變色相關研究。顏料分析需要X射線衍射儀,但院里的衍射儀性能不足,很難正常開展工作。我還能做啥?該從什么方向著手?帶著這樣的迷茫,在院領導的支持下,我決定“回爐再造”,攻讀文物保護方向的碩士和博士。

    壁畫為什么會產生起甲、空鼓等病害?它跟環境、材料的關系是什么?就像醫生對待患者,要先弄明白病理,才能找到最好的治病方法。我漸漸感到這里頭值得研究的東西太多了,對工作也越來越感興趣。尤其是莫高窟第85窟修復項目,讓我獲益良多。以前,洞窟和壁畫保護工作都是零零星星的,很多問題的解決依賴于老專家們的經驗,并未弄清背后的機制原理。經過第85窟的修復,對于保護一個洞窟,要經過哪些步驟、采用怎樣的研究方法,我們終于有了完整、全面的思路。從此,敦煌文物保護開始逐漸走向系統化、科學化。

    30年來,無論是保護理念、管理水平,還是科技應用、文化傳播,敦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是一代代敦煌人接續奮斗的成果。每次想到自己也是接力中的一環,都會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現在,我們的團隊已有300多人。利用多光譜分析等技術,已經能夠實現對壁畫的無接觸研究和預防性保護。260多個洞窟已完成數字化,在對外展覽、網絡傳播上發揮了很大作用。敦煌壁畫內容極其豐富,如何對其中的信息進行進一步整理、提取,再分門別類地展示給大家,我們的數字化團隊也正在努力。除了自身的工作,團隊還經常受邀為其他省份甚至國外的項目提供支持。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仍在探索文物背后的奧秘。敦煌壁畫的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包含著怎樣的色彩變化規律?潮濕環境下的墓葬壁畫保護,與敦煌的經驗存在哪些差異?作為敦煌研究院院長,我也在致力于讓更多人了解敦煌、愛上敦煌。希望美麗的敦煌能夠綻放出更加璀璨恒久的魅力。

     

    腳踩獨竹翩然行

    獨竹漂技藝傳承人 楊 柳

    腳踩一根竹竿,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翩然獨行……我7歲與獨竹漂結緣,在我心里,獨竹漂一直有著這樣的浪漫色彩,接觸越多,喜愛越深。

    獨竹漂,又叫獨木漂,發源于赤水河流域,是黔北地區的傳統技藝,岸邊群眾依靠它便捷往來。當年紅軍四渡赤水時,就曾以獨竹為舟。隨著年代更迭,獨竹漂不再擔負交通功能,成為頗受歡迎的民間體育運動。每年端午節,家鄉人都會舉行獨竹漂比賽,與賽龍舟齊名。

    獨竹漂的竹子有統一規格,腳下竹竿長約9米,直徑15厘米,手上竹竿長約5米,直徑3厘米。練習的關鍵是通過不斷變換站立姿態,與水流對抗,達到平衡。這需要反復摸索,找到與自己身形和步伐相匹配的角度。在江面上表演看起來很美,但夏天烈日曬到中暑,冬天河水冰冷刺骨,還常會被毒蟲、蜜蜂、蚊子叮咬。大風、波浪、漩渦等都可能導致失誤,無數次掉進水里,又爬回竹竿上。但我依然堅持了下來,到今天,已經練習了18年。

    有人不理解,問我為什么要學獨竹漂,又苦又累,長期泡在水里還傷身體。可如果沒人愿意吃苦,技藝就會失傳。我的奶奶是獨竹漂愛好者,受她影響,我從小就與獨竹漂“相識”,我覺得這是一種緣分,再苦再累都不怕。

    學習的過程中,我也在嘗試創新。因為小時候學過舞蹈,我就試著在獨竹漂上融入“一字馬”和抬后腿等動作。我還努力了解獨竹漂的起源,想象先民們的生活狀態,專門去學習民族舞、芭蕾舞、現代舞,了解漢服文化和戲曲文化……在獨竹漂中融入舞蹈和國風元素后,我不僅贏得岸邊觀眾的熱烈掌聲,表演視頻也在網上獲得無數點贊,甚至傳播到國外。有網友調侃,武俠小說里的絕技,在現實生活中上演了。

    能獲得這么多關注和認可,我何其有幸!據我了解,非遺傳承人老齡化問題突出,在已公布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單中,第五批代表性傳承人平均年齡達到63歲,40歲以下的不足1%。好在,身邊有許多年輕人愿意加入這一行列。現在,我有了新目標,不僅要繼續創新獨竹漂演繹形式,還要把它教給更多人,將獨竹劃出國門,向世界展示我們的傳統文化。

     

    編鐘之音遠古來

    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副團長 馬業平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我們樂團專門排了一臺《長江之韻編鐘音樂會》,首次在湖北省博物館新館表演。沒想到觀眾那么熱情,幾乎一票難求。我欣喜地看到,隨著編鐘音樂的發展和推廣,編鐘這一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真正“活”起來了。

    1978年5月末,在埋藏2400多年后,曾侯乙編鐘重現人間。為了檢測它的樂音,在現場專家的指導下,幾位音樂愛好者試奏了《東方紅》《國際歌》等一組樂曲。8月1日下午,曾侯乙編鐘的首場“現代音樂會”在出土地附近舉行。

    1984年9月,歷時4年復制的全套編鐘“形似聲似”,通過國家鑒定委員會的驗收。湖北省博物館在湖北藝術學院(今武漢音樂學院)的協助下成立了編鐘演奏組。當年國慶節,演奏組應邀赴京演出。1987年,湖北省博物館設立專門的編鐘演奏廳,平均每天演奏三四場,供參觀者欣賞。

    我畢業于武漢音樂學院,學的是民族樂器,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和演奏給了我極大的震撼。自從博物館里有了舞臺,我便日夜鉆研,掌握了編鐘演奏技巧,這讓我有幸成為一些重要活動的參與者。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典現場,曾侯乙編鐘登臺。音樂家譚盾在武漢選出6名編鐘演奏者,我是其中之一。在那歷史性的一刻,聽見編鐘莊重、雄渾的樂聲與大提琴、鋼琴、合唱完美融合在一起,那種震撼,我畢生難忘。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儀式采用的音樂《金聲玉振》中,我負責制作石磬等石制樂器與編鐘和鳴,還參與了音樂的錄制。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我們的編鐘演奏多次走出國門,登上許多著名音樂廳的舞臺,幾乎每次亮相都會引起轟動。全世界有6億多人次聆聽過這來自遠古的樂音。

    作為文物的編鐘來自塵封的歷史,但作為樂器的編鐘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才能走向未來。曾侯乙編鐘出土后,一些音樂家為它創作了一批古風樂曲,我們也曾演奏過《梁祝》等傳統民樂。但編鐘所能表現的,遠不止于此。近年來,以《詩經》《楚辭》為來源,我們創作了《關雎》《九歌》《天問》等曲子。我們還和現代音樂家合作,進行了許多新嘗試。2018年,編鐘演奏的游戲樂曲《風一樣的勇士》獲得很高的網絡點擊量。2022年湖北省博物館元旦音樂會上,編鐘與鋼琴合奏《我的祖國》,受到好評。

    古老而又年輕的編鐘,將在樂聲中傳承,獲得永恒的生命。

     

    在考古繪圖上用心用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繪圖師 羅澤云

    你知道給三星堆近4米高的青銅神樹這樣的“大家伙”繪張圖,得有多費事?在神樹四周搭起腳手架,工作臺上爬上爬下,用了近一年才畫完。兩米多高的青銅大立人也是難啃的骨頭。青銅大立人衣紋繁復精美,得拿著放大鏡從頭到腳反復觀察。這一畫,又是半年多。

    我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繪圖師,這些年來,繪制過的文物標本超過了5萬件。1986年,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被發現,為了搞研究,急需出版一本權威的考古發掘報告。我本來主要從事野外發掘工作,當時“趕鴨子上架”,第一次接觸到考古繪圖。從1992年到1997年,我全身心扎進這項工作,從最簡單的青銅頭像學起,最初一個星期只能畫一個,后來進步到一天可以畫幾個。

    三角板、直尺、圓規、各種型號的畫筆……這些都是30多年來和我日日相伴的伙伴。落筆之前,要對器物進行長時間的細致觀察,最好將所有細節完全印在腦子里。然后對文物的長寬高等數據進行精確測量,用鉛筆按比例畫底圖,再蒙上一層硫酸紙,畫一遍墨線圖。不光要準確,還要追求美觀。線條的虛實、粗細,陰影的疏密、濃淡,都能影響一幅作品的質量。為了避免呆板,線條必須有完美的弧度和準確的透視關系。不同文物有不同的處理手法。比如,陶俑面部表情豐富,重在生動;青銅器紋飾復雜,重在細致;石器則需表現出其獨有的打磨痕跡……

    或許有人會問:現在科技發達,有高清攝影、三維掃描等各種先進的記錄手段,考古繪圖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可別小看考古繪圖。它的作用是照片替代不了的。刻痕細微、銹蝕等因素,讓文物紋飾模糊不清,簡明的線條能把文物纖細如發、不易觀察到的信息提取出來,一目了然。正是由于這種直觀和精確,考古繪圖一度被稱為文物的“標準照”。一本優秀的考古報告由文字、照片和繪圖三部分組成,缺一不可。

    考古繪圖看上去很枯燥,常常在案前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去年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舉辦的“妙筆生花——考古繪圖展”展出了我的好幾幅作品,這是國內首次舉辦這一主題的展覽,“冷門”的考古繪圖也由此走進大眾視野。希望更多年輕人因此了解、喜歡上這項工作,將考古繪圖更好地傳承下去。

    《人民日報》記者周飛亞、蘇濱、田豆豆、宋豪新采訪整理

    久久精品视频99| 五月天婷亚洲天综合网精品偷|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人成电影网|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大桥未久在线精品视频在线 | 久久99国内精品自在现线|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琪琪|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国产成AV人片传媒|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6 |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琪琪| 精品400部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片| 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色婷婷久久久SWAG精品| 国产精品午夜小视频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99爱免费视频| 牛牛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精品国产三上悠亚在线观看| 99亚洲乱人伦aⅴ精品|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宅男宅女精品国产av天堂|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app|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大香伊|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蜜臀AV无码精品人妻色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