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華文明 傾聽燕趙跫音”大型全媒體考古系列報道之臨漳鄴城遺址 鄴都遺韻
從京港澳高速公路漳河大橋上遠眺廣袤平坦的河北平原,郁郁蔥蔥的莊稼和炊煙繚繞的村舍間巍然聳立著一處夯土高臺,在夕陽的映射下格外醒目,這里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鄴城遺址的三臺勝境。金鳳、銅雀和冰井三臺是鄴城遺址的標志性建筑,歷史上一度風光無限。
曾幾何時,經世濟國者在此唱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篇章,文人墨客書寫出流傳千古的詩詞歌賦,而昏庸暴虐之徒又上演了一出出爭權奪利、骨肉相殘的歷史悲歌。如今這里的一切都回歸于靜謐,只有滾滾而逝的漳河水和孑然而立的金鳳臺默默地見證著昔日的悲歡離合。
鄴城最早建于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時期,秦漢時期先后是鄴縣和魏郡的治所,而今依稀殘存在國人記憶中的大多只是小學課本中的“西門豹治鄴”和“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歷史典故。實際上,自公元3世紀以來,作為華北平原富庶的農耕經濟區,其地西憑太行、南臨黃河,扼華北地區南北交通要沖,又是戰亂時期易守難攻之戰略要地,因此東漢末年以后,鄴城先后成為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和北齊六朝國都,歷史上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鄴城雖建都于亂世之際,但在政治制度、城市建設、文學藝術和宗教傳播方面卻大有建樹,對后世影響至深。經過不同領域學者幾十年的不懈探索,鄴城作為中國古代建安文學發祥地、多元文化碰撞地、都城規劃肇始地和佛學弘傳中興地的歷史地位最終得以確認。
一
建安文學發祥地
秦漢以降,鄴以其地處“北上涿薊,南下鄭衛”的中樞位置而號稱“天下腰膂”。秦代在此置縣,西漢時為魏郡所在,東漢末年成為冀州治所,袁紹在占據鄴城后曾說出“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可以南向以爭天下”的豪言,可惜其志大才疏,優柔寡斷,最終讓曹操爭先迎到了顛沛流離中的漢獻帝。
公元204年,曹操挾官渡之戰的余威攻入鄴城,消滅了袁氏父子的殘余勢力,初步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曹操掌握了東漢政權后,將漢獻帝安置在許昌,而以鄴作為自己的王都。曹魏統治下的鄴城,社會生產得到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作為曹魏鄴城的標志性建筑,金虎、銅雀、冰井三臺巍然矗立在西城墻之上,均高八至十丈,其上亭臺樓閣,鱗次櫛比,“巍然崇舉,其高若山”,這里既是全城的最高點,具有軍事上的意義,同時也是曹氏父子飲酒宴樂、吟詩作賦的場所。其時鄴下人才匯聚,文風鼎盛,馳名天下的銅雀臺正是曹氏父子召集文人宴飲答賦、咨議抒情的重要地點,也是文姬歸漢,“胡笳十八拍”奏響地。《鄴中記》載:“建安十五年銅雀臺成,曹操將諸子登樓,使各為賦。陳思王植援筆立就。”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不僅僅是表現了喪亂時期的民生疾苦,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強烈愿望和重整山河、統一天下的豪邁氣概,在中國文學史上被盛譽為“建安風骨”。
二
多元文化碰撞地
曹丕代漢,定都洛陽后,鄴仍為魏國的五都之一,經歷了西晉的短暫統一后,中原北方地區陷入了歷時百余年的五胡十六國混戰時期。十六國中首先建都鄴城的是羯族人建立的后趙政權,公元334年,石虎從襄國(今河北邢臺)遷都于鄴,對西晉末年受“汲桑之亂”而焚毀的鄴城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石虎在銅雀臺上起五層樓閣,高一百七十尺,周圍殿屋一百二十余間。南面的金虎臺因避石虎諱而改稱金鳳臺,建屋一百零九間,臺巔置金鳳。北面的冰井臺有屋一百四十間,上有冰室,室下挖有深十五丈的冰井,內藏冰塊、石墨、窖粟及鹽。三臺表面皆砌磚,相去各六十步,上作浮橋式閣道,“施則三臺相通,廢則中央懸絕”。石氏據鄴近二十年,時處亂境不圖自強,卻極盡奢華之能事,大修宮池苑囿,勞民傷財,損耗國力。
奪取后趙政權的冉魏統治者冉閔也是一個殘暴且剛愎自用的人,為防止胡人造反,嚴禁內外六夷私藏兵刃,同時下令“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門不復相禁”。冉閔稱帝僅兩年,就于公元352年被南下的前燕慕容儁所滅,前燕隨后將國都遷到鄴城,意欲一統中原,而此時關中地區的前秦已呈崛起之勢,公元370年,苻堅率十余萬大軍長驅入鄴,以大將王猛為使持節、都督關東六州諸軍事的身份鎮守于鄴,并徙關東豪杰及諸雜夷十萬戶于關中,以充實長安而削弱河北的割據勢力。此后歷經前秦、后燕及北魏初年的戰爭破壞,曹魏始建的鄴北城殘毀過甚,人口凋零,一度喪失了以往作為國都的輝煌。
鄴城的再度輝煌是在南北朝晚期的東魏北齊之時。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東魏遷都于鄴,洛陽官吏、士卒及僧尼、百姓全部跟隨皇室東遷。鑒于鄴北城破壞嚴重且難以安置大量的外來人口,于是在曹魏鄴北城的基礎上增建南城。掌控東魏并建立北齊政權的高氏集團屬鮮卑化的漢人,其統治主要依靠六鎮鮮卑和漢人強宗大姓,建國之初尚思進取,興修水利,檢括戶籍,頒行均田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國力。其時鄴城人口充盈,物產豐饒,商業繁榮,交通發達,成為名噪一時的國際性大都市。在軍事上征契丹、討山胡、擊柔然均取得大勝,與西魏北周和南朝梁陳的對抗中也保持著較大的優勢。
令人遺憾的是,北齊的統治者陷入了歷代敗亡之君所固有的驕橫殘暴、荒淫無道的怪圈之中。及至后主高緯在位時,北齊國力早已江河日下,最終于公元577年被北周所滅。
公元3至6世紀,鄴城成為中原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大熔爐,漢、羯、鮮卑、氐等族先后在此建立政權,為爭得中原文化之正統地位,后趙、前燕及東魏北齊各王朝廣泛接受中原先進的漢族文化和政治制度,在建筑技術、裝飾風格方面極盡奢華的表象,同時與西域及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也屢見于史載,來自西域的宗教和樂舞更成為各族統治者爭相追捧的對象。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十六國時期至北朝時期遺物,如建筑裝飾、佛教造像、墓室壁畫、隨葬器物等都可以看到鄴城成為中古時期東西文明交流、南北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碰撞的舞臺。
三
都城規劃肇始地
斗轉星移,一千多年如白駒過隙,昔日的繁華都市早因戰亂和漳河泛濫而湮沒于塵土之下,逐漸被世人忘卻。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組建鄴城考古隊,開始對鄴城遺址進行全面考古勘探與發掘,經過近40年不斷努力,逐漸揭開六朝古都籠罩在歷史迷霧之下的神秘面紗。
1983年10月3日,鄴城考古隊首任隊長徐光冀帶領考古隊開啟了此后對鄴城持續數十年的考古工作。面對遺址面積廣闊,地面又被黃沙和植被覆蓋的現狀,制定了以全面勘探為主、重點部位輔以探溝發掘的科學方法,以探尋鄴城的城市布局為重點,從銅雀三臺開始,對鄴城的城墻、城門、宮殿、衙署、街道、苑囿、水系等進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收獲。
考古勘探與發掘顯示,曹魏鄴城改變了以往歷代都城缺乏統一規劃、宮殿衙署分散、道路曲折、交通不便等弊端,在都城建設中實行統一部署,城內建筑嚴格按照南北干道中軸對稱的原則布局,一條東西向大道將城分為南北兩區,南區主要是普通平民的居住區,單一宮城規劃于北區中央,東為官署及王公貴族所居戚里,曹魏建造的鄴北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單一宮城制度的都城,其中軸對稱城市格局、明確的功能分區布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東魏北齊鄴南城與鄴北城毗連而建,北城的南墻即為南城的北墻,其外還有更大范圍的外郭城區。1985年以來,通過廣泛勘探、重點發掘的方法,鄴城考古隊確認了鄴南城四周城墻、城門及宮城區的主體建筑,并于1986年對鄴南城的正南門——朱明門進行了全面發掘,揭露出城門的門道、門墩、雙闕和連接門墩與雙闕的短墻,印證了《鄴中記》所記載的朱明門“門上起樓,勢屈曲,隨城上下。東西二十四門,朱柱白壁。碧窗朱戶,仰宇飛檐,五色晃耀,獨雄于諸門,以為南端之表也”。歷年的考古勘探顯示,鄴南城城垣東、西、南三面走向為舒緩的曲線,東南、西南城角為圓角,證實了鄴南城是文獻記載中的龜形城。同時,城墻上等距分布著“馬面”。作為防御設施,“馬面”平時用于瞭望,戰時則可加大攻擊角度,極大地增強了城市的防御能力。此外,城墻外圍還有護城河遺跡。這種獨具特色的城墻與馬面、護城河組成了完備的防御系統是鄴南城的一個突出特點。
鄴南城的規劃實施由東魏尚書右仆射高隆之全面負責,參與設計規劃者原系北魏的官員,據文獻記載,鄴南城“上則憲章前代,下則模寫洛京”,其制度“蓋取洛陽與北鄴”,在中國古代都城建設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近年的考古復探以及在宮城區內的大規模發掘更進一步確認了鄴南城具有明確的南北軸線,以朱明門、朱明門大道、宮城三門、太極殿、昭陽殿等主要宮殿為中軸線,全城的城門、道路、主要建筑等呈嚴格中軸對稱布局,縱橫街道垂直交錯呈棋盤格狀分布。鄴南城的建設上承曹魏鄴北城,借鑒北魏洛陽城,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是一次成功的實踐,這一實例受到隋唐都城設計者的重視,成為隋大興城、唐都長安城規劃的直接淵源,而隋唐長安城作為中古都城建筑的范例,對東亞地區七世紀以后的都城,如北宋東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及日本平城京、平安京,朝鮮半島新羅王京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
佛學文化中興地
進入21世紀,鄴城考古隊的工作重點轉向探尋鄴南城的外郭城,深入探討其布局的特點及其在漢唐都城發展史上的歷史定位。為配合這一課題,2002年10至12月,鄴城考古隊對鄴南城朱明門外趙彭城村西南的一處夯土臺基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該遺址長期以來一直傳說是魏元帝曹奐的陵墓,屢受盜掘。該次發掘發現了目前所見最早的中心剎柱和磚函(應為隋唐以后瘞埋佛骨舍利的地宮雛形),出土了一定數量的石質建筑構件及貼金塑像、玻璃瓶殘片等珍貴文物,證實了該遺址為東魏北齊時期的皇家寺院,填補了漢唐考古學、古代建筑史和佛教史上的多項空白,因其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而入選2002年度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
在隨后的近十年時間里,鄴城隊的田野工作主要都是圍繞著趙彭城北朝佛寺進行的,2003至2004年勘探試掘了寺院外部圍壕、西南院落四周廊房及向北延伸的回廊式建筑遺跡,2010年發掘了寺院圍壕的東通道及東南院落東、西、北廊房,2011至2012年揭露了寺院東南院落北部大殿、連廊、南廊房、圍壕南通道及寺院北部大型殿堂的局部。
鄴南城趙彭城北朝佛寺是近年來佛教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其布局與北魏時期前塔后殿式的寺院布局有所不同,顯著特征是土木結構的方形木塔仍然占據著寺院的中心位置,但在塔后相應位置迄今尚未勘探出佛殿遺跡,而在南北中軸線最北端發掘出一座大型殿堂,為探討北朝晚期寺院講堂的配置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寺院東南隅和西南隅各有一座由廊房封閉的大型院落,院落中部偏北處建有大型佛殿,反映了由北魏時期流行的以塔為中心的前塔后殿單院式布局,向隋唐以后普遍出現的以佛殿為中心的多院多殿式布局的轉變,其深層次的原因則在于佛教理念由早期的釋迦崇拜和重視禪修向隋唐宗派分立和崇拜對象多元化的嬗變,在中古寺院建筑格局的演變過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
趙彭城東魏北齊皇家寺院的發現無疑是鄴城佛教文化史跡探索的一大突破,然而時刻縈繞在考古隊員心頭的一大疑團是,在規模如此宏大的一所皇家寺院中,竟然沒有發現幾件佛像。如果寺院里主要放置的是金銅像、彩塑像或旃檀像,可能隨同寺院一同毀廢或被熔化,而鄴城周邊多年來陸續出土的造像暗示石質造像應該在寺院供奉對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經歷了周武帝滅佛和隋文帝毀城移民之后,這批曾經被無數信徒頂禮膜拜的佛像將歸藏何處?
2012年1月10日,剛剛結束趙彭城佛寺東南院發掘的考古隊突然接到臨漳縣文物局和執法隊的緊急通報,在習文鄉北吳莊附近漳河河道內發現盜掘跡象。考古隊員立即趕赴現場,經過考古鉆探確認近5米厚的流沙之下有石塊,探鏟帶上來的粉末顯示石材為鄴城造像常用的漢白玉。考慮到發掘工作的緊迫性和文物安全的嚴峻性,鄴城考古隊和臨漳縣文物局立即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臨漳縣委進行了緊急通報,并通過河北省文物局向國家文物局匯報相關情況,得到各部門的高度重視,發掘工作得以安全、科學和順利完成。
此次搶救性發掘共出土編號造像2895件(塊),另有造像碎片近80袋,是目前所知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量最大的一次佛教造像發現。絕大多數是漢白玉造像,少數為青石質地,造像工藝精湛、造型精美,類型多樣,題材豐富,多數保存有較好的彩繪和貼金痕跡。造像的時代跨越北魏、東魏、北齊和唐代,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時期鄴城地區佛教造像的類型和題材提供了可靠的標型,也為探討中國歷史上的滅佛運動和佛像瘞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同年,鄴城考古隊對鄴南城南郭區、趙彭城北朝佛寺東側的核桃園建筑基址群開始了系統的勘探和發掘。其實該遺址的考古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紀末,一塊隋代墓志的出土為它的發現提供了契機。1992年,趙彭城村磚瓦廠在一號建筑基址西南約200米處取土時發現一座隋墓。從臨漳縣文物保管所收回的墓志了解到,該墓為隋大業九年(公元613年)趙覬與妻樊氏合葬墓,墓志中提到“葬于明堂園東莊嚴寺之所”。明堂和莊嚴寺均為東魏北齊鄴城重要的標志性建筑,確認這兩組建筑位置對于東魏北齊鄴城平面布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1998年,鄴城考古隊在墓葬附近進行了大面積考古勘探。在墓葬東北方、核桃園村西南地發現了五處大型夯土遺跡。自2012年至今,鄴城考古隊先后發現和發掘了寺院的塔基、大殿、門址及兩翼連廊等建筑,推定該遺址為北齊天保九年文宣帝高洋所建的大莊嚴寺。這是繼趙彭城北朝佛寺之后發現的又一座大型北朝皇家寺院遺存,對了解北朝晚期建筑技術、佛教瘞埋制度,探討東魏北齊鄴城外郭城問題以及東亞地區早期佛教傳播等問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文獻記載,鄴城是佛教東傳的重鎮之一。后趙時期,西域高僧佛圖澄就在河北一帶弘揚佛法,并得到后趙皇室的極度尊崇。公元534年東魏遷都鄴城,洛陽城內僧尼均隨同入鄴,鄴下佛教由此大盛,并于北齊達到頂峰。鄴城周邊星羅棋布的石窟寺和佛教刻經遺跡,涉及當時在中原北方地區最為流行的一些佛學思想,為探討北朝晚期盛行的佛學流派,以及追溯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而趙彭城東魏北齊皇家寺院、核桃園北齊大莊嚴寺及北吳莊佛教造像埋藏坑的發現正是鄴下佛學極盛的明證,充分顯示了北朝晚期鄴城作為中原北方地區佛學中心和佛教藝術中心的歷史地位。
歷史的繁華如過眼煙云,輝煌一時的鄴都最終也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公元577年,驕奢淫逸、荒淫無道的北齊被北周所滅,北周武帝入鄴后命令將銅雀三臺等殿堂宮苑撤毀,瓦木石料及雕斫之物凡可入用者均賜貧人,任由他們在農閑時自行拆運。第二年,武帝去世,朝政大權落入后來的隋文帝楊堅之手。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相州總管尉遲迥因不滿楊堅擅政,于鄴城舉兵,旋即被楊堅派兵討平,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防止日后他人利用鄴城的故都地位興風作浪,楊堅決定徹底摧毀鄴城,故在平定尉遲迥之亂后,縱火焚城,所有邑居皆毀廢之,移州、郡、縣三級治所于南四十五里的安陽城,鄴下居民也一律隨遷,作為六朝故都的鄴城至此化為一片廢墟。
歲月的流逝無情地抹去了鄴都歷史的殘痕,只有散布在田間的土臺亂冢,默默地向世人傾訴著它昔日的繁華與悲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