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為什么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非常重要?
    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 鄭 楊  2022年06月07日09:20

    近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并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其中根據不同學段制定了學習目標,于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教育部文件指出,勞動課程內容共設置十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由若干項目組成。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生產勞動包括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四個任務群。服務性勞動包括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

    關于該課程的設置,很多老師和家長表示支持,認為孩子們可以通過勞動課提升自我管理能力,體驗生活的美好,更加熱愛生活。但是也有家長擔心,現在的孩子,每天睜開眼睛就是學習,為了完成作業,連睡覺的時間都縮短了,對做家務和參加勞動不積極,勞動課有可能變成家長的新負擔。

    那么,設置勞動課的意義何在?為什么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非常重要?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好處在哪里?從孩子幾歲開始培養比較合適?家長和學校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使孩子更樂于接受?家校該如何配合?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記者采訪了幾位青少年教育專家和多年來關注孩子教育的兒童文學作家,探討了這些話題。

    孩子不愛干活,首要責任在家長

    兒童文學作家周敏曾作為志愿者擔任一個夏令營的輔導老師,營員大多是十四五歲的初中生。令她感到驚訝的是,在更換住宿酒店時,好多同學都遇到了收拾行李的難題。特別是一位個頭很高的男生,給她打電話求救。在周敏敲開孩子房門的一刻,看到一個敞開的旅行箱里,亂七八糟地塞滿了各類物品,箱子四周的地上還躺滿了衣服鞋襪,男孩正愁眉苦臉地看著行李箱,不知如何是好。經過了解得知,這位學生的媽媽因為知道孩子不會洗衣服,行前就按照一天一套衣服的標準給他打包行李,可現在他想要把前幾天換下的臟衣服塞進去,卻發現空間嚴重不足……那一刻,周敏不由感嘆,當代少年兒童,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勞動能力真的低到這樣的水平嗎?

    其實周敏遇到的情況,對于現在很多中小學生來說是比較普遍的現象。記者曾經看過一則新聞報道,杭州一所小學的食堂精心為新生準備的午餐產生很多剩菜,老師發現被孩子們剩下的大多是蝦,覺得很奇怪,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因為很多孩子不會剝蝦殼,于是干脆不吃了。至于中小學生不會做家務、不會做飯甚至不會削水果、系鞋帶等等情況更是時常有所耳聞。等到孩子長大了,家長們才著急上火,殊不知正是自己錯誤的教育理念,造成孩子勞動意識淡薄,勞動興趣和能力缺失,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兒童文學作家徐玲曾創作了《流動的花朵》《我會好好愛你》等幾十部關注當代青少年兒童現實生活的作品,獲得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等眾多獎項。在采訪中,她認為當下孩子們的勞動能力總體是令人擔憂的,造成這種現狀的根源與教育者偏重應試的教育理念是分不開的?!霸诤芏嗉议L眼中的教育往往簡單等同學科成績,與事關前途命運的學科成績相比,勞動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微不足道、可有可無?!奔议L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把學習成績搞好就可以了,其他事情不用操心。很多家長非常溺愛孩子,連孩子應該自己做的事情也不讓他做,實際上,這是剝奪了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上好勞動課有利于孩子個人成長

    勞動是一切創新和進步的基礎,培養勞動習慣對孩子獲得一生的幸福非常重要。在義務教育階段將勞動課程獨立出來,這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非常重要的舉措。這個舉措不僅對孩子的個人成長有利,對我們整個民族的未來也至關重要。

    在采訪中,兒童閱讀教育研究者、童書翻譯孫慧陽反復強調,無論是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都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交易。無論是家長還是教育者,都要先從認知上重新思考勞動與生活二者的關系。兒童在勞動中習得或養成的能力,亦是其成長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任何把勞動與日常生活隔離或對立起來的認知與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把勞動的時間“歸還”給兒童,不僅僅是助力其面對未來生活、成長獨立及社會化的需要,也是助力一個人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熱愛生活、總結生活,從而令身心健康成長的機會。

    孫慧陽還談道:“在如今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之下,勞動之于當下的兒童,無論從內容到采用的方式、方法上,與我們的童年相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生活中,哪些日常事項可以劃歸為兒童已經可以力所能及的事情,哪些是需要成人示范、帶領去嘗試做的事情,需要仔細區分,但無論哪一樣,勞動習慣的養成與勞動能力的獲得與提升,都需要兒童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慢慢累積經驗,最終才能形成可內化的習慣與能力?!?/p>

    著名閱讀推廣人、悠貝創始人兼CEO林丹有著超前的教育理念,她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把勞動能力培養放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她認為勞動分腦力和體力兩部分,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往往重視腦力多于體力,這導致很多孩子失去了直接體驗生活的大好時機?!白约簞邮重S衣足食”,林丹希望讓孩子在較小的時候能通過親身體驗,熱愛多元的勞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美好的生活?!皫椭⒆咏⑦@樣的認知和習慣,將是她一生的財富。雖然,長大以后的孩子,他們可能腦力勞動多于體力勞動,但童年對人一生的影響太大了。”

    用孩子喜愛的方式來引導

    讓孩子熱愛勞動,要用孩子喜愛的方式來引導,這其中家長的責任很重要。事實上很多孩子在參與勞動時是非常投入和異常快樂的。孩子很小的時候都積極主動地給大人做小幫手,樂此不疲,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勞動主動性越來越差,這與有些家長的誤導分不開。

    “在一些家長眼里,孩子的任務就是讀書,勞動可以忽略不計。其實,勞動與學業并不矛盾,勞動有益能力培養、身心健康,而且適當的勞動是一種很好的調節,能讓孩子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學習?!毙炝岣嬖V記者,為引導孩子們從小熱愛勞動,她曾專門寫了一本書《我不是小懶蟲》(晨光出版社2021年1月版),書中主人公小布谷喜歡玩、喜歡吃、喜歡看動畫片,就是不喜歡勞動,媽媽對此頭疼不已,最終在媽媽和老師的幫助和引導下,小布谷愛上了勞動。徐玲說很多家長看到這本書都十分感慨,認為書中幫助小布谷愛上勞動的一些做法對大家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對很多不愛勞動的孩子也有一定啟發。徐玲說她對自己的女兒要求也很嚴格,為了培養女兒的勞動觀念,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告訴她,自己的事自己做。每個人做好各自的事情,就是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因此她一直很愛勞動,自己把房間收拾得干干凈凈,飯菜做得還可以,家里買了小家具她總是搶著拼裝,有空還出去做志愿者,女兒常說,勞動讓她感受到了生活更美好的一面?!?/p>

    生活即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在陪伴中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實現教育目標,是最事半功倍的。林丹有兩個建議給家長,首先是要創建環境,打造圈子,讓孩子不知不覺在家長用心安排的“教育”場景和活動中快樂成長。“孩子成長的環境千差萬別,城市里的孩子缺乏腳踩泥土的機會,我們可以在院子里、陽臺上一起種菜,也可聯合有共同教育認知和意愿的家長一起,在郊區租個大棚種植蔬菜水果養雞養魚,周末的親子活動也有了穩定的人群?!逼浯?,家長要重視言傳身教,家長自己對待家務的態度,也深刻影響孩子的認知。下廚做飯煲湯是為家人準備滿滿的愛,清潔衛生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熱忱,照顧寵物養護植物是對生命生生不息的希望?,F在教育的誤區是重腦力不重體力,金錢萬能論和分數絕對論,會讓家長功利性目的感太強,反而剝奪了孩子熱愛勞動的機會?!拔以诤⒆有〉臅r候希望孩子愛閱讀愛運動,在生活中建立更多真實的直接體驗,所以我們家租了農業大棚,既滿足外公外婆種植養殖的樂趣,也成了孩子每個周末勞作的樂園,還是她呼朋喚友體驗農耕生活的社交場所。我們家都以田園生活為樂,喜歡小動物,孩子自然也有機會參與其中并樂在其中?!?/p>

    作家、閱讀推廣人徐慶群自從做了母親,就非常關注對孩子勞動能力的培養?!耙驗閯趧邮且粋€人最基本的能力,或者叫本能,因為沒有勞動就是沒有人類的進化。如今,社會的發展進步讓更多勞動力解放、更多勞動變得不再必須,而連續幾代的獨生子女社會現實對孩子從小嬌慣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勞動從人應該具有的本能而變得越來越生疏。長期以往,這必將導致人的異化。”多年來徐慶群一方面積極參加志愿服務,加入到資助貧困孩子的行列中,不辭勞苦地上課、家訪。另一方面,她用手中的筆傾情謳歌那些志愿者,為志愿服務事業鼓與呼,被稱為“志愿者宣傳家”。她在2020年出版的《至愛》(希望出版社2020年6月版)一書中,首次提出“志愿文學”在當前文藝創作中的重要價值,號召青年志愿者拿起手中的筆,寫下當代青年的故事,寫下當代中國的故事。

    談到如何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她認為現在的孩子的確課業負擔很重,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時間做家務或者參加勞動實踐?!皬乃枷胍庾R上來說,當我們在培養孩子熱愛勞動這個問題上提高認識以后,孩子去勞動便不是難題了,就是說首先要提高站位。其次,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要帶動孩子勞動,不能指手畫腳、只當指揮官。家長不要事事代勞,讓孩子通過勞動充分體現自己在家庭中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最后,不同的年齡段要有不同的勞動項目,不要讓孩子們覺得勞動是負擔。通過勞動,孩子才可能體會生活的更多滋味,從而更加激發他們熱愛生活、努力學習?!?/p>

    徐慶群認為,現在教育的最大誤區是孩子的世界更多地“駐扎”在書本里,脫離真實的生活,也就缺乏真實的生活體驗。所以,這才會導致有些孩子常常經受不了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學習壓力大了、人際關系緊張了,父母批評了、情感出現問題了,他們就容易抑郁甚至走向極端。“所謂挫折教育的提法并不科學,我認為鍛造孩子意志品質的方法就是勞動教育。我的女兒比較熱愛勞動。她一歲九個月就上了幼兒園,那時老師會每天記錄孩子們的在園情況。第一天,老師就在她的小本上寫著:袁來小朋友飯后幫老師擦桌子。她今年14歲,做飯、炒菜,縫衣服都會?!?/p>

    徐慶群告訴記者,她會經常跟女兒說媽媽小時候是多么熱愛勞動。“同時,由于我們的工作比較忙,孩子從小都是我們自己帶大的,所以就難免經常地讓她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放寒暑假時,她自己在家,中午自然就自己做飯了。她不僅熱愛勞動,還養成了節儉的習慣。比如,襪子穿破了,她就自己拿出針線補。我說扔掉吧,她說不行,縫縫還能穿的?!?/p>

    家校緊密配合,孩子才能熱愛勞動

    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讓孩子熱愛勞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緊密配合也非常重要。周敏平時就非常關注青少年成長的主題,她的校園成長小說《北京小孩》《我和我的6 班》《沙海小球王》《紅柳花開》等很受小讀者喜愛。這些作品曾入選中宣部優秀青少年讀物出版工程、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教育部全國中小學圖書館推薦書目、全國婦聯2020年親子閱讀推薦書目和月度“中國好書”。在采訪中她建議,為了真正提升孩子的勞動技能,學校在開設一些相關課程,在提升教學趣味性的同時,也可以將考核納入學期總評,這樣一來,從學生到家長,自然會積極配合;其次,對于勞動技能、勞動習慣來說,“家庭是最好的課堂”,完全可以用輕松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家長言傳身教,讓孩子積極參與到勞動中來,在實踐中提高技能水平,養成良好習慣。例如,一家人齊動手,準備一桌豐盛的晚餐,不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嗎?很多時候,“成果驅動”往往會激發孩子的興趣,家長不妨開動腦筋,讓孩子多多參與家庭勞動,來提升他們的勞動興趣。

    林丹也認為,學校積極倡導,家長主動配合,家校共育共贏,才是最理想的狀態。“老師一句話勝過家長十句話,記得我家孩子小學一年級時,學校有一個作業是做兩個菜,海之味和山之味,孩子興高采烈地和家長去準備食材,親自體驗了備菜做菜的全流程,一家人儀式感滿滿地圍坐一桌,品嘗孩子的勞動成果,那種成就感是能讓孩子備受鼓舞的,這就是學校倡導家長配合的成果。家長給孩子們都拍了過程照片分享到班級群,學校里老師沖印了照片貼在主題墻上,這都是對孩子勞動的持續鼓勵。在孩子的小學生涯中,每學期都有孩子們自制美食帶到學校分享的主題班會活動,孩子們也很享受勞動的樂趣。”

    在孫慧陽看來,在校園中,按“方案”要求,把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最直接的意義是從制度規定上把從事勞動所需的時間直接歸還給兒童,讓童年的生活更豐富多元、更真切立體、充實且有滋有味起來。在執行環節,如能夠不打折扣地、真切地、長期落實下去,必將有利于兒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人際合作,更好地適應和參與社會群體生活。“成人需要有耐心地面對兒童勞動技能的成長,應避免因怕兒童缺乏經驗做不好而帶來潛在麻煩就長期、過度代勞,剝奪兒童親自實踐、體驗、優化、成長的機會。成人須管住自己的手與口,放手讓兒童去嘗試,做兒童成長的陪伴者與啦啦隊。”

    關于勞動課,家長們的回憶殺

    林 丹:我小時候還是有勞動教育的,我們家鄉對女孩子的基本要求是要會做家務會做手工,受大環境影響我也自然習得了這些能力。會做家務,常做家務,其實也不知不覺練會高效做事的能力,練會把看起來日日重復的事做出創新的樂趣,這些熟能生巧,熟而創新的能力,應用到成年以后對生活事業的平衡是很有好處的。特別是成為父母以后,如何游刃有余,一人多用,與小時候的綜合鍛練分不開,特別感謝家人從小的引領,沒讓我成為小鎮做題家,而是生活事業小能手。我希望我的孩子,長大后也能發展事業且有余力熱愛生活。

    孫慧陽:童年時,校園里每年有定期的義務勞動日,也有不定期的公益活動。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都很高,一是對于活動本身就充滿了好奇心,同時也作為對緊張學習的一種調劑與放松。在勞動過程中,彼此交流的話題都是新鮮的,拓寬了認知邊界。完成任務之后,會獲得滿滿的成就感與自豪感。在家庭生活中,勞動也是作為家庭成員體現自身價值的方式。無論是收拾房間、打掃衛生,或是幫助父母做飯、準備冬儲物資……現在回憶起來,不僅僅從克服困難、雖敗再戰中得到了心性的鍛煉、收獲了勞動的能力,更是獲得了踏實而充實的生活氣息,與一家人其樂融融、齊心協力的有溫度的親情記憶。

    徐 玲:我從小在外婆家長大。離開外婆家回來上一年級,學校不管飯,而爸爸媽媽單位都管飯,哥哥的中學也管飯,只有我沒飯吃,這成了全家的難題。有一段時間,我被媽媽安排到她的小姑媽家、大舅媽家、同學家輪流蹭飯,后來有一天爸爸提出讓我自己做飯,我當時嚇哭了。在爸爸媽媽的幫助和鼓勵下,我一點一點學會了熱飯、熱菜,接著嘗試煮飯、燉雞蛋,三年級暑假開始就能一個人張羅全家的晚餐了?;叵肫饋?,現在努力寫作跟小時候努力學做飯的那股勁兒是一樣的,總是在思考,這樣行不行?怎樣才能更好?能不能來點兒創意?當勞動成為骨子里的習慣,人生便有了更多美好的體驗。

    徐慶群: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勞動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勞動就和吃飯、睡覺一樣,所以不需要課程。幾歲開始勞動已經不記得了,大概從會走路就開始了吧?,F在想起來,小時候的勞動主要有幾種類型。一是家務,我會經常幫媽媽做家務,很小就會和面、發面、蒸饅頭、包餃子,還會用縫紉機做鞋墊、裙子、書包,還有打掃家里的衛生,喂雞鴨鵝狗豬等。二是農活兒,我會經常幫媽媽到菜園里摘菜,到地里插秧、拔草、收割,一望無際的田野有時讓我絕望也充滿希望。三是學校勞動,我沒有上過幼兒園,小學六年一直是班長或者學習委員,值日已經不算什么勞動了,冬天我經常早早地到學校生爐子,還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到苗圃撿糞的勞動。我的勞動記憶更多的是在農村,也就是我的13歲之前。上面提到的勞動都是在農村時發生的。13歲以后,全家搬到城里,就沒有農活兒了。但是我還會幫媽媽做很多家務。這些勞動經歷塑造了我,培養了我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任勞任怨的品質,讓我更懂得父母的不易和生活的艱辛,讓我懂得只有勞動才能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周 敏:上小學一年級時,我和媽媽住在她任教的中學里,那時媽媽帶畢業班學生,每天都會很晚回來,于是我就學習幫媽媽煮飯。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煮飯,那時不懂得米飯會膨脹,放進去兩碗大米,煮出來一大鍋米飯,媽媽和我吃了好幾天剩飯。小時候的勞動課和手工課好像是合并在一起的,有教授縫補衣物、毛衣編織等內容。在上了初中以后,同學們就喜歡在周末的時候聚會,其實,就是去某個同學的家里,一起做一頓午餐,共享美食。實際上,我的“廚藝”就是從那時打下的基礎,這要得益于我的一位對飲食頗有研究的同學,教了我們好幾道名菜的制作工藝。總之,就我個人經驗而言,童年時的勞動經歷充滿了樂趣,這種樂趣,一方面來自于享受“勞動成果”,另一方面,則源于勞動過程中,和同伴們的互動交流。現在想起來,相比較而言,后者似乎比前者更能帶來快樂。 

    亚洲高清日韩精品第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影库免费看|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同性男| 五月天婷婷精品视频|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久久综合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麻豆日日躁夜夜躁|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五月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 69精品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麻豆| 久久精品青草社区| 国产精品入口在线看麻豆|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精品乱码一区内射人妻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久久九九99热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自拍亚洲|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永久∴|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小说| 久久亚洲精品AB无码播放|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老牛影视|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 国产精品一区视频|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 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精品调教CHINESEGAY|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