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里馳援
平谷有這樣一支志愿者隊伍——藍天救援隊。無論是山火撲救、山野救援,還是落水打撈、走失尋找,他們行動迅捷,義無反顧。自2018年組建以來,區內外出任務657次,累計時長87258.4小時,出隊人數8638人次,車輛3411車次,總行程171143公里。這支榮獲“北京市應急先鋒”稱號的隊伍,2021年在河南遭遇“7·20”特大暴雨災害之時,又兩千里馳援。
馳援,心在燃燒
一夜未睡的隊員們擁擠在一個帳篷里,就著礦泉水,啃著自帶的方便面。沒有言語,氣氛沉悶,但誰也不吐一句怨言。
北京的7月,蒼穹像剛剛洗過澡,平展,碧透,明凈,藍得出奇。平谷藍天救援隊在行動!
“不再等了,災情不等人,就迅即出發!”隊長李學飛在喊。
10名隊員穿過掛滿錦旗的走廊,聚集隊部。他們在“藍天群”中接到指令,剛剛從四面八方旋風般駕車駛來。高個兒李學飛,黑臉膛,目光犀利,冷峻。
他身板挺直,抬高音調,開始點名:叮當,血性男兒、那兒樣、凱少、元寶、赤魂、愷旋、半點、rsr洋……個個是網名。隊員們平日在“藍天群”聯系,彼此不見面,只知網名,不知真姓。隊長李學飛網名“紫龍”。
只因他做事當先,敢于承擔,果敢堅決,雷厲風行,令個個隊員信服,平日稱呼他紫龍隊長。“紫龍”再一次強調行動紀律:絕不許一人獨自行動;決不許隨意關掉對講機……我們是去救災,不是去送命……
就這時,門“咣——”地被推開,“兵哥”闖進來,手一舉:“隊長,我也去!”“你去不行,腿有殘疾。”“兵哥”是一名退伍軍人,名叫張榮青。他患有肌肉萎縮癥。“不礙事,我能駕車,在部隊就學開汽車,駕齡小二十年了,再說,我可以做后勤保障。”張榮青懇求。李學飛思忖一下:“去吧!”張榮青轉身出門。
“干啥去?”隊長問。“買身衣服!”其他隊員隨身帶了換洗的衣服,手電筒、急救包、壓縮餅干……他心急,連多帶一件衣服都沒顧得。“快去快回!”張榮青跛腳,一溜快走,沒進服裝店,而是拐進了藥店,買了一瓶降糖藥——他還患有糖尿病。
“發車!”“紫龍”一聲喊,4輛車朝880公里外的災區一路馳騁,車身上飄蕩著大紅條幅:平谷藍天救援隊馳援河南。時間:21日下午2時。
河南人民正遭受百年少遇的特大洪災。
在河北路段,小雨淅瀝瀝,下得不急不慌。進河南地界,雨卻瘋狂了,嘩嘩嘩,小瀑布似地潑。駛至新鄉市,一望,高速路下滔滔洪水,把高大楊樹淹沒。
次日早晨5點,救援隊接到當地應急指揮中心指令,直接奔赴受災最嚴重的鞏義市米河鎮。
道路被沖毀,一道溝又一道溝,一個坑又一個坑。泥漿里,大型挖掘機仰面朝天,叉車翹尾深陷,房屋倒塌,狼藉遍地。9時,一夜未睡的隊員們擁擠在一個帳篷里,就著礦泉水,啃著自帶的方便面。沒有言語,氣氛沉悶,但誰也不吐一句怨言。
李學飛心里五味雜陳。他掏出手機在藍天群連續發出指令:第二梯隊隊員,請急速來河南,并運來蔬菜、礦泉水、方便面、面包,另加預防腹瀉的綠豆。災區蔬菜緊缺,隊里蔬菜緊缺。發電機、抽水機、居住的帳篷緊缺。
第一個回電的是菜店老板娘“女王大人”,她名叫張榮華,是“兵哥”張榮青的親妹妹,此時正在密云水庫畔收購蔬菜。想到前方蔬菜不足,她一邊往回急駛,一邊在姐妹群發消息:請各個菜店姐妹捐菜,援助支援河南救災的隊員們,他們吃不上蔬菜,河南災民更沒有蔬菜吃,多多捐菜,多多獻愛。我立馬趕過去……
她又給愛人的姐姐,自己的大姑姐姚艷伶打手機:“大姐,我要去河南救災。”
大姑姐當時正哄兩個小侄兒玩呢,頓時驚愕:“弟妹,你不能去啊,有個三長兩短,你兩個孩子咋辦?你可想好啊!”只一會兒,姚艷伶接到打回的電話:“姐,我還是要去,主意已定。”“要不,我跟你去,你好有個伴兒,有個照應。”“姐呀,別一起去!你在家等。”
張榮華把廂式小貨車開進家門,姚艷伶幫著把菜倒向大貨車,說:“弟妹,我也買了20箱礦泉水呢。”
當她們駕駛大貨車趕到東寺渠菜市場時,各菜店的人,紛紛把已打捆裝箱的“愛心菜”往車上裝。大蔥、芹菜、大白菜、西紅柿、黃瓜、冬瓜、茄子……滿滿一車菜,滿滿一車情。
“謝啦!謝啦!”姐妹倆開車又朝藍天隊部駛去。已等候的6名男隊員,忙忙往車上裝一頂頂帳篷,還有發電機、水泵、皮管……
第二梯隊一行8人,疾駛上高速路。只見高速路上,大紅條幅閃閃,紅彤彤望不到尾,救援車一串串。姚艷伶心里風起云涌,“妹,我錄個視頻吧,把咱們的貨車,還有那么多救援車錄下來,發個朋友圈。你說,我是不是也算藍天救援隊員了?”
視頻發到朋友圈。
僅一會兒,傳來網友“自然而然”的語音:“老同學,你問問藍天隊員們急需個啥?快給我報個貨單。”“自然而然”名叫劉偉杰,平谷南埝頭村人,現在豐臺區開了一家建筑工程公司。
姚艷伶向“紫龍”喊話,沒有回音兒。張榮華說:他們連夜忙救災,顧不得!
深夜1點,手機突然傳來“紫龍”呼叫:你們必須在凌晨3點前趕到,米河上游大壩水量超載,隨時有決堤危險。快!
一行人的心頓時繃緊,提到嗓子眼兒。容不得猶豫,腳下一踩,加大油門。夜茫茫,車,風馳電掣。
機靈的姚艷伶沒有忘記貨單:“隊長,你們急需個啥呀?劉姐要貨單。”“紫龍”喊:“最缺防護服、防毒面具、頭燈、橡膠手套、雨鞋,還有消毒滅菌用具。”姚艷伶趕忙向遠方等待的劉偉杰喊話。
夜好長,劉偉杰把消息發到了朋友圈。天蒙蒙亮,她開車跑超市、商場和各專賣店,爭分奪秒。同時間,手機連續響,林桂仁、許鳳蘭等三位朋友打過來救災款。許鳳蘭扔掉公司事,打的追來,說與她一同去河南救災。
5萬元貨物,小車難裝下,當即雇來一輛“貨拉拉”。一貨車滿當當,不僅有救災用品,還有食品:方便面、火腿腸、熟雞蛋、礦泉水、榨菜……快速駛到百里外的平谷藍天救援隊隊部,與秘書長“仙姐”會合,仙姐名叫孫艷麗,她向隊長“紫龍”簡單通報情況后,車啟動,疾駛!
凌晨4點,車駛至米河鎮,向災民發放救災食品。她們又與“紫龍”接上頭。看隊員個個一身泥水,臉上道道污泥疲憊不堪的樣子,姐妹倆眼眶濕了,心潮翻涌,立刻一同加入了救援隊伍。
小青年劉立永、劉維林、邢建超,車載救援物品,奔赴河南途中遇到一位開車的66歲房山老人:“大爺,您也去河南?”老人手指指車上掛的大紅幅:“咱一輩子,哪里有災,那里去。去年馳援武漢,今年馳援河南。你們呢?”“我們也去河南!”“走!我給你們引路。別耽擱,越快越好!”
駛至災區,在民警指揮下,把物品發放給災民,他們尋到了泥水湯湯的“紫龍”李學飛:
“李隊長,我們也加入藍天救援隊!”
“太危險啦!”
“我們不怕!”
“那就入隊!”
他不是“高腐”,是我們的兄弟
藍天隊員們列隊,向被包裹的這位不知姓名的逝者默哀,三鞠躬。逝者的親人發出低低的哭聲,一齊向藍天隊員們鞠躬,鞠躬,再鞠躬。
米河鎮位于鞏義市東部,人口5萬余。東南、西北為山地丘陵,最高峰八峰寨海拔730米;中間為低洼谷地,最低點海拔150米,落差大。有條河,原名“泥河”,至清道光年間,為圖吉利,改“泥”為“米”,寓意“遇米而發”,是泥石流頻發區。
這次,災情甚重。
平谷藍天救援隊承擔起搬運“高腐”——高度腐爛尸體任務。危險大,人若不小心,會中尸毒,皮膚起白斑、潰爛。再有,異味撲鼻難聞,令人望而卻步,對人的心理承受力是極大挑戰。
隊員們身穿白色隔離服,面戴口罩,眼戴護目鏡,深一腳淺一腳,在泥漿里搜尋。
這是一所門店,裂縫子的墻角歪斜掛著一塊殘缺的店牌:正骨按摩。隨風撲來發酵的難聞氣味就源于此。逝者是一名按摩師。
店處洼地,“血性男兒”一腳踩下去,泥漿沒膝。壯實的“凱少”抱住他的腰,往上一拔,拔了上來。“那兒樣”說:“蹚不過去,得鋪木板。”“還得用鐵鍬鏟走泥漿。”“叮當”補充。
四人抱來幾塊木板,鋪在腳下,一鍬鍬鏟走泥漿,木板往前倒騰著,鏟出一條窄道。
墻角扭曲,逝者躺在泥漿里,身穿白大褂,臉朝一側,一只胳膊朝外強力伸張,像是在呼救。泥面還留有他求生掙扎的痕跡。一張泥跡斑斑的方桌斜倒著,桌角砸中逝者的額角,很深。桌下張開著一個本子,上面密麻麻記滿他曾按摩的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此景令4名隊員落淚:他似乎并沒有遠去,還活著,還在呼吸,血液還在流動。他就是我們的兄弟啊,雖然素不相識,可他與我們血脈相通。作為按摩師,生前他在這個不大的門店,為這么多人減去痛苦:膝蓋疼痛的老人、肩胛骨酸痛的女人、腰背痛的男人、崴腳的少年……我們呢,往日,不也是在冰河里、在山崖下、在荒野里,救助一個個迷失的老人、絕望的男人、出走的女人、失足的少年……
隊員們沒有一絲害怕和畏懼,用一塊黃布蒙在逝者的身上,包裹好。四人抄手,誰也不言語,一點點往外抬,又穩穩放到木板上,似乎怕驚嚇了他,慢慢抬向高地。“紫龍”遞上早已準備的裝尸袋,身背迷霧機的“赤魂”開始噴灑,消毒滅菌……
逝者的親人們就站不遠處,淚眼汪汪望著,蹚著泥水,一步一步走過來,他們沒有撕心裂肺的哭喊,沒有天塌下來似的嚎跳,只是低低地抽泣。在災難面前,人是那么無奈,那么無助。
藍天隊員們列隊,向被包裹的這位不知姓名的逝者默哀,三鞠躬。逝者的親人發出低低的哭聲,一齊向藍天隊員們鞠躬,鞠躬,再鞠躬。
藍天隊員們繼續在倉庫、民房、地下室、米河畔搜尋……
執行這次不尋常的任務,面對生與死,隊員們在短暫時光,結為了情意深長的莫逆之交,互通了姓名,或記紙面,或記掌心,牢記在了心里。凱少——李少凱,血性男兒——宛元禮,那兒樣——邢奎順,叮當——曹震,赤魂——景金剛,元寶——張琪,愷旋——賈光愷,半點——王玉松,rsr洋——李立陽……
行動之前,先留遺書
邢奎順給妻子寫了一行字:我若那個了,替我照顧好父母,把孩子養育成人。
米河水越發渾濁,泥沙翻涌,確實成了“泥河”。天空響起刺耳的警報:上游水庫大壩決堤危險加大。接到迅速組織群眾向八峰寨等最高點轉移的指令,隊長李學飛召集隊員們,作了簡短動員。頭一件事,盡快給家里親人寫好遺書,該說的要說盡。
其實,來自各行各業的這二十幾位年輕人,大多是瞞著老父老母,瞞著妻子兒女來的,只說出門些日子,沒提救災一個字。他們又怎不想告訴呢?只是怕親人們心里牽掛。他們腦子里已沒有“死”的概念,不曾想到,更不愿去想。有的干脆沒寫,有的寫了,很簡單。
邢奎順是一名快遞小哥,參加藍天救援隊已4年,參與救援活動40余起,是一名歷經考驗的骨干隊員。這次兩千里馳援,他請假,得到公司經理批準。雖然扔掉了快遞業務,少掙了一筆錢,他卻以千里馳援為榮,心里升騰起滿滿的英雄豪邁。邢奎順給妻子寫了一行字:我若那個了,替我照顧好父母,把孩子養育成人。把遺書交給隊長時,他很淡定,他堅信自個兒能好好活著,回到妻子和孩子面前。
“兵哥”張榮青給妻子和兒子發了一條短信:危險在即,我若犧牲,你們要繼續干,不能斷!立馬收到也是藍天隊員妻子的回信:遙祝親人平安凱旋。又“咚”地一聲,收到22歲兒子的回信:爸,你會勝,藍天會勝!他是藍天救援隊最小的隊員。母子傳遞來的是滾燙燙的期盼。
李學飛把隊員們分成三組,分別入街入巷入戶喊話,一間間房排查搜尋,尤其是老人孩子,一個不能丟。之后,他駕駛一輛越野車,朝谷底疾駛,跑村入莊,車頂子的大喇叭持續不斷發出呼喊:緊急通知,緊急通知……谷越深危險越大。站在山頂往下望,谷底跑的車就像一只小螞蟻。
米河鎮進入最危急狀態。
一個都不能丟
李學飛容不得多想,舉起對講機向一百多名北京藍天隊員喊話,快!撒網四下尋找。
邢奎順和隊員程雷、張琪手卷喇叭筒喊話,跑進一條街時,聽一間搖搖欲墜的危房里有人說話,急忙闖進去,只見一對白發蒼蒼老夫妻和一個小孫子還在收拾衣物,連忙說:大爺大媽,快走,保命要緊。一對老人慌張起來:咋辦?咋辦?回來想多取幾件衣褥……小孫子在哭。邢奎順腰一弓,背起孩子,程雷、張琪背起包袱,攙扶老人朝危房外撤離。路上,孩子驚嚇得哇哇哭。邢奎順手指指臂膀佩戴的五星紅旗:叔叔是藍天救援隊員,不怕,不怕!孩子竟然不哭了。
大災在即,米河鎮人沒有驚慌,開汽車的,駕三輪的,騎摩托的,騎自行車的,還有行走的,結隊攙老攜幼,有序地往八峰寨等高地轉移。
“兵哥”張榮青車裝鍋碗瓢盆和食品,往高地駕駛,遇到一位年輕女人,手拽個皮箱,懷里抱個四五歲孩子,他停下車:“大姐,快上車!”大姐往車里望一眼:“你是?”“我是藍天救援隊員。”大姐喊了一聲:“親啊!”扯住孩子小手,上了車。
隊長李學飛同隊員李少凱、景金剛、張云龍、王玉松、賈光愷最后一批撤離。景金剛身背電臺和無人機,李學飛站在樓頂,向指揮中心匯報群眾轉移情況,得到指令后,快速下樓轉移。車爬山,上不去了。剛下車,見一對年邁的老夫妻攙扶著,步履蹣跚,踽踽而行,老頭兒肩上還背一個大包,更為吃力。李學飛、李少凱蹲下身去:“大媽大爺,我們背您。”張云龍、王玉松、賈光愷趕忙往背上攙老人。看來二位老人實在走不動了,抹抹汗,望望他們一身藍衣:“你們從哪兒來?”“我們來自北京!藍天救援隊。”“你們從北京來?”“是!”“啊,北京!”二位老人伏在他們背上:“我兒子一家外出打工了,回不來,回不來……”“您甭急,甭著急,有我們!”“有你們,你們……”老夫妻淚水盈盈。
山上剛落腳,一位披肩發女士急慌慌跑來,對李學飛說,她愛人與她失聯了,轉移途中,人多,二人擠散了,一次次打手機也不通,無信號。
他會不會又返回山下?進了街里?太危險了!“他帶啥東西沒?”“沒,沒有,就一部手機。”女士惶惶不安,臉色煞白,手微微抖。李學飛容不得多想,舉起對講機向一百多名北京藍天隊員喊話,快!撒網四下尋找。又招呼李立陽、曹震等隊員下山:我們不能丟下一個人。隊員們邊走邊呼喊,至半山腰,對講機傳出消息:找到了!失散的年輕人,手機沒電了。
水庫大壩險情如何?李學飛心里時刻惦記,放不下。他讓景金剛向高空放飛無人機拍照,照片顯現,距離不太遠的水庫,汪洋似海,漫漫欲溢。
隊員們分別安撫群眾,向老人孩子遞送方便面、火腿腸、面包、礦泉水……
一分分一秒秒,都在渴望一切平安。可是時光漫長。
天空終于響起危險解除的警報。
連續晝夜作戰,疲憊不堪的隊員們終于得以鉆進布滿泥水的帳篷休息片刻。
天亮,他們又接到新任務:消毒滅菌。
大災須防大疫,重任敢扛肩。
高溫下,他們穿戴防護服,身背迷霧機,每條街巷,時隔20分鐘噴灑一次。條條街巷,落實到人。
6天后,這支佩戴“五星紅旗”臂章的藍天救援隊,又奔赴重災區衛輝……
這支以年輕人為主體組成的隊伍啊,是一支頭頂碧晴藍天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