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性戲曲理論”的由來與價值 ——《知行集——葉少蘭藝術文論》編后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京劇發展史也可以看作京劇行當的博弈流變史和京劇流派的興衰變遷史。京劇歷史上先后經歷以生行(正生)挑班、以旦行(正旦)領銜和生旦兩行并舉等演出格局與模式,出現過代有承傳而各領風騷的若干藝術流派,這都是京劇本體性因素、時代性因素等綜合作用的結果。長期以來,在以生(指正生、老生)、旦為領銜的京劇藝術演出體制下,即便歷史上出現過優秀的小生藝術家,但是這一行當在班社的從屬性地位卻始終沒有改變,更未出現足以改變行當面貌的小生流派。京劇小生藝術技藝掌握的高難度、人才的稀缺性、審美的高門檻、題材劇目的限定性等諸多因素的疊加,客觀上使得小生成為一個以配戲為主的行當。應該說是直到京劇葉派小生藝術創始人葉盛蘭的出現,才“扭轉乾坤”(姜妙香語)。
葉盛蘭創立了以“龍、鳳、虎”三音為統攝的凸顯清剛、婉轉、豐腴、壯美的藝術聲腔體系,創造了文而不媚、武而不粗、儒而不俗、窮而不厭的藝術表演風格,形成了雉尾生、扇子生、武小生、官生、窮生、娃娃生等小生藝術各分支均臻至境的葉派藝術。他以京劇史上小生演員首次獨領挑班以及創立葉派的藝術業績打破了長期以來小生的從屬性地位。京劇葉派小生表演藝術是京劇乃至戲曲小生藝術的集大成者和開創革新者,其全面性、規律性、體系化和創造藝術新范式的藝術價值與貢獻,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藝術實踐中更為顯著,在京劇史上巍然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
由于歷史原因,葉盛蘭先生被迫過早地離開舞臺,當全國大演現代戲和革命樣板戲之時,小生行當的古典表演形式幾乎毫無用武之地。同樣是一位藝術家適時地出現,重新點燃了京劇小生和葉派藝術的希望之焰,他就是葉少蘭。葉少蘭生于1943年,重登舞臺大放異彩是1979年。大器晚成的葉少蘭在藝術和精神層面到底積蓄了何許能量,以至于噴薄而出的藝術光華直至今日還在延續。當研討葉少蘭藝術人生的“上半部”時,我們有了以下的發現:第一,得益于梨園葉氏的家學淵源、家風承傳、血脈基因和伴隨著家族內外、親朋之間、同行交往中源源不斷、取之不竭的藝術技藝與精神的熏習陶養。第二,得益于藝術人生初起時對京劇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使,和對父親葉盛蘭如高山般的崇仰。第三,得益于新中國的新式戲曲教育的輝煌成就。正是一條科學的嶄新的戲曲人才培育之路,塑造出以葉少蘭為代表的一代新型京劇藝術家群體。第四,得益于葉盛蘭的口傳心授和衣缽承傳。正是父親的身教、言教、藝教,使葉少蘭學得小生真章,習得葉派妙諦,悟得京劇神髓。第五,得益于在父親和家庭突遭不可承受的巨大政治壓力后,少年人猛然地體悟到了本不該屬于這一年歲的人生況味,從而在心理上迅速地成長成熟起來。第六,得益于青年時期任專業教師的生涯,既在教學相長中再悟藝道,又得機會重新向父輩、師輩問學而精進。第七,得益于中央戲劇學院的戲曲導演進修班的深造,和若干年導演藝術實踐的鍛造。第八,得益于其較真、嚴謹、勤思的性格促然和多年來超強的忍耐和堅持精神,不放棄、不妥協,暗自存續藝術實力,等待綻放的時機。36年的人生歷程,幸與不幸、順境與逆境交織跌宕,正是這樣一番榮辱升沉、異常豐富和復雜的藝術人生歷程,造就了葉少蘭后來人生與藝術的重立和輝煌。
從歷史和藝術的角度來評定葉少蘭的藝術功績和對京劇事業的貢獻,還有賴于更多方家進行藝術和學術上的考索探究,以筆者的研究淺見至少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戲曲恢復傳統戲后,葉少蘭力促京劇小生表演、教學重富生機,其舞臺實踐接續京劇小生藝脈,擔當起京劇小生藝術的“中興之人”,在新時期彰顯出京劇小生藝術的新面貌。二、繼承賡續了京劇葉派小生藝術,并將這一具有獨特藝術魅力與價值的流派推展到了歷史與藝術的新高度,培育出一批京劇葉派的中堅力量,形成了京劇界“十小生九葉派”的新局面。三、正是其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推動、創新發展京劇小生和葉派藝術,才使得京劇小生行當的藝術價值和現實地位得到了空前躍升。四、在海內外傳揚京劇藝術,在國家戲曲藝術振興的系統工程、重大工程的策劃和實施中貢獻智慧,并躬身帶頭示范踐行,是傳統文化和京劇藝術的燃燈者。五、展現出一位具有理性思考和前瞻意識的新型藝術家的新形象,是一位從藝術實踐中不斷總結,在總結后的理念指導下反復實踐,并在京劇表演、導演、教學等方面具有豐厚成果和獨到認知的藝術家。
“知”是思想、智慧、學問,是思考、識別、通曉;“行”是行動、征程、實干,是跋涉、探索、踐行。“知行合一”正是著者葉少蘭一生為之、系之的態度與追求。《知行集——葉少蘭藝術文論》正是葉少蘭從藝多年來理性思索的文字結晶,經編者整飭梳理,內容分列為四個方面。“弘揚與傳播”收錄的文章主要是葉少蘭在各種會議、講座、課堂、采訪中闡述對京劇藝術、小生藝術、葉派藝術的理解和認識,既有歷史概述和宏觀把握,也有劇目研析和功法揭秘,代表了其總體的藝術觀和戲劇觀。其中收入了上世紀80年代,葉少蘭作為戲曲界唯一一位“富布賴特”國際交換學者在美國講學一年的部分講稿,極有歷史價值。“躬行與實踐”收錄的文章是葉少蘭導演、創排、演出、評點相關劇目的體會和感悟,是葉少蘭藝術理念和藝術觀的具體實踐和示范。“感念與懷想”收錄的文章是葉少蘭對有利有功于國粹京劇的文化傳承工程和為京劇做出重要貢獻的政治家、藝術家的論述和紀念文章,條分縷析、情真意切。這些文章有助于讀者更加立體豐滿地了解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建言與呼吁”中收錄的一部分文章是葉少蘭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和京昆室副主任期間的委員提案、會議發言等,另一部分是在各類藝術活動中的致辭。這部分內容展現了葉少蘭除了作為京劇表演藝術家外,他還是為國粹藝術奔走的吶喊者、活動家和梨園園丁。
戲曲和京劇理論的建設推進,需要包括表演藝術家在內的各門類實踐家從實踐當中提煉感悟和思考,有賴于出現更多如這本論集一樣的“實踐型理論”作為重要支撐,為戲曲和京劇理論的大廈添磚加瓦。
(作者系國家京劇院創作和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