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家塾課:外公教我學詩詞》 在詩詞和漫畫中領略豐家私塾課
2022年4月23日,“2021年度中國好書”公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豐子愷家塾課:外公教我學詩詞》(全二冊)入選。該書講述了豐子愷具有特色的家庭教育——“課兒”(私塾課),豐子愷親自為兒孫講解中國古典文學,輔導他們學習外語。“課兒”的特點是“養成教育”,旨在提高孩子們的素質和修養。書中除了回憶場景,還配有豐子愷插畫以及古詩詞注釋,在紙本上真實還原當年豐家的私塾課。
● 作者說
我和外公豐子愷
宋菲君
外公豐子愷是近代中國的一位“名滿天下,婦孺皆知”的藝術全才,“子愷漫畫”是 “嘗試成功自古無”,寥寥數筆,就栩栩如生,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外公在散文、書法、翻譯、裝幀學和佛學都有突出的成就,他的漫畫、散文集已經大量出版。
豐家又是一個典型的書香門第,我的母親、舅舅和姨媽個個飽讀詩書,留下了許多有趣的故事。這樣的家庭,這樣的文化傳統,在現代社會中大約永遠地消失了。
外公豐子愷特別重視子女的教育,親自給孩子們上課,這個課程稱“課兒”(teaching the kids),是豐家的“家塾”。在桐鄉緣緣堂,在嘉興金明寺弄,在抗戰逃難路上,在富春江的船上,在桐廬、萍鄉、長沙,在桂林泮塘嶺,在貴州遵義浙大宿舍“星漢樓”,在重慶沙坪小屋,在杭州里西湖靜江路85號,在上海陜西南路“日月樓”……“課兒”始終在進行,并具有鮮明的特點。但“課兒”背后的故事,只在小姨和母親的書中偶有談及。豐家第二代大部分已經不在世,我是豐家的長外孫,曾長期生活在外公豐子愷身邊,直到18歲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到北京讀書,我有幸親歷了外公家的“課兒”。
我自己年齡也很大了,幸虧長記憶尚好。我覺得自己有義務把“課兒”的故事回憶出來、寫下來,否則豐家和詩詞及其背后的逸聞軼事都將永遠地被淹沒。
這本書怎么寫?寫些什么?我曾想過很久但沒有動筆。我是京劇迷,近年來常常到北大京劇社“燕園”去拉胡琴,正好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獻學專業的林嵩副教授和李遠達博士也是票友,他們熱情地支持我。這本書的寫作風范是林老師建議的,每篇首都有一首詩詞,由李遠達博士(現任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講師)和高樹偉博士(古典文獻學專業)評注,由我寫正文,重點寫外公教我詩詞背后的故事,講豐家的逸聞軼事。
外公的教學非常有特色,常常是一面講解,一面畫示意圖。講到“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就畫一位女子跪地,周圍是持戟的武士;講到“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外公隨手畫了一位佩飾叮咚、飄然而至的女子。
外公家的文學氛圍特別濃厚,飯前做的游戲是“猜詩句”(豐家的“飛花令”)“九里山前作戰場”;除夕夜的大戲則是富有文學、地理、古跡情趣的“覽勝圖”;“藍關”出自韓愈的“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尾生橋”的典故是李白的《長干行》“長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金谷園”則引自杜牧的七絕《金谷園》“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還有許多我童年時期的趣事,例如抓蟋蟀、猜謎語、唱京劇、看星星等,每個故事背后都有一首或幾首詩詞。
我們常常講“快樂教育”,講“減負”。古文詩詞在小學和中學語文課本中占比越來越大,許多文章和詩詞要求背誦,成為學生的負擔。但是在我小時候,學詩詞、背詩詞不但沒有成為負擔,由于有許多“故事”,有旅行,有游戲,學詩詞成了樂趣。我認為,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小學和中學我跟外公學詩詞、學美術,越學越有興趣。聽從外公的建議考上北大物理系后,我對數學和物理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學得好,寒假暑假都留校做題不想回家,更是興趣的驅動。
我覺得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是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一部分。現在一些父母由于忙,把對孩子的教育推給學校,推給社會,是完全不可取的。如果能夠和孩子們一起學詩詞,亦是一種重要且有趣的溝通形式。
● 出版者說
出版淵源與意義
■王焰(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董事長、社長)
著名畫家、文學家豐子愷先生被譽為“中國現代漫畫的鼻祖”。身邊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女兒豐陳寶和豐一吟,時常進入他的漫畫,成為他的創作源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與豐子愷先生的淵源,始于豐陳寶和豐一吟書寫的《爸爸的畫》。兩位老人在60年滄桑之后,以溫馨親切的文字,從頭細數兒時舊事,讀之令人動容。這套書曾獲文津圖書獎、桂冠童書獎等重要獎項。
《豐子愷家塾課:外公教我學詩詞》是《爸爸的畫》續篇,這是一套由孫輩回憶和撰寫的豐家私塾課。作者宋菲君是豐家大外孫,他在書中娓娓講述當年的私塾課程和豐子愷獨特的古詩詞授課方式。在國家“雙減”政策的推動下,教育逐漸返璞歸真。此刻回看豐子愷“無學校的教育”思想,深有感觸。
“無學校的教育”提倡的父母高質量陪伴,是如今很多家庭缺失的。父母教育子女,獲益的不僅是子女,父母自己的心也能高尚起來。好的教育是雙向的,是點燃心中的火焰。可以說,這也是《豐子愷家塾課:外公教我學詩詞》的出版意義。
宋菲君先生是豐子愷的大外孫。他從小和外公一起生活,是和豐子愷相處最久的孫輩,也是受豐子愷影響最大的兒孫之一。書中除了回憶場景外,還配有豐子愷先生的插畫以及古詩詞注釋,在紙本上真實還原當年豐家的私塾課。一首詩詞,一幅漫畫;一段軼事,一片真情;一個年代,一種人生。讓我們在詩詞和漫畫中領略那塵封的豐家私塾課。
● 編輯手記
與豐家的不解之緣
■許靜(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編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和豐子愷先生的緣分始于一本書——《爸爸的畫》。這本書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編輯前輩陳麗菲策劃組稿,豐子愷兩位女兒豐陳寶和豐一吟執筆。從此,結下了華東師大社和豐家的不解之緣。
豐家的大部分子女都從事著與人文相關的職業,但宋菲君老師不一樣,他是一位物理學家,在科學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豐子愷先生平時就很注重家庭教育,在抗戰逃難的歲月里,為了不讓子女失學,豐子愷先生更是親自上起了家塾課。出于職業敏感,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多么難得的選題。宋菲君老師親歷的這些故事,是珍貴的豐子愷家庭教育史料,而那些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和家庭教育的理念,亦會有益于當今的教育者。這會是一本既有史料性,又有可讀性;既有文學價值,又有教育意義的好書。于是,我當即向宋菲君老師組稿,希望他能寫成書稿,留存于世。
但從選題變成書稿,中間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難關。第一關便是作者宋菲君老師。宋老師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學家,雖已退休,卻仍舊從事著科研工作。且不說宋老師平時少有閑暇,即使有心動筆,但沒有撰寫人文圖書的經驗,加上時隔久遠,記憶難免模糊,種種困難都讓宋老師望而卻步,躊躇不前。經過一年多的考慮,宋老師終于下定決心把這些珍貴的回憶整理成文。后來在接受采訪時,宋老師說:“(豐先生的)書已經出了很多,唯有‘課兒’這個主題沒人講,我有義務和責任把這些都寫出來。正好現在國家又講‘減負’,希望把時間還給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這個孩子才能真正培養出來。”我想正是這份責任感,促使宋老師最終下了決心,而讀者也因此多了一本好書。
第二關是稿件質量。宋老師是一位嚴謹的科學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也一向注重書稿質量,我們對于稿件高質量的追求可謂不謀而合。為了更好地完成書稿,彌補記憶可能存在的不準確等問題,我們都認為還需要尋找一位文學專業的第二作者,請他對書中所有的詩詞進行校勘、注評,而且還要查閱豐子愷先生的日記、書信等資料。一來核對文獻,使資料準確無誤。二來盡可能還原豐子愷先生對詩詞和教育的總體看法。經過幾番波折,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學專業教師林嵩和彼時在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學專業就讀的李遠達、高樹偉兩位同學,組成了強大的第二作者團隊。
最后一道難關是編輯工作。這本書由好幾部分組成:詩詞原文、注釋、評述、關于詩詞的教學軼事、豐先生的書畫。如何能在編排上,既不雜亂,又不呆板,真實還原豐先生的教學,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直觀地感受到一幅畫、一首詩詞、一段軼事、一片真情,美編盧曉紅和項目編輯喬健足足動了一番腦筋。此外,我們又將兩冊書設計為可分可合,以適應不同經濟能力的讀者需求,套裝另附贈精美海報,內含15幅子愷漫畫,拆開腰封即可收藏。
從2016年與宋菲君老師相識、約稿,到2018年正式組稿、動筆,直至2021年出版,《豐子愷家塾課:外公教我學詩詞》歷時5年之久。從《爸爸的畫》到《豐子愷家塾課:外公教我學詩詞》,從兒女到孫輩,作為一家教育出版社,我們也在傳承著豐子愷先生家庭教育的卓越典范。能協助豐子愷先生的后代,將這份精神遺產保存于世,是編輯莫大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