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澤: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
核心閱讀
從《講話》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理論和實踐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形成了深邃博大的理論體系,開辟了文藝實踐和創造的廣闊道路。
80年來,在《講話》精神指引下,中國革命文藝和社會主義文藝創造了無愧于時代、歷史、人民的業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文藝必將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開辟更加光輝燦爛的新階段。
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闡明了文藝為什么人的根本問題,深刻論述了文藝和人民群眾、文藝和革命斗爭、文藝和社會生活的關系,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光輝文獻。在《講話》開辟的廣闊思想和實踐空間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人民文藝,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藝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與《講話》一脈相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重大創新發展,為新時代中國文藝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這條繼往開來的寬廣道路上,廣大文藝工作者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
8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文藝戰線不斷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展道路,《講話》為這條道路確立了前進方向。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繼承和弘揚《講話》精神,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強烈歷史主動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重溫《講話》精神,就是要在宏大的歷史方位中樹立文藝的方向和使命。立足于對歷史前進方向的深刻把握,立足于“客觀存在的事實”,毛澤東同志指出: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斗爭中,有文化和軍事兩條戰線,文藝必須“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毛澤東同志認為,不存在抽象的、永恒不變的定義好了的文藝,“我們討論問題,應當從實際出發,不是從定義出發。如果我們按照教科書,找到什么是文學、什么是藝術的定義,然后按照它們來規定今天文藝運動的方針,來評判今天所發生的各種見解和爭論,這種方法是不正確的”。必須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總體結構中、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確立文藝的方向、塑造文藝的形態,這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奠定了根本思想前提。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什么要高度重視文藝和文藝工作?這個問題,首先要放在我國和世界發展大勢中來審視”“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實現這個偉大事業,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2021年,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歷史方位”“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心系民族復興偉業,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
從《講話》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始終把文藝放在社會歷史的總體性視野中、放在從建立新中國到踏上新征程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宏大歷史中去認識和把握。文藝由此成為中國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具有強烈歷史主動精神的能動力量,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展開自身,獲得方向和道路,獲得深刻的歷史必然性和廣闊的創造空間,煥發著面向未來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
重溫《講話》精神,就是要深刻認識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毛澤東同志旗幟鮮明地提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作為中國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斗爭的一部分,文藝必須把人民這一歷史的主體作為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源泉、對象和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從根本上闡明了人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中心地位。
高揚人民性的人民文藝構成了中國文藝的光榮傳統和豐沛資源。在《講話》精神指引下,中國文藝從內容到形式發生了深刻變革,來自人民的革命者和無數普通勞動者、建設者被認識、表現和謳歌,人民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歷史的主人和文藝的主人。正如毛澤東同志在《實踐論》中闡述的,無產階級從“自在”走向“自為”,文藝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擔負著反映和表現的功能,同時也通過刻畫人民的形象有力地召喚、動員和凝聚著人民,由此在中國和世界文藝的歷史上迸發出巨大的革命性能量。
以人民為中心,為中國文藝敞開了政治的、歷史的、美學的、藝術的廣闊天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這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重大理論創新。為了人民、走向人民,永遠是一個從具體到總體、從總體回到具體的辯證動態過程,在人民和歷史的總體性視野中同時蘊含著生活的豐富性、生動性和差異性。文藝作為一種藝術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既是政治的、社會歷史的,也是生活的和經驗的,這是巨大的挑戰,更是一個時代文藝高峰的標志。
重溫《講話》精神,就是要深刻認識文藝工作者主體建構和自我革命的重要意義。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中國的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這既是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同時又深刻揭示了在人民文藝的道路上作家藝術家必須實現主體的更新建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要在人民的實踐中打開廣大的生活世界,同時在廣大的生活世界中認識和領會人民的實踐和創造。在這個意義上,人民的作家藝術家不僅僅是專業分工意義上的從業者,而首先是人民生活和斗爭實踐的積極參與者,這意味著“立足點”的轉移,意味著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的行動和實踐,意味著通過自我革命超越個人的局限,與群眾“打成一片”。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此做出了深入闡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要熱愛人民”“廣大文藝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眾、了解人民的辛勤勞動、感知人民的喜怒哀樂,才能洞悉生活本質,才能把握時代脈動,才能領悟人民心聲,才能使文藝創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雋永的魅力。廣大文藝工作者不僅要讓人民成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為一體,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時代的脈搏、生命的光彩,為時代和人民放歌”。“心、情、思”的一體,這既是身與心、理性與情感的同步,也是知與行的合一。
從《講話》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理論和實踐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形成了深邃博大的理論體系,開辟了文藝實踐和創造的廣闊道路。80年前,在《講話》最后,毛澤東同志滿懷信心、滿懷期待地指出,廣大革命文藝工作者“一定能夠改造自己和自己作品的面貌,一定能夠創造出許多為人民大眾所熱烈歡迎的優秀的作品,一定能夠把革命根據地的文藝運動和全中國的文藝運動推進到一個光輝的新階段”。80年來,在《講話》精神指引下,中國革命文藝和社會主義文藝創造了無愧于時代、歷史、人民的業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文藝必將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開辟更加光輝燦爛的新階段。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