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名家談寫作 風御九秋:我的創作觀
網絡文學蓬勃、鮮活地在這個時代生長著,以它的無限想象,以它的爛漫可愛,以它的現實沉思,給予這個國家數以億計的讀者以各種形式的能量與元氣,創造新的奇跡與可能。
網絡文學旺盛生發,始于寫作初心,成于時代機遇,更離不開所有寫作者一點一滴的耕耘。無論是知天命的閱歷還是Z時代的新浪潮,他們眼睛里閃爍著同樣的光芒,他們對于寫作的每一點思考,都經歷了無數個日夜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國作家網通過推出“網絡文學名家談寫作”專題,與眾多讀者一起重溫網絡文學名家們的寫作初心,分享他們的文學理念與創作細節。我們相信,多元與精彩,都將會在這里呈現。
風御九秋,原名于鵬程,山東威海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協第十屆全委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文在線17K小說網核心作家。代表作《氣御千年》《殘袍》《紫陽》《參天》《歸一》《長生》等。作品曾入選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國作協聯合發布的“優秀網絡文學原創作品推介名單”,花地文學榜網絡文學年度榜單等。曾獲“第二屆中華文學基金會茅盾文學新人獎?網絡文學新人獎”。
創作觀念先于創作本身。文學創作應該與人生追求、藝術生命統一,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的愿望緊密結合,正確的創作初心和嚴謹的創作態度是所有優秀作者的根。
創作初心,是作者在創作之初要立意高遠,明確作品的主題思想要昂揚向上。作者應該立志寫出具有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反映民族千年巨變,展現中國百年歷程,具有民族精神和時代主旋律的作品。
創作態度,直接決定作品質量和作者的創作生命。樹立端正的創作態度是最基礎思想建設,以嚴謹的創作態度貫穿作品始終,是獲得讀者認可、取得創作成績的“護身符”和“不二法寶”。
寫作細節鑄就摩天大樓
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藝通心,弘揚正道,追求德藝雙馨的作品氣象,是每個作者應不懈追求的目標。
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宛如一座精工細作的摩天大樓,正能量的思想核心是根基,精彩的情節是架構,豐富的人物是建材,優美的文筆是裝修,缺一不可。德藝雙馨的作品要同時具備思想健康、內容精彩、情節引人、人物豐滿、文筆生動的特點,完成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融合,才能達到以文化人、以藝通心的創作目的。
要做到這一點,在寫作上我認為可以在以下幾點上努力。首先,人物形象立體豐滿,人物關系繁簡得當。主角要有志氣,有正氣,有較強的感染力;人物關系錯綜而不復雜,配角互相不能混淆。其次,構思奇巧,情節生動。再次,語言要規范準確,生動傳神。最后,質感厚重,就是作品兼具現實與歷史的高度,令人讀后感覺磅礴大氣,熱血沸騰。
擺正讀者的位置
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感到趣味性,還能開闊眼界、啟蒙心智,受到人生觀、世界觀的正確引領,是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作者應該立足根本,追求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學藝術性。在創作過程中,適當地設身處地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作品應該呈現的整體風貌,是很有必要的。作者既要有自身獨到的創作理念,也要兼顧讀者的閱讀體驗。這個“度”的把握很重要。
作者應該客觀冷靜地看待讀者的評價,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揚長避短。對讀者的反饋,應該心懷感激,然后辯證對待。對于網絡作者而言,強大的內心必不可少。在面對讀者的評價時,既不能不人云亦云、自我懷疑、迷惘不前,也不能固步自封、剛愎自用。在兼顧讀者感受的同時,明確自己的寫作風格、寫作方向,堅定自己的創作思路,才能寫出相對優秀的作品,維持良性的讀者關系。
不斷尋求突破
作者對自己的專業成長方面,腦子里要有一根弦。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實現自我挑戰和突破,才能持續創作出好作品。
在創作中善于總結、思考,不斷完善,以謙虛謹慎的態度來面對每部作品,虎頭蛇尾、狗尾續貂等情況。同時增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注重知識積累和能力提升,這樣才不會坐吃山空、江郎才盡。
在創作中保持清醒和謙遜,不能閉目塞聽,不思進取。如果取得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裹足不前,那么一定會面臨優勝劣汰。要敢于自我否定、突破舊我。自己的不同作品,盡量要避免雷同,最好杜絕套路化。要努力讓每一部作品在選題、取材、立意、故事架構、人物設置、情節布控等方面有所創新,絕不敷衍了事。
十年如一日
寫長篇小說是項艱辛的創造性工作,非一日之功。需要專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為功。促使我十年如一日堅持寫作的動力,是對文學創作的敬畏之心和對專業的赤誠之心,還有,我至今沒有寫出讓自己最滿意的作品。
這是一條探索與提升的路,雖然很辛苦,但我相信苦盡甘來,所有的努力不會白費。特別是完成的作品一部有一部的進步,我就感到勞有所得,樂在其中。在創作《長生》時,我對自己的創作態度和作品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力求用準確生動、規范嚴謹的語言寫出弘揚正能量的思想和情節,注重作品的整體質量,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影響,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對于網絡文學而言,不應該把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放在創作的第一位。真正的作者最看重的是作品本身,寫出一部好作品所獲得的成就感無可替代。就這好比十月懷胎生兒育女,好孩子不愁沒人愛,同樣,好的作品不愁沒有讀者或得不到認可。對此,立志長遠的網絡文學作者應該有客觀而清醒地認知,一定不要舍本逐末。
汲取傳統文化精粹
要想寫出更好的作品,還需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將傳統文化成為創新的源泉,為傳承文脈而不懈探索,博采眾長、自成一家。中華傳統文化是網絡文學創作的養分,傳承與創新兩者之間并不矛盾,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汲取傳統文化精粹,以史鑒今,同時優秀的傳統文學作品是我寫小說的秘訣。我的幾部作品都是百萬字的長篇小說,我特別注意章節間的銜接和懸念的設置,注重人物形象的設置和塑造,涉及歷史知識盡可能客觀嚴謹,提前規劃整體與局部的詳略處理。而這些方面的技巧,大都是我在學習優秀傳統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地思考總結、探索創新得來的。
學習傳統文化,需要博覽群書,哪怕“但當涉獵,見往事矣”,都是十分必要的。我始終懷有虔誠與敬畏之心,中華傳統文學作品有許多值得反復閱讀和學習的經典范作,詩詞歌賦、話本小說、警世語錄……“風月本無主,閑者便是主人”,我想,同樣的道理,曲徑通幽,傳統文學的寶藏,勤者便是主人。每每在翻閱和學習中,我深感學海無涯,自己的知識儲備量不足,語言駕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所以,如果沒有足夠的閱讀量,沒有思想的深度和定位,我不會輕易動筆。另外,作者要有超越前人的競勝之心,而非照搬跟風、克隆山寨,還要學會有選擇的閱讀,以求在短的時間內,獲得相對優化的學習效率。
寫作至今,我對國家政策、網站、編輯和讀者懷有深深的感恩之心。在我個人的寫作歷程中,誠然有個人不懈努力的因素,更離不開國家政策對文學創作的大力支持,眾多文學網站不遺余力對作者的幫扶、編輯們嘔心瀝血的栽培和指引,萬千讀者們的不離不棄。也正是這些給了我不竭的動力和靈感,讓我得以堅定地寫下去。
生長在這樣的時代,擁有良好的創作空間和發展平臺,深感幸運的同時,我也深感神圣的使命感,我要再接再厲,寫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有美感的作品,與大家共勉。
(欄目策劃:虞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