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歌仔戲更加織密的合作是必然
20多年來,我只身或隨團往返廈門與臺灣已成為常態,有交流,有演出、訪友或旅游。閩南可說是我工作生活圈的固定范圍。兩地語言與文化相承,尤其是閩南戲曲藝術的廣博深遠,正是我這個從事臺灣歌仔戲音樂創作與伴奏的工作者汲取養分的大澤:開闊了藝能見識,豐富了美學感知。
2018年10月,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林德和主任和作曲家江松明老師分別傳來微信短訊,商討在短期內組織臺灣樂師加入新制作的《僑批》樂隊行列的可能。時任臺灣戲曲音樂協會常務理事的我接獲此訊向陳孟亮理事長報告后,旋以協會之名進行樂師招募。所幸僅數日內就完成招募任務,提供了技術、經驗、時間都合于要求的10位演奏員,計有胡琴3位和笛子、笙、古箏、擊樂、大提琴、低音提琴、嗩吶各一位,前往廈門參加歌仔戲《僑批》在廈門首演的排練,并赴福州參加當年舉辦的第七屆福建省藝術節暨福建省第27屆戲劇會演。特別高興的是,我們參與的《僑批》榮獲了藝術節優秀劇目一等獎。2019年4月,我們再度跨海來參加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立項資助”的修改排練演出,感受到大陸文藝工作者在藝術創作上的精益求精。本以為演出后排練將會告一段落,沒想到,該劇又入選了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2019年10月,我再次帶領10名樂員來大陸參與中國戲劇節的演出。演出期間,福建省電視臺采訪我的時候,我說過這樣的話:“過去我們基本上只是互相欣賞對方的作品,不管是看現場或者看錄像,只有在實際操作中,才會感受到其中細膩的部分,合作讓我們獲得了很多不同的經驗。”《僑批》獲得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我們的樂員都覺得與有榮焉,因為我們參與了這部劇難以計數的修改排練和演出。
自1995年海峽兩岸歌仔戲交流活動以來,從研討、論文發表、觀摩演出,及至演員、主創等各類合作交流活動,成果斐然;兩岸個別樂師之間的交流自是深刻,但如這般的協作演出工作模式卻是前所未有的開創。《僑批》傳遞出合作的好消息。兩岸歌仔戲展開更加織密的合作是必然趨勢,兩岸混合樂隊的順勢組成,正是歌仔戲交流進程中必定收獲的成果。
2020年,《僑批》再度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再次邀約我們參與修改演出,但令人遺憾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的合作暫停了下來,包括研習中心與臺灣薪傳歌仔戲劇團2020年合制傳統經典劇目《陳三五娘》的計劃、擬應邀參加在昆山舉辦的“戲曲百戲(昆山)盛典”的開幕演出等,也因疫情而中斷。
臺灣的歌仔戲演奏員和編作曲人員,絕大部分是無固定雇主的自由樂師,大型的創作劇目皆由臨時任務編組分配組成,且從業人數不多。幾次參與《僑批》伴奏任務的臺灣演奏員,由專職歌仔戲演奏員、教師和年輕優秀的國樂器獨奏獲獎者組成。臺灣的國樂學習人口密度高于閩南,僅臺北一地就有兩個公辦職業國樂團和數個子團及四個設有傳統音樂系所的大學,但以中型樂隊為伴奏基礎的歌仔戲(或戲曲節目)演出并不多。臺灣一年的大型歌仔戲演出,約莫不超過20場能以中型樂隊以上作為伴奏,加入《僑批》樂隊行列,確實是臺灣演奏員們難得的工作經驗。
我在臺灣從事音樂設計、作曲編腔工作,與閩南歌仔戲音樂工作者早已建立了多年的深厚私誼。擔任作曲配器的江松明老師更是我知交30年的好兄長。江老師的音樂作品展現了濃厚的歌仔戲風味,嫻熟的專業作曲技巧大大提高了劇種音樂的審美價值,運用并開拓特色樂器的演奏表現,也適恰地融入臺灣歌仔戲曲調,堪稱海峽兩岸當代歌仔戲音樂作品的典范。此次《僑批》的排演,從音樂排、響排、順排、技排、彩排到演出,能和大陸劇團優秀的專業演奏員、演員們比肩而事,是我個人從事歌仔戲音樂工作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段學習觀摩旅程。謹以拙文表達對《僑批》樂隊經驗的珍惜,以及對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嚴謹制作的致敬。
(作者系臺灣戲曲音樂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