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書店:真正的兒童書店需要“好大人”不斷求索
“有個朋友對我說,你們書店是兩個‘不想’,”一善兒童書店內容總監魏舒快樂地說,“在地圖上查一查距離,就不想來;來了以后,就不想走。”這家開業不久卻很快活躍起來的兒童書店,位于北京市順義區金茂怡生園內。透過沿路搖曳的花枝,一幢工整的淺綠色單層別墅,像一塊積木,恰如其分地扣在兩座小山坡之間。沒有顯眼的店招,看到小院子門口標著書店店名和Logo的姓名牌,就好像受邀的人找到了朋友的家。
像花園的兒童書店
一善兒童書店的Logo即書店結構的呈現,書店特邀羅曦冉創作的插畫,則以書店構想和建造的過程為內容,對Logo的線條加以填充,重現了書店不同房間的分割:成人止步的“秘密基地”、定期舉辦藝術展書展的“口袋美術館”、全是書的“靜心閱覽室”和“書店”,它們如從長長的走廊上伸展出去的分枝。走廊另一側錯落鑲嵌著落地玻璃窗,披著光影,讓人想到向陽生長的枝干。
書店Logo中的“U”形,是書店院子外一片200多平的“蘑菇花園”,春分后園藝師種上的樹和花,儼然已在這里找到了歸屬。綠意透著陽光包裹在書店四周,它是“好大人”梁文道理想中的有點像花園的兒童書店。
一善書店相信,孩子通過環境的影響發展認知,優秀的教育類建筑塑造的感官體驗,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書店的空間構造,可見一番用心,這里被作為孩子發展認知的主要場所來打造,光線、溫度、氣流都納入考量。不同房間的入口,都與走廊上的玻璃窗相對。加上書店的外墻似乎都被寬大的玻璃窗取代,無論在店內的哪個房間,都能一眼望到戶外。窗外的景色天然裝飾了這家書店,整個空間開放流動,明亮通透。身在室內,又像小朋友期望的那樣,身在花園之中。
面向孩子的空間,也必須是有趣的。書店多個緊鄰的空間,與丹麥COBE建筑事務所設計的11座村落聚集式小房子,有異曲同工之妙。COBE的建筑師認為,與孩子活動場所不斷向更大演化的趨勢相比,重要的是為孩子們心中的小世界營造更親近的空間。一善的房間,努力呼應著孩子自發、自然地使用空間的愿望。例如,“秘密基地”提供的只是一塊大屏幕和一些坐墊,但孩子們可以在這個房間里發呆、大哭、大笑、傾吐秘密,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翱诖佬g館”像個魔法口袋,已舉辦熊亮、雷磊等藝術家充滿創造力的藝術展?!昂⒆酉胍氖且黄试S自己以自己想法使用、改造的空間。”——而孩子的行為也定義著這些空間、這家書店。
意大利建筑設計師恩佐·馬里(Enzo Mari)認為,“我們必須給孩子的不是游戲,而是游戲的結構。” 一善兒童書店通過空間設計,表達了尊重孩子思考和創造的態度,也向大人們闡釋了他們對于“兒童友好”的理解。店內布置以柔和的樺木色為主色調,沒有繽紛的裝飾物,希望孩子能在傾向日常的環境中,盡快投入閱讀。桌椅、書架為1米主視角設計、封面而非書脊面向讀者擺放、一進走廊就看見書架、每個可能的空間都被充分利用,這些布置無不誘惑著孩子主動伸手去翻閱,大人們也許會驚訝,當孩子的視線范圍內都是書,他們能如此流連在其中。
為圖書爭奪兒童的視線
為了從電視機前奪回孩子的視線,“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于1956年創辦了經典期刊《兒童之友》,吸引孩子們坐到爸爸媽媽膝上讀繪本。今天,一善兒童書店再次為圖書爭奪生活于數字時代的孩子們的視線?!伴喿x中,孩子可以選擇從哪里開始,在哪里停下,以什么樣的速度問,對哪里提出問題。閱讀相較電子產品,是一種更能發揮孩子的主動性、滿足他們掌控感的輸入方式?!蔽菏嬲J為,“這些都是孩子在未來世界中生存下來的核心能力。”
閱讀不只是功能性的,它是蘇珊·桑塔格愿意蜷縮其中、帶她遠離一切的宇宙飛船,是毛姆隨身攜帶的庇護所,也應是一片孩子想要進入甚至占據的領地。閱讀應該先讓孩子快樂,得到理解的快樂、發現趣味的快樂、認識新世界的快樂、感受到美的快樂。這是作者們創作的初衷,也是書店存在的意義。
而在選品方面,看得出書店的編輯是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選書的,而且只設定閱讀年齡的下限(0歲)而不設上限,這意味著向孩子輸出等同于成人的審美和思考。選書在語種、形式、開本、類別上都追求多元化。其中,原版書占比更大,包括了Chronicle Books, DK Children, Usborne Publishing, Penguin, Phaidon Press, Flying Eye Books, Lonely Planet, LaGrande Personne等幾十家知名兒童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藝術、設計、科普、自然、建筑、傳記、文學、心理等十多個主題,呈現不同國家的兒童書籍原本的樣子?!拔覀儾粌H為拓展兒童閱讀習慣,更為拓展生命的維度?!?/p>
盡管選書有類別針對性,書店中圖書的分類卻沒有刻板的邊界,只用孩子的語言抓取它們的特征?!坝悬c可愛” “有點意思” “一探究竟” “生命王國”……比起慣常的分類,它們更能引發孩子的好奇心。盡管房間有書店和閱覽室之別,但兩邊的書都可以閱讀也都可以購買,如果要說有標準,就是后者陳列開本更大、形式更特別或單價更高等更適合借閱的書。書的陳列會不定期更新,還隱藏著不少有趣的線索:書店入口書架的最低位置,擺放著低幼紙板書,高度恰好適合該年齡段小朋友自主翻閱;同一家出版社、同一位作者、同一種風格的書在書架上形成主題之外的不同群落;還有一排以老虎為主的繪本,是為呼應虎年而設的。
書店是不斷發生相遇的地方,也允許讀者不斷試錯。翻看日本購書網站的評論,不少人把書買回家,是因為孩子在圖書館看到后十分喜歡。就大人的經驗而言,自己選的書孩子不愛讀是常有的事。大人們需要的,正是一座圖書館、一家書店,把孩子放進去,觀察他自己的選擇。兒童書店正承擔著這樣的角色,提供孩子一個場所,那里有“世界撲面而來”和“對世界主動出擊”的快樂。
“好大人”是一善兒童書店對大人的一種任性劃分,書店入口特設“好大人薦書”展臺,推薦主題和具體內容會在書店平臺上推送,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店內售賣的圖書,能給陪孩子進書店的大人們一些選書的建議。書店門口赫然豎著一塊“大人聽話守則”,成為大人進入兒童書店的行為標準。除了常見的室內守則,更重要的是“試著讓孩子選擇想讀的書” “試著欣賞孩子喜歡的書” “就算一時不能理解孩子的選擇,也不要輕視和嘲笑”等。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思考是一個不斷將體驗放進認知藍圖里的過程。孩子缺乏生活經驗,也因此游離于成人的認知預設之外,如果愿意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和體驗,他們可能會得出大人意料之外的答案,這一切會逐漸構建起孩子自己的認知模型。它不同于大人的認知,但它可能是一種進步。正如福柯所問,“如果只是導致某種程度的知識淵博,而不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使求知者盡可能走出其自我領地的話,那么,求知的激情又有什么價值呢?”
童書是為孩子創作的,但好的童書也會提醒大人反思。兒童書店是為孩子開的,但真正的兒童書店需要“好大人們”的不斷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