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魯:梁曉聲的兒童故事創(chuàng)作,也是他人道主義情懷的一部分
“梁曉聲親子半小時美繪本”系列/梁曉聲著/山東教育出版社2022年3月版/168.00元(5冊/套)
冰心老人把博大的愛心獻給了一代代小讀者,她生前曾一再寄語兒童文學作家們:從事兒童文學,“必須擁有一顆熱愛兒童的心,慈母的心”。“兒童文學,應該給世界愛與美。”“為兒童創(chuàng)作,就要和孩子交往,要熱愛他們、尊重他們。”這些教導,被一代代兒童文學作家奉若圭臬。
梁曉聲先生是大家公認的一位富有英雄主義、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情懷的作家。但是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曉聲近些年能俯下身來,為小孩子寫了不少童話故事,也顯示了這位“興風狂嘯者”內心深處的母性與童心未泯的一面。或者說,他的兒童故事創(chuàng)作,也是他人道主義情懷的一部分。
“梁曉聲親子半小時美繪本”是他的兒童文學新作。與2019年出版的“梁曉聲童話”系列相比,該繪本更偏向低年齡段的幼兒,是一些溫馨的、饒有童趣的“親子故事”。
親子故事,通常是由爸爸媽媽講給幼小的孩子聽的。這意味著,寫故事必須要用小孩子聽得懂的“淺語”;故事線條應該越清晰、簡單、明快越好,不必旁逸斜出;在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上,最好還能帶上一點“復沓”和“接龍”的趣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轆轤體”,這是一種既符合小孩子閱讀和期待心理、也是繪本故事里最常見的一種饒有“翻頁”帶來的驚喜和童趣的敘事方式;如果還能有一些簡單適當?shù)挠H子對話,特別是對兒童生活日常所見的小動物叫聲的模仿等元素,那就更增添了讓小孩子不知不覺地“參與”到故事里、達成親子互動效果的樂趣。
用這些不成文的“標準”來看待曉聲的這套親子故事繪本,我覺得,《一天上午的聲音》是寫得最為完美、幾乎無可挑剔的一本,親子趣味性、兒童教育性、淺語藝術性,三者水乳交融。
淺顯的故事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浸潤著作者的苦心孤詣。所謂幼兒文學的“文學性”,就應該是這樣,你看不見它,但它們又分明存在,都融化在了饒有童趣的淺語故事細節(jié)里。這個創(chuàng)作例子,也可以給兒童文學同行們帶來一點思考:一位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家,也應該是一位文學修養(yǎng)深厚、心地仁愛純凈、語言干凈精妙的文學家,而不是“降格以求”。
這些童趣盎然的故事里,都蘊含著作者潤物無聲的“文心”:那就是要用一種健康、健全、清晰和明亮的價值觀,對當下“新孩子”的人格養(yǎng)成,起到潤澤、引導與塑造的作用。這與曉聲一直在呼吁我們的文學、尤其是兒童文學要具有塑造一代“新人”的理想和責任,是一脈相承的。
曉聲給小孩子們講故事,是很懂得小孩子心理的,所以,故事里會出現(xiàn)一些看似是“打岔”的語言,例如:“什么?已經(jīng)講過了?讓我回憶一下,對對,的確講過了,但那次講的是一只小黑兔的故事呀!——它的朋友們起先叫它‘黑駿馬’,后來叫它‘葵花王子’是吧?”這種故意的“打岔”,讓作家自己也參與到故事里,既增強了講故事的“現(xiàn)場感”和“親和力”,其實也是在鼓勵和滿足小孩子的好奇心和渴望參與的心理。
曉聲受俄蘇文學影響甚深。俄羅斯文學界都知道一根“綠樹枝”(有的譯成“小綠棍”)的故事。列夫·托爾斯泰5歲時,他的大哥尼古拉告訴他說,世界上有一個“秘密”,這個秘密寫在一根綠樹枝上,就埋在他家莊園附近的田野上。只要誰找到了這根綠樹枝,世界上就不再有貧窮、疾病和仇恨了。這個綠樹枝的故事,讓幼小的托爾斯泰從此心馳神往。尋找那根神奇的綠樹枝,不僅成了托爾斯泰童年時最喜歡的游戲,也成了他一生的使命。這位偉大的文學家畢生都在尋找那根能讓人們擺脫貧窮、疾病和仇恨的綠樹枝。這個故事本身就很美,也很單純,非常符合幼兒的好奇心理,但是故事的內涵和情懷又很博大。從某種意義上說,最好的兒童文學作家,就是在小孩子的幼年記憶里插播綠樹枝的人。我們所寫的每一篇文學作品,如果能像小托爾斯泰心目中的綠樹枝一樣,讓孩子們心馳神往,愿意付出一生的時間去尋找它,那這篇作品就擁有了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和教育價值。我感覺,曉聲為孩子們寫故事,也像是在童心的田野上埋下一根根綠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