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江南的“萬神殿”——水鄉成陸的另類圖像史
2022年4月27日,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的“桂子山史學講堂”系列講座第四講在線上平臺舉行。本次講座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趙世瑜教授擔任主講人,主題為《當代江南的“萬神殿”:水鄉成陸的另類圖像史》。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吳琦教授擔任主持人。
講座伊始,趙世瑜教授首先指出藝術史已經成為近年來史學界研究熱點之一。他隨后將中國古代的文人畫與民間壁畫對于民間游神活動的不同描述加以對比,指出前者主要反映了文人對于民間游神活動的想象,后者卻可較為客觀地反映百姓的游神活動。由此,趙世瑜教授提出,通過大量的田野考察,方可了解百姓對于自身生活的真實看法。
緊接著,趙世瑜教授分享了2020年11月前往江蘇省常熟市梅里鎮吉祥寺“萬神殿”進行田野考察的經歷。“萬神殿”中的神像均是來源于城鎮周邊的村落之中。這些村落雖然早已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消失無蹤,但是村中所供奉的神像卻集中到了城鎮中,供村民祭拜。趙世瑜教授認為,盡管現在的梅李鎮相較于古時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我們仍可通過對各種文獻的解讀來追溯神像原來所在的村落,并進一步通過與前來祭拜神像的年長村民交流,了解不同村落的歷史。在此基礎上,趙世瑜教授提出了一個疑問:由“萬神殿”中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神像集合而成的“民間圖像”,究竟反映了怎樣的歷史信息呢?
圍繞上述問題,趙世瑜教授將講座引向深入。首先,他簡要回顧了歷史文獻里梅李鎮的水鄉面貌,接著指出這種將各個村落所祭拜的神集中到一地的現象在當地普遍存在。當地人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由“分祀”到“總祀”。趙世瑜教授認為,這種現象不僅會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當下出現,也是水鄉成陸的歷史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我們應從歷史延續性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加以審視。其次,趙世瑜教授解釋了明清江南地區社與土地并存的原因。他認為,社與土地是兩種不同的鄉村神靈系統,其中社是管陽間吉兇禍福,而土地是管陰間之事。由于明代的里社制度無法滿足水鄉成陸后百姓開發定居的需要,導致代表新的聚落的社不斷出現,因此在江南地區就形成了相對較多的社和相對較少土地并存的現象。再次,趙世瑜教授分析了明末清初常熟席氏的發家史。他指出,根據現存的《席氏族譜》的記載,席氏祖先因商致富,后家道中落。后世子孫不得不通過墾荒維持生計。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席氏積累了大量田產,終成當地的豪強大族。席氏的個案,側面反映了常熟地區水鄉成陸的歷史變遷過程。
最后,趙世瑜教授對講座的內容進行了總結。他指出,既往的研究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問題多有關注,但卻忽視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水上人不斷上岸,外地人不斷移入。在圩田的基礎上,聚落不斷形成,導致新的社廟大量出現。同時,水上人不斷上岸成為了定居農民,又通過各種方式脫離了死后無法土葬的生活狀態,導致掌管陰司事務的土地也更加受到重視。因此,趙世瑜教授認為,“萬神殿”中林林總總的神像,是江南水鄉成陸和水鄉成聚的歷史縮影。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指出,“萬神殿”是當下政治—文化生態的結果,值得相關領域的學者認真的思考與研究。趙世瑜教授則以歷史人類學的視角切入,認為這種折衷的做法之所以能為官方和民間所接受,或許也與水上人上岸之初所建廟宇往往也是多神并祀的傳統有關。另外,從“分祀”到“總祀”的過程,是離散社會到整合社會的反映。
趙世瑜教授的報告結束后,吳琦教授進行了簡要的點評。他指出,趙世瑜教授的報告以萬神殿所呈現的圖景切入,揭示了江南區域水鄉成陸與水鄉成聚的歷史變遷過程,是具備新視角、新方法與新觀點的前沿性研究。該研究以梅里鎮吉祥寺“萬神殿”為研究對象,將傳統文獻與現實圖像有機結合,展現了澤國如何成為陸地的歷史進程。這一進程在中國歷史變遷大背景下具有普遍性與延續性,為我們理解區域社會的變遷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隨后,線上觀眾就報告的相關內容與趙世瑜教授進行了互動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