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樂鋪展黨的百年卓越
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百年征程中,中國共產黨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篳路藍縷奠基立業,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跡。其間,一代又一代魯藝精神的締造者和傳承者用歌聲鐫刻下中國人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的氣概,用音樂鋪展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寫就的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最卓越的詩行。
1938年2月,由毛澤東、周恩來等七位發起人聯合署名的“創立緣起”向全國發布:“藝術——戲劇、音樂、美術、文學是宣傳、鼓動與組織群眾最有力的武器。藝術工作者——這是對于目前抗戰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養抗戰的藝術工作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緩的工作……”同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圣地延安創辦了第一所專門培養文學藝術專業干部的高等學府魯迅藝術學院。開學伊始,毛澤東在給師生作的首場報告中強調:“魯迅藝術學院要造就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生活經驗、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一派藝術工作者。你們不應當只是能簡單地記述社會生活的藝術工作者,而應當有為新中國奮斗的遠大理想……沒有這種偉大的理想,是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的。但只有理想還不行,還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與良好的藝術技巧。”從此,“魯藝人”肩負起抗日救國的責任和為新中國奮斗的使命一路高歌:
我們是藝術工作者/我們是抗日的戰士/用藝術做我們的武器/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為爭取中國解放獨立/奮斗到底!
我們是藝術工作者/我們是抗日的戰士/踏著魯迅開辟的道路/為建立新的抗戰藝術/為繼承他的革命傳統/努力不懈!
學習,學習,再學習/理論與實踐密切聯系/一切服從神圣的抗戰/把握著藝術的武器/這就是我們的歌聲/唱吧,高聲的唱吧/我們是抗日的戰士/我們是藝術工作者!
沈陽音樂學院的前身就是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因為戰局原因,當年的魯藝人從延安走來,于東北的白山黑水間輾轉數年后,最終扎根在被譽為“共和國長子”的沈陽。所以,沈陽音樂學院作為中國新文藝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建設者,最初選擇的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展之道,旨在用音樂去書寫和傳承一個有著高度文化自覺的百年政黨帶領人民奮斗不息的壯麗史詩。沈陽音樂學院從孕育、建立、賡續到改革發展與創新,始終心系民族復興偉業,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與黨和國家的發展同心同德,與人民的利益同向同行。沈音人始終秉承“緊張、嚴肅、刻苦、虛心”的校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為黨和人民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音樂專業人才。
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沈陽音樂學院必將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中,魯藝精神的踐行者和傳承人一次次用事實證明“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只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文藝才能發展繁榮;只有順應人民意愿、反映人民關切,文藝才能充滿活力。”在《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白毛女》的創作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魯藝人明白了什么叫“走出小魯藝走進大魯藝”。在《我們走在大路上》《我為祖國獻石油》《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創作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魯藝人深信“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在《年輕的朋友來相會》《今天是你的生日》《陽光路上》的創作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魯藝人抒懷“只要我們與人民同在,就一定能從祖國大地母親那里獲得無窮的力量”。在《紅韻頌》《巍巍井岡山》《我們成長在黃金時代》的創作中,新時代的魯藝人迸發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魯藝精神的力量,唱響歌聲中的新時代。
80年前,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談及文藝工作者該如何為人民大眾服務時曾指出:“我們的音樂專門家應該注意群眾的歌唱。”因此,新征程上,沈音人將繼續強化音樂創作和人才培養中的人民立場、家國情懷,用時代的主旋律頌歌偉大、光榮、正確的黨,頌歌偉大、光榮、英雄的人民。在黨史、校史以及魯藝植根于東北的這片沃土上可歌可泣的故事浩如煙海,它們關乎信仰與初心、智慧與勇毅、犧牲與奉獻、拼搏與奮斗……蘊藏著寶貴的民族精神。音樂做為藝術不可缺少的形式,發揮著“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的作用。音樂創作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方法之一,音樂精品是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人民之美的重要媒介之一。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緊跟時代步伐,把藝術創造向著億萬人民敞開,向著多彩的社會生活敞開,用情用力講好中國共產黨為了人民福祉帶領中國人民奮斗的故事,接續傳承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和精神,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
新征程上,沈音人將繼續堅持守正創新,以歌化人,以曲通心。從《易經》源起的“與時偕行”,到蔡元培綜合典籍提出的“與時俱進”,再到青年毛澤東將“承前啟后繼古圣百家之所長,與時俱進應當世時局之變幻”作為當世青年之責任,直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守正創新”的重要論述,無疑不在論證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和守正創新的執行力是文藝工作者打造跟上時代精品的重要依托。音樂作品的創作手法、表現方式、傳播手段都在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而日益更新。因此,沈音人只有不止于精耕魯藝前輩夯實的沃土,時刻洞察藝術創作的變革與發展趨勢,不斷探索音樂與科技有機融合的可塑性,深入思考在新的藝術載體及傳播環境下開拓文藝新境界的創作規律,才能更好地以音樂為媒,凝結心靈,溝通世界。
從延安到東北,從手搭席棚到多媒體教室,從用美軍駐地廢棄的木制包裝箱做面板,用羊腸和電話線做琴弦的自制小提琴在“軍事調停三人小組”歡迎晚會上演奏《扎紅頭繩》,到用鋼琴在采用高端建聲設計的音樂廳向來自全國各地的魯藝校友演奏《黃河》……時代在變,教學設施、演奏設備也在變,然而,魯藝精神不變,沈音人歌唱人民生活、歌唱民族精神的初心不變。沈音人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秉持“根植民族,融入時代,突出特色,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用音樂記錄黨“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奮斗歷程,勇擔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魯藝精神的使命,以建設“高水平、有特色、國際化一流音樂院校”為目標,努力培養更多德藝雙馨的音樂人才,創作更多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音樂精品,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