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政:作為素養的文藝評論與文藝評論的素養
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工作,在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之后,江蘇省委宣傳部等五部門制定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這是江蘇加快構筑文藝精品創作高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先行區的一項重要舉措,在江蘇文藝評論事業發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批評,要做的工作很多,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努力提高全社會特別是文藝評論家的核心素養。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有這樣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文藝評論本身應該成為社會的必備素養,這在文藝越來越普遍的當代尤其如此。要知道,文藝并不僅僅是文藝家的事,并不僅僅是文藝界的事。在文化、教育不發達的古代,文藝的普及程度很低,特別是一些高雅藝術,唯有少部分貴族能夠欣賞。但是,到了現代社會,情形就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隨著國民教育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文化產業的興起和文藝場館的興建,文藝欣賞已經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文藝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構成。欣賞文藝,對普通人來,不僅必需,而且可能。而不管是接受還是創作,都需要對文藝的理解,對什么是好作品的標準的掌握,而這些都需要文藝評論去“引導創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實施意見》)。不僅專業的文藝評論,自發的文藝評論也隨處可見。從文藝的總體接受上說,有生產就會有選擇、有消費,有消費就必然有評價,某一個電視劇熱播了,某一本文藝圖書暢銷了,某一出舞臺劇上演了,甚至,某一處出現了大型的城市雕塑……都會引發議論。我們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在任何人群集聚的場所,在任何一處休閑空間,在微信、微博等信息平臺上看到這些議論,它們其實也是文藝評論,一切關于文藝作品、文藝家、文藝現象的討論都是文藝評論。《實施意見》指出要“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人民大眾對文藝的鑒賞和評判常常表現在這些日常性的評論中。需要我們去傾聽、發現、總結,并體現在我們的文藝工作中。
從文藝作品實現其價值的角度說,只有形成了大眾接受反應的文藝傳播才是真正的、有效的傳播。文藝不只有生產,更應該有一定量的社會接受,而能否有對文藝的反應是一個社會審美水平的體現,最終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正是從這個角度說,文藝評論是一個社會的核心素養之一,也正因為此,一個社會要真正地繁榮文藝,形成落地的可持續的文藝生活流,是否具有高質量的專業性的文藝評論與積極健康的大眾文藝評論非常關鍵,作為核心素養,它是檢驗優秀作品的接受度與社會文藝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尺。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提高專業文藝評論的質量,同時也要提高大眾的文藝評論水平,從而培育全社會的文藝評論氛圍,這方面我們有許多工作可以做,而且能夠做也必需做。《實施意見》要求“通過開展專業權威的文藝評論,引導人們認清和堅持文藝發展的主流和方向”,而從提高大眾評論水平來說,我們有那么多的文藝教育資源,有那么多種類多、覆蓋廣、速度快的傳播平臺,有那么多文藝場館與文藝活動,只要將專業評論鑲嵌進去,既將專業評論引進到大眾的文藝生活,同時也為大眾評論提供流通的通道。長此以往,培土厚植,作為社會素養的文藝評論一定會得到全面提高,從而優化我們的社會品質。
第二個層面自然是從更為專業的角度說的,那就是,文藝評論的核心素養有哪些,我們該如何提高?一般認為,文藝評論是一個專業邊界較為清晰的學科或技能,其實,它的綜合性相當強,涉及的知識與技能領域非常廣。文藝評論首先要具備的是價值素養,文藝作品總是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內容,同時也會表達創作者的傾向,對這些內容批評是肯定還是否定,必須表明自己的立場與態度,做出價值評判,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作品的內容進行闡釋。可是,我們的一些文藝評論時常放棄了價值評判,無法看出評論者的世界觀與人生觀,自然也就無法發揮文藝評論“思想引領、政治引領、創作引領、輿論引領的重要作用。”(《實施意見》)其次是審美素養。我們的一些文藝評論討論的都是一些非審美的問題,好像評論的不是一部藝術品。審美素養是一個人對美的發現、感知與體驗,需要長期的審美活動的涵育與訓練,如果進行文藝評論,卻無審美表達,那么說外行話就難免了,要使自己的評論具有說服力就更難了。再次是理論素養。文藝評論與文藝創作最大的區別就是后者是形象思維,前者是邏輯思維,因此,一個評論家必須具有理論素養,一篇評論必然具有理論含量,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都必須建立在理論論證的基礎上。文藝評論的理論素養包括很多,美學理論、文藝學理論這些專業理論是首先必備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的文藝評論的理論素養要將馬克思主義美學和中華傳統美學放在突出的位置,如《實施意見》要求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藝領域的指導地位”“運用中華美學精神闡發評價作品”,“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然后是方法素養。方法是與理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是理論的技術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方法素養的多少是與理論素養的厚薄成正比的。所以,方法素養在這個意義上也可說是理論應用的能力。另外,方法與評論對象又密切相關,不同的評論對象應該運用不同的評論方法。許多文藝評論方法單調,一些評論家幾十看來就是一種方法包打天下,不管領域不同、體類各異、風格不一,都用同一種方法,這顯然是不行的。最后還有知識素養。文藝評論的知識素養有兩維度,一是專業知識,那就是與文藝相關的專門性知識,你搞文學評論,你對文學了解多少,你做戲曲評論,你對這一領域又知道多少,就說造型藝術,近到創作,遠到展覽,從抽象說有流派風格,從具體說有技法材料,這些知識都是文藝評論的“硬核知識”。二是非專業的,那就更廣了,廣到百科全書都不過分。一個藝術家一輩子可能只從事有限的題材的創作,比如鄭板橋,就畫梅蘭竹菊,又以蘭竹居多,但一個文藝評論家不可能只評論一個藝術家或只評論一種題材的創作。從理論上說,只要評論作品所涉及到的知識領域,評論都必須予以評論,很難想象一個不通歷史的人去評論歷史劇,一個不具備經濟學常識的人云評論財經作品,現在,網絡文學中有著極其專業的知識控創作,這對評論家來說實在是相當大的考驗。
文藝評論素養的綜合性體現在多方面,許多看上去與文藝評論似乎關系不大的領域其實關系很大,比如語文素養,在我看來就是文藝評論的核心素養。說白了,文藝評論最后的呈現方式就是一篇語文作品,是以語文文字的形式表達對評論對象的看法與判斷,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任何藝術作品接受的最后結果都成為一個語文現象。不管是哪種藝術作品,作為被接受的標志,就是他們在接受個體那兒的語文化轉化,即使是以文字為媒介的文學作品也是如此,對文學作品的記憶與背誦還是為了進一步的欣賞,只有將文學原著變成讀者自己的理解,它才是真正意義的被接受。而藝術作品從其原有形態轉化為語文形態便是文藝評論的開始,對藝術作品語言文字的復述、概括、與評價就是最初始意義上的文藝評論,因此,語言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文藝評論水平的高下,對作品的描述與復現是否準確生動,對作品信息的提煉是否抓住了重點,對作品的概括是否精當,對作品的評價是否中肯等等既是文藝評論,也是語文行為。因為文藝評論成果的最后呈現是語文作品,所以,除了從文藝評論的角度嚴格要求這些成果外,還必須從語文的角度提出要求。《實施意見》明確要求“改進評論文風”,“堅持實事求是。堅持講真話、講道理、講正氣……堅持以理立論、以理服人,不以情緒化代替理性思考”等等,都是在倡導優良的評論文風。再比如作為語文作品,除了符合方法外,還應活潑,生動,親和。應該提倡文藝評論表達風格的多樣化,既有理性,也有感性,既有學理,也要漂亮。中國古典文論基本上都是美文,魯迅、沈從文,朱光潛、宗白華、李健吾、李長之、錢鐘書、汪曾祺、孫犁、王朝聞等人的評論要么深得中國古典文論的傳統,要么具有歐美隨筆的風姿,本身就是藝術品,他們既是評論圣手,又是語文大家。
再一個就是媒介素養。文藝評論要實現自己的目的,就要進行交流,進行傳播,就必須通過相應的媒介,于是,是否了解媒介,是否具有媒介素養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文藝評論的核心素養,這一點隨著多媒體與移動終端時代的到來而變得越來越重要。《實施意見》要求“建好用好網絡新新媒體評論陣地”,不熟悉新媒體怎么能達到這一要求?我們過去認識的文藝評論基本上是以文章形式出現在報刊上。而到了多媒體時代,電視、廣播、短視頻、直播、彈幕、微博微信、跟貼留言等等,其覆蓋面與影響力已經大大超過了傳統報刊媒體,如果不了解多媒體,掌握不了多媒體技術,不能熟練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就會嚴重影響文藝評論的傳播面與影響力。千萬不能將此理解為只不過是傳播方式的改變,只是把紙上的文字搬到網絡上,怎么能設想將自己長篇大論的評論轉貼到抖音、快播上?也不能設想在電視以及許多互動平臺上去朗讀自己的學術論文。這些新平臺為什么是那樣的運行方式?為什么是那樣的速度與長度設計?這都是建立在反復的實驗基礎上,是經過接受心理學與傳播學的測試后的設計構架,在這樣的構架中,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話語形態。這種語體的改變直接關系到概念的運用,關系到文藝評論最后的成果形式。進入到了多媒體環境后,文藝評論的媒介關系改變了,即時的反應、評論家的在場等等都與傳統評論個人獨語以及評論反應滯后差別相當大,這都需要評論家們具備相應的媒體能力。而更重要的是真正的互動,這種互動一定是建立在內容與話題基礎上。這些話題如何產生?它需要怎樣的調研?什么是一個藝術作品接受過程中話題產生的最大公約數?新技術環境中的評論話語既需要我們的核心觀點與價值引領,又考驗我們是否能將這些觀點與價值化作新媒體的話語形態,成為與大眾互動的共情性語體。
需要特別指出來的就是網絡環境中的評論倫理,這是媒介素養最為核心的部分。網絡環境既有與傳統傳播環境一樣的地方,它雖然是虛擬的,但是,它同樣是公共領域,理應遵守現代公共環境的秩序,任何網絡環境的參與者都應該具有現代公民的品德。同時我們又要看到現代網絡環境與傳統傳播渠道不一致的地方,它的即時性,它的在場性,它的模擬性,它的商業性,它的參與者異質性……許多既熟悉又陌生的因素疊加在一起,許多在傳統傳播中延時性縱深感在網絡環境中被壓縮了,平面化了,偶然性、不可預期性以及網絡背后的權力運行可能綁架我們,操控我們,而不可測的碰撞更讓我們防不勝防,永遠沒有現成的預案可以應對一切,也沒有事先寫好的劇本讓我們按部就班。如何理性地看待網絡環境中不同的聲音避免“翻車”,如何防止情緒化的傷害,如何堅持立場又如何順勢而為,“不唯流量”,抵制“刷分控評等不良現象”(《實施意見》),如何在網絡環境中發揮文藝評論的最大效能,凝結共識,形成強大的富于建設性的網絡文藝評論共同體是每個新興媒體文藝評論人需要認真思考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