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閱讀從小人書開始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以為“書中自有苦與樂,書中自有沉與升”。書鑒歷史,書照未來。
我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之家,曾祖父是前清秀才,祖父是當地的名老中醫,家里的藏書整整堆滿幾排房屋。父親哥五人均是讀書人。兒時父親告訴我,在20世紀60年代破四舊那陣,祖上留下的藏書被抄,堆在村上的空地上燒了三天三夜不滅。這是父輩們一提起來就痛的事兒。
我們那個時代的人沒有上過幼兒園和學前班。我上學前,三叔和五叔教會了我漢語拼音,學會了認字。小學時,我的成績很好,尤其是語文,有好幾位民辦老師的漢語拼音都是我教會的。后來班上教學生識字課,都是我代老師教同學們認字兒,有的同學干脆叫我小老師。那時我與老師們的關系很好,學校資料室的小人書我可以隨借隨還。當時有四大名著的小人書,我是先讀名著的小人書,然后讀原著的大部頭書。
小時候家里很窮,父母都是扒著指頭數錢過日子,不可能給我錢買書或買小人書。小學三年級,我語文考了全鄉最高分,學校獎勵了筆記本、鋼筆,還有幾本紅色經典的小人書。也許是小人書啟發了我的父親,為了讓我好好讀書,他會在我期中或期末考試好的時候獎勵我小人書。父親也會自制小人書,他做的岳飛精忠報國的小人書有文字說明,畫得逼真好看,只是頁面不多。父親的小人書是用鋼筆畫的,很費時間和功夫,那時農活忙,他不可能有很多時間為我畫。慢慢的,我的小人書越積越多,常用熟讀過的小人書,跟同學們換沒有讀過的小人書。記得有一本講戰爭故事的小人書《渡江偵察記》(1975年版),彩色封面,很好看,但被我一位同學借去弄丟了,我硬是向同學討要了一年,最后他還了另外一本小人書給我,算是了事兒。那時,我收藏了許多紅色經典電影故事的小人書,比如《偵察兵》《戰斗里成長》《南征北戰》《車輪滾滾》。還有古代名人故事、歷史神話傳奇的小人書,這類小人書上有些生僻字,我不會認就查字典,我用漢語拼音很快讀會生字并了解其含義。
后來我養鴿子了,每到一茬鴿子去賣的時候,父母允許我賣了鴿子買兩三本小人書,我便成了村小學里小人書最多的人。
看小人書最大的好處是文字簡練,圖文并茂,還有內容提要。小人書故事性、邏輯性強,重點突出,容易讓人有讀書的樂趣。我后來閱讀大部頭的書,都是因有小人書的興趣而來的。至今我一直保留著看書喜歡看書中插圖的習慣。
我童年的性格安分和淘氣并存,看小人書的時候安分文靜,可以一天都不出屋。淘氣時滿村跑,哪里熱鬧哪里有我,好奇時黑咕隆咚的地方也敢往里鉆。有一次我偶然爬上奶奶家的閣樓,發現了幾只破箱子,偷偷打開,里面放著整整齊齊的藥書,還有一些當代領導人著作之類的書。藥書是豎版的,年代很久,我很喜歡看藥書里面的插圖,大多是植物類的。閣樓上堆滿了柴火和草把子。我經常會躲在草堆上看半天的書,直到父母滿村子喊我吃飯,我才偷偷從閣樓上跳下來回家。后來聽奶奶說,那些書是當年沒有燒完保留下來的。
初中畢業后,我到城里念高中了。其時,我已讀完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四大名著和不少歷史書籍,尤其是中共黨史和軍史的書愛不釋手,我知道了共產黨人的信仰和初心,共和國是怎樣來之不易,常常在書中沉思和暢想。
這段時間,我沉浸在中國近當代文學的海洋中,還讀了不少外國文學名著。也接觸了一些哲理書籍,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的著作我也略讀過,盧梭的《懺悔錄》比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好懂一些。
高二那年,閱讀的樂趣讓我產生了寫文章的沖動,我嘗試著給孝感廣播電臺和《孝感報》投稿。很幸運,我的一些稿件漸漸被采用,還被聘為兩家新聞單位的特約通訊員,有了一些稿費,我可以買當時很暢銷的《十月》《當代》《中篇小說選刊》等文學刊物。當時,我國的文學創作蓬勃興起,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層出不窮,創作方法從古典的、神話的、虛幻的,到魔幻現實主義等。那是一段文學繁榮盛開時期,激發了我的文學夢和創作夢。
用生命寫作的著名作家路遙的作品影響著我的寫作,也影響著我的人生。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和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都是講普通人怎樣不屈于生活的苦難和命運的安排,奮力自救,完成從平凡到不平凡的偉大轉變,表現出普通人的善良和人格魅力,值得我終身追求。我后來創作出版的青春三部曲《楓葉之戀》《風華之戀》《南方之戀》都是講主人公不屈服于命運安排,努力奮斗的故事。
到武漢上大學后,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閱讀和思考人生意義,我成天背著個軍用挎包泡圖書館,最打動我的小說是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及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小說我是一口氣讀完的,我隨著故事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而喜怒哀樂,這部偉大作品的主人公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達到精神寧靜的最高境界。通過一系列的矛盾沖突,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主人公的成長過程是我向往追求的人生過程。
大學期間,我的閱讀面更為廣泛,思想類、哲學類、美學類都有涉獵,因為學的是新聞學專業,社會實踐、實習機會多,通過對人口的調查,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寫了長篇報告文學《人口憂思錄》(亦稱《警鐘》),在《紅豆》文學雜志上發表后,在全國引起不小反響,被多家報刊轉載,這給了我心靈巨大的沖擊和文學創作的動力。
時光飛逝,轉眼我已在中央新聞單位工作了三十年,隨著工作的強度越來越大,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但無論再忙再累,我也會抽出時間讀讀書,看看報,睡覺前必定是看會兒書才能入睡,我出差時會擠出時間逛書店買些書。
2018年初,我在外地出差,無意中在新華書店看到著名作家梁曉聲先生的長篇小說《人世間》,當即買下,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閱讀了這部宏偉巨著。這部作品從一個普通工人家庭講起,反映了共和國五十年來社會的發展變遷,直面了改革開放進程的艱辛及中國人的光榮和夢想。這是我近十年來讀到的最好文學作品,后來這部小說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又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火遍全國,溫暖全國。
閱讀激揚了我的青春,浸潤了我的心靈;閱讀照亮了我的前程,升華了我的生命。
我的閱讀樂趣從小人書開始,感謝父母給了我許多的小人書,盡管父母已離開我兩三年了,但父親給我畫小人書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他們對我讀書的鼓勵我將永生難忘。
閱讀將陪伴著我的整個生命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