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的時代強音
福建寧德地區有一個下黨鄉,多年來貧困不堪,當地人守著古人留下的一座鸞峰橋,一步都不敢跨出山門去面對外面的世界。后來,當地地委領導深入下黨,實地調研并指導扶貧工作,而下黨人則發揚“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最后終于擺脫了多年的貧困。2021年年末,寧德市畬族歌舞團與導演陳蔚團隊合作,完成并首演了一部謳歌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自強不息、共同致富的歌劇《鸞峰橋》。它的上演,是中國原創歌劇在近年來出現的一束光。
編劇錢曉天與劉國平在劇本創作中牢牢抓住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人民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的根本保障”這一主題,以生動的人物塑造和情節渲染,配之以主副線之間的層次銜接,將寧德地區下黨鄉“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奮斗精神,以及克服重重困難,努力擺脫貧困的故事通過歌劇的形式表現出來,真正起到了渲染和歌頌時代正能量的效果。劇中,編劇很好地塑造了鄉黨委書記大周、村民王二林、老王、女村民翠紅等人物,并以“隱形人物”的處理手法,將當時的地委書記形象自然推出,從側面揭示了這個角色一心為民的工作作風。
《鸞峰橋》開幕的第一場,是典型的歌劇式群體開場戲,那場老王家的“滿月宴”為整部歌劇帶來了歡聲笑語般的序幕。但是,當王二林的媳婦翠紅因受不了貧困而私逃,暈倒后被村民們救回,繼而遭到老王和眾人的唾棄時,翠紅以撕心裂肺的哭聲和毅然決然的決心,向鄉黨委書記大周和丈夫王二林表白一定要走過鸞峰橋,不再忍受眼前的貧困,全劇的中心矛盾和戲劇焦點一下便被烘托出來。而就在此刻,下黨鄉人民即將迎來的擺脫貧困、改變命運的艱苦歷程,亦在同一時刻被鄉黨委書記大周以堅定的言語和強烈的決心吐露出來。至此,歌劇通過第一輪的矛盾展現(貧困致使夫妻分離,母子分離,有家不歸),將一個始終帶有懸念和戲劇性的中心思想和盤托出。
《鸞峰橋》的主要戲劇矛盾是開門見山的,這可能正是劇作家預先架構好的情節發展渠道。在接下來的幕、場之間,編劇圍繞以上這個中心思想,積極展開了一系列劇情的翻轉和戲劇的烘托。其中一些有意設置的節點,均帶有情感的積累和戲劇的推動作用,如一幕二場中老王的欲尋短見、二幕一場中翠紅的打工求職、二幕二場中地委書記做出為下黨鄉“通電”“通路”的決定、三幕一場中下黨村民的苦干致富及二林向翠紅的深情表白、三幕二場中大周夫婦的細膩感情及共同扎根下黨鄉的壯舉、四幕一場中大周奮力于山洪中搶救兒童、四幕二場中“通電”“通路”成功后,下黨鄉從此走向富裕的道路等等。從實際演出來看,這些節點就像是若干段相互關聯的小戲,彼此圍繞著一個龐大的戲劇引力“旋轉”,共同凝聚成為具有根本性的戲劇升華,并由此體現出戲劇中“水滴穿石”的能力。
至于編劇所采用的基本構思,我認為大體遵循了中國歌劇思維,即將情節、戲劇、情感盡量歸一于歌劇的主要表現手段音樂之中,同時以民族性和現實性進行戲劇發展的融合與銜接,最終構成一部深度和廣度厚實、表現力和感染力豐富的中國歌劇。
《鸞峰橋》的作曲是老作曲家章紹同,他是福建霞浦人,擅長寫作影視音樂和歌曲,近年來涉及歌劇創作。章紹同寫歌劇比較注重“接地氣”,他本人具有將歌劇這個“洋酒瓶”里裝入民族“佳釀”的能力。在進入創作前,這位老作曲家總是能夠將故事始發地的民族音樂素材挖掘出來,以求得與劇情的高度吻合及與戲劇情感的完美貼切。觀眾在《鸞峰橋》中聽到,章紹同所創作的音樂非常有“根”可循且充滿活力,其中既有福建民歌的特色,又有畬族地方戲曲的味道。這些頗具地氣的民族“樂魂”,與歌劇這樣的“高大上”形式融合之后,便產生出一種強大的民族說服力和民族感染力。而《鸞峰橋》這部歌劇中所具有的深刻內涵,也就在這樣的民族說服力和感染力中完美展現并深入人心了。
歌劇《鸞峰橋》的音樂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一、布局突出,結構緊湊,全劇有著大歌劇化的一體感,其中有機性的樂句“串聯”與銜接較為自然,而民族音樂元素的隱性存在則十分巧妙;二、角色音樂動機在詠嘆調中表現生動,人物個性在音樂中體現得較為突出;三、歌劇中合唱段落寫得精彩(整部歌劇音樂中的最佳亮點),音樂寫得有層次、有氣勢、有個性,且都是具有動感的戲劇性合唱;四、歌劇中重唱段落寫得富有創意。可以說,歌劇《鸞峰橋》的演出成功,章紹同的音樂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如今在中國歌劇和音樂劇界,陳蔚團隊已經成為一個響亮的名稱,而這其中重要的核心人物就是導演藝術家陳蔚。在《鸞峰橋》的創演中,陳蔚擔任的是總導演,而同時她也是這部歌劇的原創策劃者之一。《鸞峰橋》作為“陳蔚系列”的歌劇,從頭至尾都體現著陳蔚風格,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盡管歌劇主要由執行導演執導)。在陳蔚執導的歌劇與音樂劇中,舞臺整體的豐滿、全劇調度的協調、情感處理的細膩、戲劇高潮的凸顯,都以一種井井有條的狀態呈現。
此次首演,隸屬于陳蔚團隊的幾名主要演員均發揮了充分實力。飾演大周的男中音歌唱家高鵬,如今已是越唱越出彩、越演越成熟的“老”演員,十幾部戲下來,他已經達到了技術與經驗融會貫通的程度。女高音歌唱家呂薇飾演翠紅,此次表現與之前有很大不同,其演唱方法與聲音效果改變明顯,總體實力增強很多,且在抒情的基礎上表現出了一定的戲劇性。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更是唱演俱佳,他飾演的老王憨厚實在,聲音與形象的魅力均屬上乘。飾演王二林的年輕男高音歌唱家王楊也不錯,這么重的戲壓在身上,卻不見他慌亂失誤,反而在聲音、形體、表現等方面都達到標準。飾演陳丹的劉淘本是閩江學院的老師,首次參演歌劇就能把陳丹這個角色唱演得如此出色,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