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短視頻多短才適宜
院士科普“刷屏”、短視頻版《十萬個為什么》“圈粉”,短視頻已然成為當下最受公眾關注的科普形式之一。不過關于短視頻究竟多短才適宜,人們的認知并不相同,對于需要完整科學內容表達的科普短視頻來說,是不是越短越好?這些問題值得認真思考。
“短”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概念。從語言學角度來說,詞反映的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果,由于認知具有明顯的主觀性,所以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就有可能存在明顯差異。“美”與“丑”、“胖”與“瘦”等概念區分,體現的就是人們對所表達對象的不同看法和評價,“短”亦如此。2014年,中國科協開展“公眾喜愛的科普作品”推介活動,短視頻時長要求為30秒至20分鐘。8年來,各場次大賽、不同平臺先后對短視頻作出“自定義”,截至目前仍未能形成完全統一的觀點,這也側面證明人們對短視頻的“短”的主觀認識差異之大。
“短”還具有明顯的模糊性。詞義模糊性是語言中的一種普遍現象,也是表達交流的現實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既有“太陽”“開水”等表義明確的詞,也有“黑夜”“年邁”等邊界不清晰、表義相對模糊的詞,這兩種情況互為補充。雖然在一些場合,必須對“短視頻”的上下限作出界定,但若將其置于廣義范疇來看,其實很難標定一個精確的起點和終點,更無法也沒必要讓其成為所有人都認可的共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短視頻的“短”本身潛藏著模糊性。
當前,我們已處于“加速社會”,許多年輕人看劇聽書已是“N倍速”設置。有研究指出,短視頻創作有所謂“黃金6秒”原則,即90%用戶停留在一個短視頻上的時間約為6秒,這就需要創作者在極短的時間里抓住受眾眼球,吸引受眾往下看。但是,對于科普短視頻來說,較短的時長和完整的科學內容表達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常規作品相比,科普短視頻需要適當增加長度,以便清晰完整地傳播科學內容。根據抖音平臺提供的數據,9成以上科普短視頻時長在30秒以內。其中,時長15秒以下的作品占比超過半數,時長15至30秒的作品占比接近38%。但從播放量看,2至5分鐘的科普短視頻播放最多,其次是30至45秒的作品。數據表明,過短的時長或許并不適合科普短視頻。
近年來,短視頻行業經歷爆發式增長,用戶數量激增,然而優質短視頻的產出速度和數量還是難以滿足公眾的消費需求。鑒于該領域階段性爆發期已至,未來增量空間有限,市場漸趨冷靜,是時候審慎思考短視頻的下一步發展了。
2019年,某短視頻平臺宣布向用戶全面開放1分鐘視頻拍攝權限,短視頻由15秒邁入分鐘時代。此后,該平臺又宣布逐步開放15分鐘視頻發布功能。今年年初,多家短視頻平臺聯合發布研究報告顯示,中視頻處于高速增長期,在知識類題材上具有明顯優勢。
去年,國務院頒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強調以深化供給側改革為重點,推動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等創新提升。科普短視頻在時長上的變化,可視作呼應上述要求的一種積極探索。期待科普創作者在中長視頻領域不斷開拓創新,創作更多公眾喜愛的精品佳作,滿足公眾對高質量科普內容的需求,助力社會科學素質整體水平的提升。
(作者:鄒 貞,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