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書與電子書的融合雙飛
莎士比亞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說的書是紙質書。
我愛紙質書,也是紙質書的蹲守者,一如一個兒女在母親身邊因為愛,而表現出的袒護那樣。
但我不是食古不化的人。在愛紙質書的同時,我不排斥電子書。
今天是二十一世紀,電子書是這個時代文化最大的特征和承載。尤其在今天,浩瀚如煙海的大數據,云閱讀,把汗牛充棟的書籍變為數字后,極大地壓縮了書籍的存在和空間,使閱讀的方便,不覺間將數學的函數和開平方,變成了最便捷的“1+1”——點擊和搜索,世界各地的海量圖書,會圖文并茂地涌到眼前來,使得更多的年輕人,傾情電子書,仿佛像是捷足先登占領了伊甸園。
在數字環境下,無論個人或者圖書館,電子書的便捷和靈活,給圖書的私藏或公藏、大藏和小藏,都開辟了無止境的新天地。迅猛發展的網絡文學IP轉化成視頻,也成了時代趨勢之使然。而目前國內外的大小學校里,為了教學上的智能化,開始直接讓“電子課本”進校園。這雖然引來了一些業內人士及家長們的不同聲音和意見,但電子書作為學生學習的輔助工具,已經被廣泛地接受和認同。而有這不同的聲音在,電子閱讀反而又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可能。如華為,不僅能從這不同的聲音中切入和改變,從閱讀里融入寫作的技術、手段和要求,使得數字化了的手寫和語音可以輕易地轉化為文本,且邊記邊寫、分屏筆錄、文件批注與手機/pc/智慧屏輕松互聯等,這些都有了極大的開發和市場。在數字化的閱讀上,又有百萬級的閱讀內容在,它們開放系統,支持第三方應用;指紋解鎖,還有德國進口的護眼全屏等技術,都在國內和國際上領先和領跑。
一句話,電子閱讀不僅是一種趨勢,而且一定是未來和未來。
但這種趨勢、未來和必然,也不會短時間內取代紙質書的存在與閱讀。因為閱讀紙質書,不僅是千百年的文化和習慣,而且是一種人類思維的延續和傳承。作為在傳承中被傳承的紙質書,它傳承的不僅是四大發明的最后之傳統,還是一代一代做書人堅守的匠心和情懷。在印刷業不斷發展變化的今天,造紙是與印刷同生同榮的經濟和發展,比如廣東四會的鄧村等地方,就有著許多蔡倫的傳人,他們繼承著蔡倫的造紙術,并以此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還有今天在浙江省澤雅鄉那里還保留著成片成片的造紙作坊,那里的人們仍然靠著造紙創造人生和日子,這些傳承和延續的,不僅是我們的傳統和文化,也還是一個又一個地區的經濟支撐和繁榮。
造紙、印刷和閱讀,這些在于我,在于太多太多的讀書人,閱讀紙質書,除了承繼和習慣外,還是他們思考、思維的形式和延伸。就像一輛馬車或汽車,無論多么傳統或現代,都無法離開公路行駛。那既有的公路對于馬車、汽車的運行而言,不僅是途道和運輸,而且還是那些運行最根本的生命和價值。
人人都知道,沒有公路,汽車是沒有意義的。沒有天空,飛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天空和路道,是比汽車和飛機更早來到人類的存在和生命的。對于一個國家的文化和傳統,這些不僅是存在,而且是一種必然、必須的生命物。
作為一名作家,我不知道離開書我會怎樣呼吸和思維。于我言,無論是夜雨孤燈,還是晴川麗日,只要有書桌和墨香,我就覺得自己有了生命和呼吸。聽到那微沙沙的翻書聲,手上撫摸著那柔棉之紙的質地感,就會讓人感到踏實和美好;會油然而生出一種溫暖來;讓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安全感。會使自己的思維回到某種軌道上,如輪子走在公路、鐵路上。我固執的以為,只有這種質感和觸摸,才能使我的文字抵達到靈魂去。我知道這是我的偏執和狹隘,也是我最專一的傾注和愛情。我不是有意地疏遠電子書,而是為了我個人的某種警惕和情感。
就時代發展言,紙質書比之電子書,毫無疑問顯得笨重而呆板,它占據空間、不易保存、又易蟲蛀這些缺點缺陷,又恰恰是我的一種情感上的愛。搬放、閱讀、擦拭、撫摸,在心煩意亂時,隨意地從書架上抽出一本來,也正可以給我療慰和安撫,如一個人雙腳踏空時,看到了腳下的梯子和凳子那樣欣喜。
在中國,在全世界,讀書人無不是愛書如命的人。由近至遠,從小到大,回憶起爸爸給我的零花錢,我都拿去買書的全過程,幾乎就是我關于書的最好、最美的開始和永遠。而今在我那不大的房間里,到處堆著、擺著書,乍一看仿佛是零零亂亂的書世界,然而真正走進去,也就體會那是一片草地上到處都盛開著的花。多年來養成的閱讀、寫作之愛好,讓我對看書竟然有了散步、走路的機械感:200頁的書,我可以一天看完它;500頁的書,也就三天看完它;1000頁的書,用一周也就看完了。每本書都是逐字逐頁地讀過去,從不跳躍章節和段落。如此算下來,一年無論多么忙,也都會讀上上百、二百本的書,這樣也就完成了我的生活和生命形態了。
我曾經寫過的一首名為《在書海天堂里翱翔》的詩:“我的房間里堆滿了尸體/每天都和這些尸體生活/睡覺、吃飯、寫作、歌唱、跳舞/在書海的天堂里翱翔、漫游、吶喊/這世上從來就沒有救世主/我愿意提著燈,走在孤獨寂寞里/踩著一具具尸體,翻越一座座峰巒/站在時代的浪尖上,用生命譜寫純凈的詩章”。這詩不一定有多好,但它多少是我生活和生命形式的寫照。
至于為什么要讀那么多的書,這是我也一直問著自己的話。也是我認定了的一個回答——那就是自己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與無能,希望通過閱讀彌補一些殘損和欠缺。希望從書里吸取一些精神的養分,讓自己在日常的生活里,時刻保持著重心向下,即使是在一個不太豐富多元的環境內,也讓自己保持一些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我的成長過程說,我始終覺得一個人最美好的年華,不僅是青春的歡樂,而更是在生活中的不斷地成長。而這個成長,就是自強、自立和自尊,完成自我人格的完善。而這些,恰恰又是閱讀最可以給予和奉贈的。
關于紙質書和電子書,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小說家》里說:“紙張也好,畫面也好,媒介和形態怎樣都無所謂,只要喜歡的人好好讀書就夠了。”他說的“好好讀書就夠了”,很清楚的說明閱讀的方式沒有優劣,紙質書與電子書,說到底它們都是書。而我們都是這些書的閱讀者。只要有我們在,書的意義就永遠在。只要有書在,我們的生命就永遠在。至于你讀電子書,他讀紙質書,這是把植物種在田野好,還是河邊、公園好的爭吵和爭論。我想是植物,就離不開土地和水養;是讀者,就離不開閱讀和書冊。至于為什么要把有的植物種在田野上,把另外的植物種在公園和河邊,那是因為河邊、公園更適宜甲A的植物去生長,田野更適宜BC的植物去生長。
在這兒,適宜是條件,而愛和生長,才是生命和根本。既然我們深愛書,那就讓紙質書和電子書雙翼同飛吧。而在這雙翼同飛里,也請理解我是一個蹲守在紙質書邊的蹲守者,甚至是紙質書的捍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