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春秋 ——談書及其余
一
書是作者的呼吸。是作者對時間、空間的反復交待和證明。
書現身說法。呈現作者的身世、秘密,肉體與靈魂的溫度和耐力。
書可以和逝者或來者面對面。
書是溫熱的心跳,或嚴峻的目光。像魯迅,像巴爾扎克,像托爾斯泰,像更遠的老子、孔子和亞里士多德。
書接通時間和河流,書是山脈,也是大海。
書有時還是作者的背影和夢幻。
二
蘇軾在《李氏山房藏書記》中說:“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于人之耳目,而不適于用。金石草木絲麻五谷六材,有適于用,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悅于人之耳目而適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賢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見,各隨其分。才分不同,而求無不獲者,惟書乎!”
因此,蘇軾總結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
三
紙頁是有味道的。
名貴的宣紙、普通的道林紙、新聞紙或更普通的什么紙,一旦以書的形式呈現在面前,除木頭或秸草的清香外,可能會有墨的淡淡的臭雞蛋味,有你不太接納的硫黃味或石灰味。但這絲毫影響不了你的喜歡,就像人喜歡白酒的辣,紅酒的澀,啤酒的馬尿味或紙煙的嗆鼻味。這是一種習慣,是讀書人最廉價又最奢侈的放任。
四
讓你放不下書的另一種情況是貫穿于書之脈管筋絡的靈魂的發散,那澄明而深刻的光芒。這種光芒是沒有替代物的。它像一條不竭的河流,總是讓你滋潤充沛,成為力量的發祥和指歸。
王陽明言:“則其展卷之際,真如饑者之于食,求飽而已;病者之于藥,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燈,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
偉人毛澤東,終生愛書并用濃重的湘音表達這種喜歡:“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林語堂把書當作他的山水行旅:“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
五
當然,書的形式和外觀也是有味道的。
橫排或豎列,簡裝或繁體,方正或斜欹;別致的裝幀和插圖,線條和風骨。透露出一種味道,讓你吸著鼻子,支起耳朵,吸引全身的好奇和包打聽之類而投向它,挖掘、撫拭、品嘗、回味。
它是一道大餐或一例風味小吃,擺在目光所及、伸手所觸之處,讓你隨時享用。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三毛深諳其中之味。
六
當文字遇到紙張(當然包括竹簡或甲骨),“天雨粟,鬼夜哭”,一切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它至少影響了我的脾氣、秉性和嗜好。它參與了我生命的全過程,它是每一個具體的細節和事件。盡管大多時候是在不知不覺中。
書有時使你啞默,后退,有時激你訇然發聲。它使你穿著干凈,面目一日日變得可愛。這里說的是好書。劣的書像劣的行為一樣,面目可憎,讓人倒胃。
蘇軾最得意的弟子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我信服并讓人抄寫了這句話。
我總結我自己:如果一日不讀書,就像做了虧心事。
七
開始時的讀書,可能帶有明確的目的:求取功名利祿。因此古人說書中有糧食、黃金、美女、房子,把“金榜題名時”當作讀書的終極目標。這是對讀書的矮化。
真正的讀書開始于無功用目的之時,它是對抗時間的最后一道底線,是人生幽谷中尚可得見的一線曙光,或一根拐杖?一個枕頭?一棵救命的稻草?可能因人而異。它更是氧氣、水和天光,當你窒息得快要死去時。
八
美國人喬·昆南說:“我閱讀是因為我想在別處。不錯,我身處的世界、特別是這個社會還算差強人意,但書里的世界更美好。”
書,五顏六色。書有前世,也有今生。書通乎四海,達于三江。書上窮碧落,又下入黃泉。書里有鬼,有神,有天堂,有地獄,有愛情,有承諾,有哭泣,有負心,有欠債,有英雄俠義,有刀槍,也有青草、花朵、月光、雪、梅和橄欖。有你要的那種味道、色澤和形質。想要什么,都可以拿來品嘗或咀嚼。什么也不想時,就把它推開,或扔進廢物箱里。
故有不可告人的理想者,或不安分者,總是手不釋卷。并于某個寒冷之夜,突然心血來潮,開始寫書。
九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這里,司馬氏說的是寫書。
人到絕境,無事可干時,看書還不夠,就寫書,并寫出了高水平的書。這是不是說書是寫作者命運交關時的一道閃電?那么讀者又從中看到了什么呢?
當你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游戲而五內欲焚、萬念俱滅時,書會不聲不響地來到你的手上——此時,它是什么已經不重要了。關鍵是它使你茍延殘喘,維持著緩慢的心跳和記憶,以及輕微的嘆息。
有意思的是,它還可以催眠,比安眠藥強一千倍。
十
用最普通的話說,書是另一種不可或缺的糧食,整齊或散亂地碼在那兒,放光、發熱。誘惑著疲憊饑渴的行路者——那些終生愛書之人,為其源源不斷地輸送熱量、呵護、救助和扶持,使其走得更遠,也讓他的旅途更加明朗和妙趣橫生。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苦中甜,甜中苦。雖苦猶甜,乍甜還苦。甘苦終生,還是那本書。
如果沒有書,世界是什么模樣?
如果不讀書,你是什么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