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北京連演18場 盡顯傳統文化之美
劇照
4月8日至24日,故宮博物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域上和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北京四海一家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等運營,“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1)年度資助項目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在北京保利劇院連演18場,創下該劇巡演以來最高紀錄。
連續三次加場,18場一票難求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自2021年8月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后,在全國16個城市演出50場,積累了極高的口碑。2021年度觀劇總結活動中,幾乎所有受訪網友都將《只此青綠》列為推薦劇目。
2022年3月,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二輪全國巡演首站海口站,從最初2場多次加場至最終10場,仍一票難求。眾多“青綠粉”千里追劇,跨城連刷。據了解,海口站觀眾中40%來自外地,這里面有從首輪廣州站后一路搶票追隨連刷11場、海口站連刷6場,以及從哈爾濱、北京等千里之外尋劇而來的粉絲……
同樣的情況也在北京復制,連續三次加場至最終18場,開票即售罄,觀眾不得不開啟“打地鼠式”搶票模式。大麥網數據顯示,多次購票觀看《只此青綠》的觀眾占比約8%。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姚睿介紹,在座位開放率75%的情況下,每場上座率達到98%,18場共1.9萬人次觀看,創造了中國舞劇在一個城市連續演出場次的最高紀錄。他認為這是疫情之下演出行業的奇跡,是對整個演出行業的鼓舞:“在疫情影響,演出行業低迷的環境下,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連日來的演出盛況,是劇院方和團方共同配合疫情防控措施、定期消殺和核酸檢測、全力保障的結果。而最根本的,是制作精良的藝術作品必然能贏得市場和口碑的雙豐收。”
打造品牌IP,“青綠”周邊產品受捧
近期,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與蘇酒、竹葉青茶葉、古越龍山黃酒、吉利汽車、海信電視、長城葡萄酒等多家國內知名企業合作開發聯名產品,推出行業首款數字藏品紀念票、打造城市打卡地、策劃線上互動話題,籌劃制作電影版、動畫版和戲劇現場等,為觀眾構建更多通往民族文化IP的橋梁。
在劇院大廳,每場演出前都能看到文創售賣臺前排起的長龍,觀眾提早幾個小時來領取限量紀念票,也在場刊、口罩、保溫杯、香氛明信片、多層文件夾、筆記本、發帶、絲絨包等周邊產品前流連。剛剛上新、印有“中國東方”的口罩,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熱品。
作為觀演前的“打卡地”,讓每一位“展卷人”在觀演后都能將畫中的一縷“青綠”帶回家,搶購也成為常態。海口站曾因加場緊急調貨,北京站卻因為疫情影響常處于存貨不足的狀態,每場只能“限量供應”。而最新設計的行李牌、馬克杯、帆布包、杯墊、書簽、便利貼、雨傘等,仍在協調工廠緊急生產。
這種“供不應求”的現象,也充分說明《只此青綠》IP商業潛力巨大。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董事長景小勇表示,《只此青綠》與品牌的合作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成熟,“這充分說明,我們的演出開始逐步從舞臺走向生活,開始由舞臺上的藝術走向生活中的藝術,實現了藝術與生活的有機融合。這種融合標志著舞臺藝術作品的影響力跨越劇場的時空,開始向社會生活多個層面延伸。”
“只此青綠”寫入《新時代的中國青年》
4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首次專門就青年群體發布《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只此青綠”也被寫入了白皮書:“從熱衷‘洋品牌’到‘國潮’火爆盛行,從青睞‘喇叭褲’到‘國服’引領風尚,從追捧‘霹靂舞’到‘只此青綠’紅遍全國,中國青年對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發自內心地崇拜、從精神深處認同,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更加自覺,民族自豪感顯著增強,推動全社會形成濃厚的文化自信氛圍。”
《只此青綠》早在被譽為“最懂年輕人”的B站“最美的夜”跨年晚會上,就讓年輕人狠狠體驗了一把什么叫宋朝美學。在網絡上,年輕觀眾看《只此青綠》專業到“考據”。演員的服裝、妝容,臺上的道具、布景,都被他們從文物中找到原型。打開B站或小紅書等平臺,搜索“只此青綠+仿妝”等關鍵詞,能搜出很多博主研究舞蹈、發型等,這些在視頻或圖片中露臉展示的博主,基本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有人說,自己的座位在三樓,看不清楚,但舞臺上掛的那幅畫,應該是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他‘看’得沒錯。”總編導周莉亞、韓真常在網上閱讀觀眾的觀后感,這些評論讓她們深刻地感受到年輕觀眾樂于輸出,已成為劇目創作的參與者。
從創作者到受眾的年輕化傾向,通過這部作品,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青年編導周莉亞、韓真,編劇徐珺蕊,作曲呂亮等主創,舞蹈演員張翰、孟慶旸、“青綠錦鯉”謝素豪、劉沛然、吳宇婷、張峻赫、海南籍演員曾小玲、徐銘啟、劉洋等相繼出圈,演職人員入口常能看到等待他們簽名的觀眾。
演員與觀眾合影
媒體探班,推廣時代新青年
據粗略統計,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媒體曝光達百億級,官方媒體報道超過2000篇,亮相央視《新聞聯播》5次,微博熱搜十余次,微博話題閱讀超過19億、討論超49萬。
春晚后,“青綠”得到了媒體更多關注。在海口站,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文藝報道》、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旗下新媒體天目新聞、海南日報、海南電視臺等16家媒體,對演出、主創、主演以及當地籍演員等進行了深度采訪和跟蹤拍攝。初步統計,海口站媒體報道以“只此青綠 海口”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條目近7000萬條。
3月14日,新華社以《只此青綠,“但我還是我”》為題,將孟慶旸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代表進行了專題跟蹤報道,講述了其為角色傾注全力、不留后路的青年精神。3月16日,新華社又以《夢想指路,這很中國》為題,發起對文化與自信、古老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的討論,孟慶旸在受訪中真摯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想:《只此青綠》受到歡迎,正是新時代青年們發自內心地欣賞、致敬中國極富魅力的傳統文化。
4月初,《中國青年》雜志分別對舞蹈詩劇主創主演做專題采訪報道,涉及集團青年演員張翰、編劇徐珺蕊、青年作曲呂亮等。4月15日,由人民網、人民日報等平臺聯合微博發起“鄉村伴讀計劃”,邀請“青綠飾演者”孟慶旸共讀《了不起的宋版書》,領略宋代美學。4月20日,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邀請集團聯合舉辦“中國傳統樂舞季”系列展覽,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為特色項目,實現彼此賦能,助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4月20日,2022年聯合國中文日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第二屆海外影像節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現場同步向全球播映了一小時特別節目,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為其特別節目的開場舞,并登上當晚《新聞聯播》。4月23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開卷品書香》特別節目播出,邀請孟慶旸在國家圖書館演繹舞蹈《追光者》,對閱讀的真摯熱愛娓娓道來。4月23日,央視新聞推出的“五四”特別策劃“中國UP”青春季活動開始預熱,孟慶旸受邀演講,通過“向上”的故事,分享收獲與感動,發現厚積薄發、青春蓬勃的中國力量。
此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文化十分》《中國電影報道》《中國文藝報道》和央廣中國之聲、文藝之聲,以及北京衛視《每日文娛播報》、新浪《新聞人物》等也相繼走進后臺探班。
劇組幕后,延續的“中國東方精神”
“青綠”劇組被同事們稱為“最內卷”的劇組。總編導韓真認為,這種“卷”恰恰體現了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作為文藝工作國家隊的精神內核:“每場演出前,都能看到演員自覺地在舞臺上練功、站位,不同組別的演員在空無一人的劇場舞臺上投入地詮釋角色。”
第一次以“青綠”角色登上舞臺就獲得觀眾們的認可、被網友稱為“寶藏演員”的吳宇婷,北京首秀深受認可的“張展卷”張峻赫,被網友深扒出來的“徐展卷”徐銘啟……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走過半個多世紀,“傳幫帶”的“中國東方精神”仍在延續。
演出81場,問及“青綠”的飾演者孟慶旸有何體會,她說:“具體到詮釋的細節,則需要日復一日的思考和練習。需要注意到這個角色從始至終的層次變化,每一個地方,是否該眼睛用力,還是眉心用力,她是如何笑的,是否需要帶有情感……”正如總編導周莉亞所言:《只此青綠》沒有最終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
在北京的演出中,“青綠”不僅吸引了各個不同年齡層的中國觀眾,印度、日本及阿聯酋等駐華大使館外國友人也走進劇場,對充滿中國傳統文化意蘊的舞臺藝術贊不絕口,并發出赴外演出的邀請。用藝術講好中國故事,未來,期待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與各國觀眾共同展卷,讓全世界領略中華文化藝術之美。